《小王子》里有一段关于仪式感:“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以前,土木爷爷的日更时间是18:18分,后来换了工作,时间变得不固定,这一直个遗憾。
以后,更新时间固定在每天19:00,不见不散。
照片是回家路上拍的。
七点三十分,余晖还没有完全落下,绕城的高架上车不多。晚高峰还在,只是我恰好与晚高峰的车流逆行。为此还特意安装了自媒体插件,一键转发至今日头条这个功能让我欣喜,所以我开始了全栖发展。一位陌生人评论甲方工程师的一天V2.0,“什么公司啊,能够九点上班,七点半下班,我也要来。”以前在千岛湖,每天傍晚时分,看着湖景、夕阳、工地还有大桥,都会掏出手机拍一张照片。塔吊在余晖里拉出长长的影子,越长越高的楼没有让我欣喜与满足。朋友圈的一位同事转发了一篇迅哥儿写的《少年闰土》的文章。小时候一直厌恶的那个环境,却是现在大多数人的奢求与奢望。同理,高中甚至是高三时期,以及大学时期,都是此生最美好的时期。这台电脑陪着我颠沛流离,作为家中的一份子背在我的身上历经三个地方。狗嫂说我每天都在琢磨公众号:晚上不理她,就和狗棚里的人聊天;早上醒得早,醒来时就发现我在她身边用笔记本电脑啪啪啪,打字更文。我在七月中旬的时候给自己列了若干KPI,其中一条就是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达到6500,那会我的粉丝数不过6200+。没想到在几位狗子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完成甚至突破了我的预期。我用樊登读书会听完了十本书,其中几本在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反复听,《逆商》是其中的一本——你所处的逆境,都是成长。曾经有狗子问我,怎么可以做到不断输出,我说,“保持思考。”就像这篇东西,灵感是在我洗澡的时候突然蹦出:月底了,该写写自己最近的状态,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也在空闲时间不断思考怎么涨粉,以完成我的KPI。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也想过,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这次有了KPI加持,不得不逼迫自己开始行动。我加了某万粉公众号的责任编辑微信,他帮忙转载了我的文章。将近40℃的高温,久等不来宛如大姨妈的质量检查组,一趟又一趟的酷热工地,几份仍无头绪的大作业都让我有点焦头烂额。吉德林法则说了,“能把问题清晰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当我把上面几条问题写出来时心情放松了点,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正让我焦虑的是指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认为那叫“怂”。《掌控习惯》有一个思想让我很受用——你是主人,你完全可以掌控主动。别扯什么领导让你加班,制度让你加班,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积极向上的人会调整心态,根据书上的建议,化被动为主动,给自己做心里建设: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上周告诉我她辞职了,末了还补充了一句,“别和我爸妈说。”大学毕业后她进了新浪,负责自媒体编辑,主推城区及周边的吃喝玩乐。两年后的上周,她告诉我,她辞职了,因为她可以靠自己创立的自媒体品牌养活自己了。论高考成绩,我可能比她高50分,但论当前收入,我已经不足她的50%。“我选择以后做一个项目经理甚至项目总赚2万一个月。”当代青年的焦虑,就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放大了每个人的个人能力。我想到了我前任领导,也就是城市公司总经理,“起初我也不想做这行,但慢慢干久了就陷进去出不来了。”——他现在年入百万。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和学姐说的,“假如我就这么死去,我一定后悔。”我想到了我曾写的,“假如我是因为混不下去所以想逃避,我不服气。”以及,今天基友小明说的, “事业遇到瓶颈时就跑,很怂。”还有,公司得力于房地产红利,去年我的实际月收入税前其实也有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