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了厚厚的茶书,就拥有了传播茶文化的能力?

《1》

前几天喝茶的时候,遇到一个朋友小A。

他是刚开始成为茶人的。

原来是做建筑工程师的。嗯,确实,这界跨得蛮大的。

"一个画图纸的人,是怎么学会喝茶,懂得跟别人讲茶的呢?"李麻花疑惑。

小A说,很简单啊,看看书就学会啦。

说着从某宝上搜索了一本书给我们看。

某宝熟悉的链接上,赫然放着一张书籍的图片,那是一本茶书,比陆羽的茶经还要长,还要厚,还要重。

跟我小时候喜欢看的辞海,是一样厚重的。

现在还记得当时捧着厚厚的辞海,半躺在椅子上看书的场景,阳光晒在腿上,暖洋洋的。但书却那么重,那么重。

一边捧着这厚厚的大部头,一边在心里疑问:难道,这书重,是因为知识的力量吗?

这问题太可爱了。

以至于每每回起起来,总想穿越回去,摸一摸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的头顶。

而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喜欢看大部头书籍的家伙。

小A说,他的茶知识,基本上大部分来自这本茶书。

"难怪你这么懂茶。"李麻花从小对爱看书的人十分崇拜,这也是我们的友谊能形成,并地久天长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

《2》

但是我很疑惑,难道真的只要看过这本书,就能懂茶了?

六大茶类,各大类里又分门别类,有多种小类,多种工艺,多种树种,多种拼配.....

像红茶,有世界红茶与中国红茶之分。中国红茶又分为红碎茶,功夫红茶,小种红茶。

像绿茶,仅中国的绿茶就分了无数个省份,无数个产区,无数个品类。

像武夷岩茶,按大了分,火工分为轻火、中火、高火,当中又有中轻火、中足火、足火。按树种分,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种,现在也有上百种。还有大红袍,分为纯种与拼配两大类.....

像普洱,分为几大山头,每个山头又有各村各寨,每个村寨的小气候不同,生成的茶叶风味各异。能喝得懂落水洞的普洱,不一定能喝得出贺开的普洱。

像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按形态,又分为散茶,饼茶。按季节,分为春白茶与秋白茶。按年份,分为新白茶,陈年白茶,老白茶.....这些茶,如果没有去过茶区,没有去亲手采过茶,摸过茶,做过茶,又怎么能真正搞得懂它们呢?也许人家拿款假茶过来,就认作真的了。

这些,还只是六大茶类里,浅表层的知识罢了。

而仅仅这些浅表层的知识,光光看书,看那本厚厚的茶书,是学不会的。

茶书中写道:水仙醇厚,肉桂辛锐。那请问,书中有详细描写哪种感受是醇厚,哪种感受叫辛锐么?书中能倒出一碗茶汤来,让人喝了,并告诉说,这种感觉就是醇厚么?

不不不不不!!

书中的知识,没有结合实际,那也仅仅只是书中的知识罢了。

古人打仗纸上谈兵,损失的不仅仅是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还有,一个国家的覆亡。

今人喝茶纸上谈兵,损失的,除了自己的名誉,还有,读者们的信任。

《3》

小A说,没事啊,我先从书上看茶知识,等看懂了,再对比着实践去喝茶,这样慢慢来,就会喝懂了。

"呃,你也太自信了。"我暗自腹诽。

想了想,莹老师喝了十几年的岩茶,又扎根武夷山六七年,长年混迹武夷山正岩茶村、各大茶厂,牛肉喝过七八家,马肉喝过四五家,下大雪的天气还在桐木关山上喝金骏眉,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至今还不敢自称"懂岩茶"。

还经常谦逊地寄茶给我,说,我喝了这款茶,觉得不错,你帮我把把关。

就算是村姑陈,也是天天喝,天天对比着喝,这还不算完,每年茶季,必定去三坑两涧里转一转,看看茶青,摸摸茶树,看看天气情况,看看茶厂做茶的情况。

尤其是每年的春茶季,从惊蛰开始,就蹲点在太姥山上,刮风下雨不间断,就算下刀子,也要守着S师傅的茶厂,盯着他做茶,不许偷懒。

先摸过了茶青,再看看茶叶在每个阶段的变化情况,采摘下来的第一天的茶青,第二天的茶青,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茶青,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冲泡后是什么味道......

这样了,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喝懂茶了。

真的,只能说,略懂。

我想起了制茶水平高超的S师傅,他是初中学历,估计小A看过的那些厚厚的茶书,他一个字都没读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年年精进自己的制茶技术。

若是跟他说,不要去钻研制茶工艺了,去买书回来看,书上全写得有!估计会被他赶出茶厂,再瞪上几个大白眼。

但小A,信誓旦旦说,他只要看书就看懂了。再对比着书上写的茶知识,买茶回来喝,就可以更懂。

只能说,初生牛犊不畏虎。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4》

小A开过一家小小的茶叶店,没几个月,倒闭了。

亏了小一笔钱。

他韬光养晦了几个月,悟了,从此转战互联网,利用他从书上看来的"专业"茶知识,收割了一波流量粉。

在互联网上教人喝茶学茶,不必开店,省了成本,此第一大好处。

传授饮茶喝茶方法,满足了小A的表达欲和明星欲,让他在线下事业受挫的心情,获得弥补,此第二大好处。

网上茶盲非常多,随便讲几句官样话,就能引得他们顶礼膜拜,掏钱买茶,此第三大好处。

于是,开始在网上教茶以来,小A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

从前只穿HM的人,现在也穿上了狼。

从前在茶桌上沉默寡言的人,现在变成了畅所欲言的主角。从前水仙肉桂大红袍傻傻分不清的人,现在变成了敢指着马肉说是牛栏坑肉桂的愤青。

看来,互联网真的是一所好学校,把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小A,变成了一个打开电脑就能演讲的、收获了一定粉丝的成功人士。

失之线下,收之线上。

互联网,成就了小A的青云之路。

《5》

然而,还是危险。

"你现在的粉丝们,都是O基础的学茶者,你的段位是可以令他们信服的。但万一他们舍得买茶、舍得实践、成长很快,那岂不是很快就能超越你,把你抛在后面了?到那时候你就会掉粉的。"我预见到了小A的未来。

小A喝了一口杯中的红茶,前面没泡之前看这款茶干茶的时候,他大惊:这金骏眉好漂亮的条索!

我们跟他说,这是正山小种,不是金骏眉,只是外形一点像。他才用手机拍下来,说带回去细细研究。

对于我的关怀,他不屑一顾:姐姐,你知道互联网有多大吗?你知道每天互联网上想看茶知识的人有多少吗?

"很多很多。"我老实回答。

他笑了,"对啊,人这么多,一个走了,会有两个再来。旧的去了还有新人再来。想学习茶知识的菜鸟这么多,我才不怕掉粉。掉了再重新吸呀!"

我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

他的心理素质,比村姑陈李麻花好太多了。

如果把我们换成他,把S师傅的合作伙伴换成他,恐怕,S师傅压力没那么大,做茶没那么累。

我们老是怕茶叶品相不好,品质不高,口感不好,老是鸡蛋里挑骨头。

但小A却不这样,他机灵地穿梭于规则的缝隙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规避着由此而来的风险。

他理智地玩弄着互联网,理智地利用着人性。

也理智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

看着这个小我们五岁的男生,我点着李麻花的脑门说,唉,痴活了这一大把年纪,怎么就没生成个机灵的脑袋啊!

李麻花正在喝茶,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完全不知道她又怎么了。

《5》

互联网,是个大江湖。

在这个生态圈里,什么人都有,什么链条都有。

有生产者,有消费者,有分解者。

有些人,像老黄牛,认真勤力,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村姑陈李麻花。

有些人,像猴子,聪明地利用着规则,用巧劲吃到了玉米,比如小A。

能活着,都是有本事的人。

祝愿2021,茶界同仁们,一切都好。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