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初赋》/刘歆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 "述行赋"。"赋作"勾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述行赋”。“赋作”勾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西汉末年人,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西汉哀帝刘欣的表奏中即自称臣“秀”。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皇帝令刘歆与其父一同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这使刘歆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皇家的各种稀见之书。刘歆坐拥这些皇室典藏,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
河平中(公元前26年)受诏与父刘向领校天禄阁秘书。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向卒,他复任中垒校尉,大司马王莽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总领五经,继父未竟之业,部次群书。依《别录》体例,更著为《六略》,又叙各家源流利弊,总为一篇,谓之辑略,以当发凡起例,总名为《七略》。是中国第一部图书。著录图书13219卷。其分类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后,南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隋许善心《七林》、宋代郑寅《七录》,均采用七分法。该分类法盛行于东汉,东汉编修的宫廷藏书目录如《兰台书部》、《东观新记》、《仁寿阁新记》均以《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可略其全貌。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西汉王朝的统治权逐渐落入外戚王莽手中。刘歆曾与王莽共过事,二人关系十分密切。王莽就推举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后又逐渐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显赫的人物。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汉哀帝死后,王莽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他谋诛王莽,事泄自杀。
刘歆是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
附录 遂初赋
作者 刘歆
昔遂初之显禄兮,遭闾阖之开通。跖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官。备列宿于钩陈兮,拥大常之枢极。总六龙于驷房兮,奉华盖于帝侧。惟太阶之侈阔兮,机衡为之难运。惧魁杓之前后兮,遂隆集于河滨。遭阳侯之丰沛兮,乘素波以聊戾。得玄武之嘉兆兮,守五原之烽燧。二乘驾而既俟,仆夫期而在涂。驰太行之严防兮,入天井之乔关。历冈岑以升降兮,马龙腾以超摅。无双驷以优游兮,济黎侯之旧居。心涤荡以慕远兮,回高都而北征。剧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骛驷马而观风兮,庆辛甲于长子。哀衰周之失权兮,数辱而莫扶。执孙蒯于屯留兮,救王师于途吾。过下虒而叹息兮,悲平公之作台。背宗周而不恤兮,苟偷乐而惰怠。枝叶落而不省兮,公族阒其无人。曰不爨而俞甚兮,政委弃于家门。载约屦而正朝服兮,降皮弁以为履。宝砾石于庙堂兮,面隋和而不视。始建衰而造乱兮,公室由此遂卑。怜后君之寄寓兮,唁靖公于铜鞮。越侯田而长驱兮,释叔向之飞患。悦善人之有救兮,劳祁奚于太原。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
美不必为偶兮,时有差而不相及。虽韫宝而求贾兮,嗟千载其焉合?昔仲尼之淑圣兮,竟隘穷乎蔡陈。彼屈原之贞专兮,卒放沉于湘渊。何方直之难容兮,柳下黜出而三辱。蘧瑗抑而再奔兮,岂材知之不足。扬蛾眉而见妒兮,固丑女之情也。曲木恶直绳兮,亦不人之诚也。以夫子之博观兮,何此道之必然。空下时而矔世兮,自命己之取患。悲积习之生常兮,固明智之所别。叔群既在皂隶兮,六卿兴而为桀。荀寅肆而颛恣兮,吉射叛而擅兵。憎人臣之若兹兮,责赵鞅于晋阳。轶中国之都邑兮,登句注以陵厉。历雁门而入云中兮,超绝辙而远逝。济临沃而遥思兮,垂意兮边都。野萧条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飘寂寥以荒昒兮,沙埃起之杳冥。回风育其飘忽兮,回之泠泠。薄涸冻之凝滞兮,沸溪谷之清凉。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降霜。扬雹霰之复陆兮,慨原泉之凌阴。激流澌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飒凄怆以惨怛兮,慽风漻以冽寒。兽望浪以穴窜兮,乌胁翼之浚浚。山萧瑟以鸣兮,树木坏而哇吟。地坼裂而愤忽急兮,石捌破之岩岩。天烈烈以厉高兮,廖(土孝)窗以枭窂。雁邕邕以迟迟兮,野鹳鸣而嘈嘈。望亭隧之皦皦兮,飞旗帜之翩翩迥。百里之无家兮,路修远而绵绵。于是勒障塞而固守兮,奋武灵之精诚。摅赵奢之策虑兮,威谋完乎金城。外折冲以无虞兮,内抚民以永宁。既邕容以自得兮,唯惕惧于笁寒。攸潜温之玄室兮,涤浊秽于太清。反情素于寂漠兮,居华体之冥冥。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运四时而览阴阳兮,总万物之珍怪。虽穷天地之极变兮,曾何足乎留意。长恬淡以欢娱兮,固贤圣之所喜。
乱曰:处幽潜德,含圣神兮。抱奇内光,自得真兮。宠幸浮寄,奇无常兮。寄之去留,亦何伤兮。大人之度,品物齐兮。舍位之过,忽若遗兮。求位得位,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老彭兮。
【阅读】《遂初赋》记录山西地名新释
公元前6年,刘歆从河南前往内蒙古包头市,途经山西并作《遂初赋》,以汉赋为体裁的《遂初赋》不足千字,记录山西历史地名15处,由于时空的变迁,这些地名或鲜为人知,或异说纷纭,需要核实地望,以正视听,以期对历史地理研究有所裨益。
《遂初赋》作为汉赋引山西古史地名最多的文学作品,所引地名按行进次序排列,由南向北的汉代“国道”,边行边记。《遂初赋》颇具“游记”特色,其中,十五处地名中四处地名或史事为《遂初赋》首载,即“长平(微博)”吊赵括,“铜”唁靖公,“余吾”救王师,“侯田”越长坂。
做赋时间,南朝·齐《古文苑·遂初赋序》:“遂初赋者。刘歆所作,是时朝政已多失矣,歆以议论见排摈,志意不得,之官,经历故晋之域,感念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往事,而寄已意。”
时过2000余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刘歆)改名秀,上《山海经》,请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移书让(斥责)太常博士,出守河内,徙五原,作《遂初赋》。”以下就有关山西地名试释之。
“……二乘驾而既俟,仆夫期而在涂。驰“太行”之严防兮,入“天井”之高关。历岗岑以升降兮,马龙腾以超摅。舞双驷以优游兮,济“黎侯”之旧居。剧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 “长平”。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骛驷马而观风兮,庆辛甲于 “长子”。哀衰周之失权兮,数因辱而莫扶。执孙蒯于“屯留”兮,救王师于“余吾”。过“下羋”而叹息兮,悲平公之作台。背宗周而不恤兮,苟偷乐而惰怠。枝叶落而不省兮,公族阒其无人。曰不悛而俞甚兮,政委弃于家门。载约屦而正朝服兮,降皮牟以为履。宝砾石于庙堂兮,释叔向之飞患,悦善人之有救兮,劳祁奚于“太原”。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 美不必为偶兮,时有差而不相及。虽韫宝而求贾兮,嗟千载其焉合。昔仲尼之淑圣兮,竟隘穷乎蔡陈。彼屈原之贞专兮,卒放沈于湘渊。何方直之难容兮,柳下黜而三辱。蘧瑗抑而奔兮,岂材知不足。扬蛾眉而见妒兮,固丑女之情也。曲木恶直绳兮,亦小人之诚也,以夫子之博观兮,何此道之必然。空下时而騜世兮,自命已之取患,悲积习之生常兮,固明知之所别。叔群既在皂隶兮,六卿兴而为桀。荀寅肆而颛恣兮,吉射叛而擅兵。憎人臣之若慈兮,责赵鞅于“晋阳”。秩中国之都邑兮,登“勾注”以陵厉。历“雁门”而入云中兮,超绝辙而远逝……”所录与山西有关的442字,其中15个地名字占442字的十五分之一,15地名为:1太行山,2天井关,3黎侯国,4高都,5长平,6长子,7屯留,8余吾,9下羋,10铜,11侯田,12太原,13晋阳,14句注,15雁门。
1“太行”,即太行山。自河内(今河南省济源市北)东北至(河北省昌黎县境)。唐《元和郡县志》怀州河内县:太行山,在县北二十五里。《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二太行陉……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
2天井之高关,关名,亦名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40公里天井关村,因关南曾有3眼井泉得名,“天井关”石匾仍在砖门洞上方。《水经·沁水注》:“《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汉书·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东汉)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天井关与太行陉之显著特色体现了一个“高”字。即太行陉,太行关皆沿山脊上蜿蜒盘旋。
3黎侯,地名,指殷商所封黎侯国都,在今长治县黎岭村。《史记·殷本纪》作 “饥”,《周本纪》作“耆”。《尚书》:“西伯勘黎”。又黎城县东18里有黎侯城,在 《左传·宣公十五年》:“潞酆舒弃仲章而夺黎氏地……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立黎侯而还。”此晋再立之黎也,在令黎城县东。
4高都,地名,指汉高都县,为上党郡14县之一,今为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驻地。观《遂初赋》文先“济黎侯之旧居而后又“回高都而北征。”似由黎侯城南返高都县。《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县十四:“高都。”
5长平,地名,指战国赵邑,今为高平市寺庄镇长平村。高平市西北12公里处。《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十三城,“泫氏(县)有长平亭。”南朝梁刘昭注:“《史记》:白起破赵长平。”长平以秦赵“长平之战”而举世闻名,更以秦将白赵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人而震惊天下。刘歆《遂初赋》首次提出:“剧强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的史学观点。在世人眼中,一句“纸上谈兵”就是对历史人物赵括的盖棺定论。几千年来,世人将“长平之战”的惨败归罪于赵括,是欠公允的。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然而,若不唯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做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敌人以重大杀伤。……赵括其人,缺乏实战经验而有“纸上谈兵”之癖,却非唯知“纸上谈兵”;赵括“偃蹇”而非“婴孩”,是道地指挥40余万赵军对数倍于己的秦军作了殊死斗争的一代统帅。”这也许就是刘歆 “吊赵括于长平”的真正原因。唐玄宗李隆基于此设坛祭祀并命名为“省冤谷”。“长平”二字,是以45万具尸体与2270余载凝固成的地名,它警示世人诅咒战争,唾弃屠杀,关爱生命,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其实,早在东汉时曾设置相当县级的政区单位,叫“长平亭”。北魏曾设立“长平郡”。隋唐曾设立管辖六县的“长平郡”,相当于今日晋城市范围。我们认为,今之高平市应易名长平市。至少应在今长平村设置长平镇以示重视,诸如建立长平之战纪念碑,恢复“吊古场”“省冤谷”等凭吊古迹。
6长子,地名,指今长子县城西1公里战国古城遗址,相传为帝尧长子丹朱所筑,周初辛甲封邑,秦汉上党郡治。《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县十四:“长子(县),周史辛甲所封。《水经·浊漳水注》(浊漳水)又东,经过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清人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上党郡长子县:“刘向 《别录》:‘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为公卿,封于长子。’”
7屯留,地名,秦汉上党郡属县之一。今屯留县李高乡古城村。
8余吾,地名,秦汉上党郡属县之一。今为屯留县余吾镇治。殷商时余无戎地,周灭之。春秋时期为赤狄留吁地,公元前593年,晋卿士会帅师灭留吁。秦汉于今屯留县境设立两县,即屯留县与余吾县。这在秦汉上党郡所辖县域中还是绝无仅有的情形。足见当时朝廷对此地的重视程度。从刘歆进入上党郡境以后,第一个目标即是黎侯故地,第3个为长子县。说明刘歆对西周文王与武王的崇尚与敬意。周文王于故黎国有“西伯勘黎”的成功,为周武王灭商根除了后患。周武王诚心接纳商代贤臣辛甲,封之为长子。由长子到屯留仅 40余里,刘歆进入“哀衰周之失权兮”,数因春秋列国羞辱而无法扶救。“执孙蒯于屯留”系公元前556年卫国孙蒯率兵侵曹国,晋为天下霸主,救曹伐卫,俘虏孙蒯,将孙蒯拘留在屯留。“救王师于余吾”公元前 590年,“……三月,(王师)败绩于徐吾氏。”唐人杜佑《通典》“余吾”作“徐吾”。章炳麟(章太贤)《左传读》:“刘子骏(歆)《遂初赋》曰:‘哀衰周之失权兮,数辱而莫扶。执孙蒯于屯留兮,救王师于途。’据子骏说以石买孙蒯伐曹时,王师助曹亦为卫败,曹人诉晋,晋为救王师而执石买孙蒯。”这种解释显然比王飞鸿《遂初赋》“到余吾时,又想到周天子也曾在这儿被晋军打败”更合乎《左传》愿意。
9下羋,地名,即下羋聚,为汉铜县两羋亭之一今沁县东南9公里轻城村是。《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县 14,铜(县):“有上羋亭,下羋聚。”《水经·浩漳水注》:“铜水又东南,经顷城西,即(铜)县之下羋聚也。”《读史方舆纪要》沁州:“断梁城即铜县之上羋亭,又东南有倾城,即县下羋聚。《志》云:“倾城,襄垣县西北九十里,盖接境处也。”古云“倾”字或“顷”字,今为“轻”字。刘歆于此“悲平公之作台”刘歆称台而不言铜宫,说明铜宫在汉代已塌陷,仅存台基。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壕野外考察与研究·春秋晋国铜宫考察报告》:铜宫在铜古城,即今南池乡古城村与待贤乡沙圪道村之间的黄土台地上。今仍有城墙遗址并有石斧、陶鬲残片及瓦砾等遗物。刘歆在铜宫遗址前对晋平公一味崇侈宫室,贪图享乐,眼看大权傍落,晋国公族噤若寒蝉,是非不分,不辨忠奸,把鞋当帽子戴在头上,把皮帽子作鞋来踩。可怜末代晋君靖(《史记》作“静”)公寄宿于此,无人问津。刘歆首次提出晋静公曾寄寓在铜,这对于今天晋国研究可谓一大发现。
10侯田,亦名侯甲、胡甲、护甲等名,关隘名,在今武乡县分水岭之境,这一代曾经是胡族赤狄甲氏活动的中心地区。公元前 593年,“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水经·汾水注》:“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为地名,后来为上党四关之一的石陉关。“侯甲”以刘歆《遂初赋》为最早,亦为两千多年来探求赤狄甲氏之地提供了信息。
11太原,地名,此当为祁县。汉祁县为太原郡属县。今祁县城南7里阎名村尚有祁奚墓。公元前552年,主持晋国大政的士 之女,因其夫栾死后与人私通,害怕其子栾盈告发,而诬陷其将为乱。士 轻信其女所言,遂逐栾盈并杀其党其遗、羊舍虎等十大夫。羊舍虎是叔向之弟,故铜佰华,叔向牵连被问罪。乐王鲋献媚以告叔向,“愿为子请”,叔向深知乐王鲋之为人,不应亦不拜谢乐王鲋,似有失礼之嫌,乐王鲋怨叔向无礼而落井下石,叔向危在旦夕。而叔向深信祁奚会出面营救。祁奚闻知叔向有难,急忙赶到晋国都城,说服晋平公而赦免了叔向,语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12晋阳,地名,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代。公元前514年,晋六卿为壮大自己势力,借故灭祁、杨二族,史称六卿分晋。故刘歆言“六卿兴而为桀(夏代末代暴君,为商汤所灭),公元前497年,晋卿赵鞅欲迁卫国所贡五百家于晋阳而与邯郸赵稷发生火并,范氏、中行氏二卿支持邯郸赵稷而攻晋阳,韩、魏、智三卿为赵鞅开脱,又借机讨伐范、中行二卿,故《春秋》云“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见《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58年,智、韩、魏、赵共灭范氏、中行氏,是为四卿分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在晋阳城下反灭智氏,史称“三家分晋”。刘歆认为赵鞅为亡晋的罪魁祸首,故而有“责赵鞅于晋阳”句。
13句注,关塞名,即今雁门关。先秦九塞,句注其一。见《吕氏春秋·有始览》。“登句注以陵厉”,形容句注山高险峻,又有“凌厉”一说,唐李善注《文选·嵇康·琴赋》注引刘歆《遂初赋》:“过句注而凌厉”,而“陵”与“凌”相通假。陶渊明《咏荆轲》有“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句,似凌厉更有气势。
14雁门,地名,西汉雁门郡治今右玉县中陵村,有古城遗址。张畅耕以为汉中陵县治,《朔州地名志·右玉县威远镇中陵(村):“中陵,位于威远镇西南3.5公里。据清 《朔平府志》记载,该村后无人住,只有遗址。1977年石香炉(村)居民搬迁该址,仍称中陵(村)。有18户,72人,耕地559亩。”而《中国历史地图集》与 《山西历史地图集》均标注在今中陵村点位上。地名为雁门郡与善无县。故今地名“中陵村”当有误,似应以“善无村”为名。右玉威远镇今有两个 “古城”,且相距不足 10里,镇西之“古城村”有名而无古城之实,镇南之“古城”有古城之实而无古城之名,而“中陵”亦为汉县之一,今无确切地名对应,今右玉县却将“中陵县”强戴在这遗址上,实属“张冠李戴”为后人寻找汉 “中陵县”址造成混乱。两汉之雁门郡与定襄郡及善无县均先后治此城,此遗址十分重要,不应草率以“中陵村”抹杀雁门郡、定襄郡、善无县的历史存在。由今右玉县出杀虎口不远即是云中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北境)。过了云中郡离五原郡尚远,故有“超绝辙而远逝”结尾时,作者以“长恬淡以欢 ? ”,“守信保己 ”,“比老彭”之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然而,之后的刘歆更难割舍王莽之“红休侯”、“嘉新公”以及“国师”之高官厚禄的诱惑,而一味追随王莽,终因怒王莽诛杀其三子而生怨恨,到底不得不选择自杀。但这并不影响刘歆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