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范国强的随笔:写在母校“百年省实验”庆典的时刻
1 收到母校武昌实验中学百年庆典的邀请函,我很激动。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没有取得什么骄人成绩为母校增光添彩;两年前母校曾聘请我担任校刊《凤凰舞阳》主编,我也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赴任做实际工作。然而母校没有忘记我,仍然来函邀请我参加这次盛会。邀请函后的署名为现任校长汪拥军和党委书记艾建红,校庆筹备办负责人、原副校长胡雅华还将我下榻的富力威斯汀酒店的定位也从微信上传给了我。这在令我深感不安的同时,心底油然产生对母校隐隐的愧疚和深深的感激。
2 尺波电谢,半个多世纪已成过眼云烟。屈指算来,我在这所已有百年历史的名校里,仅仅只读过一年多时间的书。一年较之一百年,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一,我作为母校学子的那点痕迹本早该被忘却了。然而,我的潜意识告诉我,母校永远在我心中。当我重新站在了母校庄严的大门牌楼前,我的眼泪竟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这是我的母校啊,是我曾引以自豪并魂牵梦萦的亲爱的母校啊。就在一刹那间,脑海里蹦出了贺敬之那首《回延安》开头的几句信天游: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而此刻我很想套用这后面的四句改动几个字来表达激动的心情:
几回回梦里回校园,
双手搂定凤凰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我的母校就在这里……
3 我的母校就在这里——扬子江畔。凤凰山麓。录取通知书上告知我的地址是武昌西卷棚1号。
武昌实验中学,当时社会上都是用“省实验”三个字来称呼她的。人们这样称呼她多是出于钦佩,试问湖北和武汉有几所中学能够冠之以“省”字头的称呼啊?而我们这样称呼她则全然出于自豪,我们坚定地相信,能够考进这所名校,这不啻离清华北大不远了。少年心事当拿云,母校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憧憬和崇高的向往啊。九年前,当我们半个班的同学在彩云之南的弥勒聚会之后,我曾经饱含激情一气呵成写就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系列散文①。有校友曾诧异地问我:何以你还清晰地记得几十年前母校的星星点点往事,那些个细枝末节到底是如何保存在你的记忆U盘里的呢?
或许女作家张洁的话帮我作了诠释:
——爱,是不能忘记的。
4 是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我们对母校的爱,包括所有的百年校友对母校的爱,都是不能忘记的,也是不会忘记的。记得在酒店报到的那天上午,紧随我之后报到的是一位身材修长、戴着口罩的女性,我们很自然地开始了寒喧。我问她是哪一届的毕业生,她答是六六届高中,我笑着说“那我应该叫你学姐了”。她摘下口罩,露出清秀的面庞,一脸笑意地问我是哪一届的,我答六八届初中。她几乎不加思索便以肯定的口吻对我说道:“那你和家琳是一个班的!”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真叫人不可思议,这位偶然邂逅从未见过面的女性,竟是我远在国外的同学谢家琳的胞姐谢家瑾。还有更巧的,当天中午在酒店吃自助餐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身材魁梧面相敦厚的男校友,一经介绍竟是谢家琳的大哥谢家宾,他也是应邀来参加母校庆典的。
有必要在这里推介一下谢家四兄妹:谢家宾原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中国——新家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谢家瑾原任建设部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瑜系博士、海外著名钢琴演奏家;而最小的谢家琳也是博士,现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洛曼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终身教授及Magna管理学教授。
这谢家四兄妹都在母校的校史馆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5 我在与谢家瑾闲聊中问到她一个幼稚的问题:你们四兄妹何以都想到要报考武昌实验中学啊?她似乎想都没想就回答:“是我父母要我们报考的,也是我们自愿要报考的。我父母说武昌实验中学是湖北省第一名校,要读就要读这样的名校!”
当时正在武汉工作的他们的父亲谢毓晋,是我国优秀的微生物免疫学家。
我从后来的了解中进一步知道,像一家有几个同在我的母校读书的校友还有许许多多,如王三保和王四龙兄弟,贺平和贺建兄弟,周果和周炼兄弟,范植恒四姐弟,黎沛洪和黎江为父子,杨建文和万慕慧夫妻。还有更典型的,有位陈定方校友全家有七位都是从省实验毕业。
这该是对母校有一种怎样挚热的爱才这样执着地追求的啊!
6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很少有哪所中学能像我的母校这样走过了这么漫长的历程。早在母校成立之前的好些年,母校的这块土地上就曾设过学府。宋初设县学,后设州学,明洪武年间始建贡院。贡院也叫棘闱,是科举时代定期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我的母校所在地的这所贡院,乃是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省的会试考场。江南四省,士子云集,人文辐辏,华山论剑。不难想象,就在这片苍穹之下,弹丸之所,600多年来该荟萃了多少饱读诗书之俊才,该拔擢了多少治国安邦之英杰啊!只可叹昔时的辉煌都已深埋在远去的历史尘埃中了。
却原来,我的母校是早有文脉基础的啊。
7 贡院的华丽转身,不能不感谢一个人,这就是张之洞。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任湖北总督兼湖北学政的张之洞,深感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儒生和士大夫的低能,认为“自强之策,以教育为先;奋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在他的倡导下,省城官立高等小学堂就在这所贡院旧址应运而生。民国9年即1920年夏,省立模范女子小学在这所小学堂的基础上成立,她是我的母校的前身,母校的百年发展史正是从这时正式开始算起。
以往我们总记得湖北历史上有个立志兴办铁矿的“武”的张之洞,殊不知也有个热衷兴办学堂的“文”的张之洞。
我以为,我的母校的校园里,似乎也应该立一尊张之洞的雕像。
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二十九年间,母校曾几次易名,先是叫模范女子小学,继是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再是湖北省立实验中学,后是省立实验学校。抗战伊始,母校与当时的一批武汉中学组建“湖北联中”西迁利川,终于在战火中凤凰涅槃成立了新的省立实验中学,七年后母校回迁武昌贡院旧址。这29年来母校前后共经历了12任校长,让我将他们的名字依次记录在这里吧:何膺恒,徐前直,陈尧,涂崇贞,梅远谋,傅素云,李之郾,朱侣柏,周慧专,王道隆,何斌,任其珊。我想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其中两位校长:一是何膺恒,他当时的职务是湖北省教育厅令,料想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但他乐于教书育人,校长一干就是六年,母校在他的任上逐步巩固和发展壮大;二是何斌,他从1942年一直任职长达七年。在他任职的1948年,高中第一届毕业生考大学,无一落榜,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一,当时声震湖北,享誉中南。其后第二、三、四届都是如此。母校作为湖北省名校的品牌正是从他的手里开始叫响的。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他们对母校的贡献是值得永垂史册的。
9 八十七年前,时任湖北省立教育厅厅长程其保为母校题写校训“忠毅勤朴”,从此这校训便成为了母校教书育人的铁定信条和精神坐标。虽时代变迁,校训犹存,一代又一代的母校学子正是从中领悟到了做人的宗旨和吸取了上进的力量。
忠,即诚心尽力;毅,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勤,即做事尽力,不偷懒;朴,即朴实,质朴诚实。实打实的这四个字,却值得人一辈子去践行。
我不知道程其保其人历史对他盖棺论定如何,但从他题写的校训证明,凡是具有真理性的东西,都必然是具有生命力的。
10 母校百年来曾经有过几首校歌,但在这次百年庆典时我注意到,师生引吭高歌的仍然是最早的一首:
山枕凤凰,水带长江,大哉鄂渚,佳气郁苍苍。郁苍苍,乐无央。开千间兮广厦,兢多士兮云翔,夏弦春诵兮,净几明窗。宏我实中兮,育楚北之贤良;后顾前瞻兮,期盛传而美章。继武兮绳绳,与日月兮齐光。
歌词带有古体诗词和汉乐府韵味,琅琅上口且大气磅礴。
这首歌创作于1947年,作词者叫贺良璜,作曲者叫黄佑智。都是母校当年的教师。
有则关于母校校歌的轶闻颇能励志:据说母校于1938年西迁利川以后,校址恰与附近驻军空军飞虎队比邻。母校在战火纷飞中仍然矢志办学,没有丝毫懈怠。每天的凌晨,当雄浑嘹亮的校歌在校园上空响起,这些不懂中国话的异国将士如闻天籁之音,一个个好奇地伫足聆听。音乐不分国界,料想这首校歌中所蕴含的精气神他们是可以领会得到的。
11 关于母校的校徽,也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1953年,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学张珺在省实验任教,他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授意秘书回了一封鼓励他安心教师工作的信。而毛泽东亲笔在信封上题写了“武昌实验中学”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从此毛泽东这珍贵的手迹便刻上了我们的校徽。师生所不同的是:教师佩戴的是红底白字,学生的是白底红字。
试想,当我的母校的师生胸前佩戴上这由伟大领袖亲笔题字的校徽,怎能没有光荣感和自豪感?
你可别低估了这枚校徽的意义,她曾是鞭策我们这些省实验莘莘学子们刻苦读书的强大动力。
12 多年来,我一直对母校为何名为“实验中学”存疑。参加这次母校百年庆典我方知道,母校从她成立的那一天起,便集“教学”与“实验”于一身,博采东西方教育理念之长,从二十年代的道尔顿教学法到今天的高中领航学校,母校始终是全国基础教育实验创新的发韧地。百年来,在湖北教育改革探索中,母校始终扮演着改革创新示范者的角色。
可否这样说,“实验”二字正是实验中学的办校特色?
200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验中学题词:“弘扬实验精神,培养创新人才。”母校以百年实验的实践将这“实验精神”精要的概括为八个字:“守正创新,自强不息。”
也可否这样说,这八个字正是母校长盛不衰的源泉呢?
13 百年树人,常盛不衰,母校在这百年间一路高歌呼啸猛进。
继何斌校长任职期间母校连续四届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一之后,1952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决定在武汉市选拔留苏预备生8名,其中7名就来自省实验中学。1953年,母校被定为湖北省和中南地区的重点中学,排为中南局五所重点中学之首。近七十年来,母校历任领导,数代教师,呕心沥血,滋兰树蕙,不断开拓教育之新境,谱写时代之鸿篇。文革前的十七年间,母校向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300余名,升学率为全省之冠。自2011年起,重点本科升学率和600分上线率稳定保持在全省前三名,其后又创造了全省2012、2014、2016“五年三榜眼”的佳话,近三年来更是连续获得湖北省重点本科上线率第一名。
有句谐语叫“站在排头不让,手把红旗不放”,这不正像是说的我的母校么?
14 但凡去母校参观的人们都不会不注意到有两副十分醒目的题字匾额,一副是“惟楚有材”,另一副是“辟门吁俊”。当年这八字匾额就分别高挂在贡院的左右牌楼上,均为红底斗大金字,相传后来的书写者均是曾国藩。如今这八字匾额又重新高悬在母校的牌楼上和校园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意味深长。
“辟门吁俊”此语的含义自不待说的了,倒是“惟楚有材”这四字的指处素有争议。许多人以为应是特指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其实不然。据《湖北通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武昌新府学落成,已离任不久的湖广巡抚林天擎在所撰武昌府学重记中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毫无疑问林天擎所思的“惟楚有材”应指的武昌。继林之后的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材”四字被书于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后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牌楼亦未能幸免。咸丰八年,重修贡院与牌楼。1958年此牌楼又因大风倾覆。后复建,并从此被刻在母校大门上至今。有学者考究,“惟楚有材”这四个字在武昌贡院的叫响比长沙岳麓书院至少还要早约150年。
我不是非要在这里特别辩明“惟楚有材”四字的出处,长沙彼时亦属楚,同样也属地灵人杰之地。我只是想证明,母校百年来,从这里已经走出了成千上万人才,许多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作为传承者,我的母校承受得了这八个字沉甸甸的份量!
15 这次母校百年庆典是在母校后面的大操场举行的,尽管正式开会时间只有半天,但气氛热烈、隆重。参加会议的除了省市区的有关领导以外,最感人的是一批海内外校友的归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带着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带着对母校的一颗赤诚感恩之心,共同为母校庆祝百年生日。他们中有院士、将军,有曾在党和政府中任职的高级领导干部,有各行各业的中壮翘楚,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精英。代表校友在大会上发言的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天钧,老先生虽白头如银,仍然精神矍铄。他在台上深情回忆到在母校的难忘岁月,似乎也是在对台下的年轻学子激动地倾吐心声:我也曾有过你们这样的青春!
是的,我们都曾有过现在母校就读的年轻学子这样的青春,我们都曾蒙受过母校雨露滋润的恩泽。我们从母校走出去,没有辜负母校的教诲和培养。相聚一团火,散去满天星。在人民共和国的天幕上,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我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星星!
16 参观母校新建的校史馆,进门即见一百盏大红灯笼高挂,既是象征更是祝贺,我不能不钦佩母校这些学弟学妹们的独具匠心。尤令我感佩的是校史馆内陈列的珍贵照片及实物,浓缩了母校百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每一幅照片都令我流连,每一件实物都使人怀思。母校百年来,那些开拓者、先驱者、跋涉者、奋斗者似乎都栩栩如生立在了我们面前。
我不能不将眼光长久地停留在那些为母校增光添彩的校友名字上,我不敢相信这些我早已如雷贯耳的名字竟都是我的校友:原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原武汉市委书记、市长黎智,著名出版理论家刘杲,原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原南京市政协主席潘寒操,现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上将赵克石,空军中将杨英昌,海军中将张展南,陆军中将王晓军,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徐伯安,著名科学家闻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耀,著名画家唐小禾,著名表演艺术家夏雨田……
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6503班的同学中也有武克钢、贺平、柳小满、钟琳娜、谢家琳五位恭列其中。
17 有段花絮很有意思:母校1962届校友、少将徐克俊,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行成功返回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同为武汉人的吴仪一脸笑容并十分肯定地对他说:“你这个武汉人,一定是武昌实验中学的学生吧!”
名校之名,在于名生。母校百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无数这样的学子,这是母校的光荣!
18 参加母校的百年庆典,我还很高兴地见到了我当年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我语文的廖起蜀老师,一位是教我英语的张庆圭老师。廖老师现为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副会长,张老师很早就进入了湖北省特级名师行列。两位先生都已年近八旬,和我忆及往事,依然谈笑风生。只可惜我未能再见到我的班主任吕秀兰老师,吕老师前几年就因病过早离世,未能看到母校百年庆典盛况,这不免令我伤感。
教育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的母校的百年辉煌,固然首先应归功于历任校长的坚韧接力,无疑也离不开数代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红烛无私,事业常青。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些可敬的老师们的默默耕耘,前赴后继,才使得母校优秀的师风、教风、学风、校风和宝贵的“实验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19 我的57届校友、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毛泽东当年曾经点名表扬过的著名文化史学者冯天瑜,曾专门作联赞誉母校:
辟门吁俊,实中畴人之宫,豪杰应运;
惟楚有材,师生天下己任,实至名归。
我的60届校友杨建文和万慕慧夫妇,在母校九十华诞时也曾联袂合撰《惟楚有材赋》,其高歌曰:
其如文史也,有玄学今哲之翘楚,通鉴资治之贤良;其如格致也,有航天载人之谋士,天工开物之巧匠;其如军国也,有服务民众之公仆,统帅千军之名将。或恋乡守土,效力于民族之振兴;或乘槎浮海,献策于人类之理想。神州莽莽,常显实中人之身影;寰宇处处,频传实中人之足响。惟楚有材,遍布八方,彼实中兮,畴人之宫,培育英才而名扬。
扬楚帜于汉皋,揽才俊于荆襄。鸿鹄纷纷而来翔。桃李硕硕而喷芳。
此联此赋,难道不正是对我的母校“惟楚有材”最生动的注释么?
20 此刻,我独自一人在母校的红石大道上漫步,禁不住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情景恍惚一场大梦,红石大道的名称未变,但显然路基都不知经过几番翻修了;实验中学的校名依旧,但眼前已完全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崭新的校园。倏忽间我心头升起几丝怅惘,九年前我曾在那篇文章末尾激情万丈地写道:当母校一百周年时,“让我们齐集到母校的6503班教室,仍按当年各人的座位端端正正坐好,仍请我们的吕秀兰老师再按花名册给我们点一次名,让我们一个个站起来响亮地高声喊‘到’。我相信到那一时刻,我们都会返老还童,因为我们都曾经拥有那时的青春!”而今正是母校一百周年的华诞之日,温暖的阳光铺满了母校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我们的吕秀兰老师已是不可能再给我们点名了,我的那些个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学们呢,也都已垂垂老矣,难应旧约。我突然间似乎感到了一种失落。
我知道,流逝的时光是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然而时代却在前进,我的母校仍在奋进。事业代代如潮涌,长征接力有来人。母校的明天会更好,这是必然的,一定的。
我和我的同学吴克峰有一样的痴望:倘若真有来生,我会再考实验,读完全部的学业,实现今世的梦想!
①指拙作《我的6503班》
(2020年12月6日写于黄石)
范国强,原籍金牛,出生武汉,定居黄石。现系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黄石市杂文学会会长,黄石市知青文学社名誉社长,黄石港区文联名誉主席,朝阳阁诗社社长。原黄石市黄石港区政协主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业余创作。有十本专著问世,并主编和参与编著数十种书刊,有多篇散文、杂文、论文收入国家和省内外各种书籍。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