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告诉你,庄子为什么是儒家
《儒门内的庄子》
杨儒宾 著
定价:96元
01
内容简介
庄子道家说始于汉代,但这种学派归属在历代常受到修正,《儒门内的庄子》可视为第三波修正运动中的一环。继承晚明王夫之、方以智的庄子观,透过重新解读庄子的语言、隐喻、技术、身体、气化诸概念,主张庄子提供一种新的主体范式,这种新的主体范式奠定了非定命论的气化世界观。庄子和孔子有特殊的地理风土与文化风土的渊源,孔子是《庄子》内篇的典范人物,两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有另类的人文精神的传承关系。
02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道家与古之道术》;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03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 前言——回到原点
二 《庄子》与庄子
三 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 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 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 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 前言
二 《庄子》古本与巫
三 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 “西方的”神话空间:昆仑山
五 天文知识与升天
六 鸟与风
七 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 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 儒门内的庄子
一 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 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 同乡与同族
四 《易》风《庸》魂
五 庄子的“物”与“庸”
六 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 游之主体
一 释义:“主体”与“游”
二 形—气—神=主体
三 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 物化=物
五 心有天游
六 乘物游心
七 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 庄子的卮言论
一 前言
二 无言的理由
三 浑圆的卮言
四 三言与滑稽
五 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 两行的“道言”
伍 卮——道的隐喻
一 前言
二 归墟
三 浑天
四 陶均
五 风
六 无尽的身体
七 结论
陆 技艺与道
一 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 纯白不备
三 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 所见无全牛
五 技艺与养生
六 技术的年代
柒 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 前言
二 神巫之知
三 “知之濠上”之知
四 “无知之游”之知
五 技艺之知
六 般若智
七 直觉之知
八 体知的复权
捌 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 重读的必要
二 庄老异同
三 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 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 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 同一 解构与创化
七 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
一 离形去知
二 循耳目内通
三 联觉与心凝形释
四 心气同流
五 解牛的身体基础
六 体尽无穷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04
序言
庄子研究的书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真正的动机大概只能有一个:因为我认为庄子想要传达的消息还没被充分地传达出来。因为还没被充分表达出来,所以庄子被置放在中国思想版图上的位置可能是误置了。也正因为有可能误置了位置,所以庄子不属于庄子学,战国时期宋国蒙地的那位庄周和绵延流长的庄子诠释学史上的那位庄子,名同,却是实异;貌合,偏又神离。就思想类型而言,两人并不同型,最多只是近亲的关系。
如果真有两位庄子,一位是战国时期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庄周,一位是被诠释出来的《南华真经》此文本上的庄子,那么,如何解释这两位庄子间的异同?此工作将是本书能否处理得好最根本的关键。笔者这样的对照似有机会还庄子真面目,其实也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先别说诠释学上“作者原意”所带来的理论难题,即就《庄子》本身理解,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南华真经》文本有可能不是只有一人撰写,此书上显现出来的庄子从来不只一种面貌,因此,也有可能不只一位庄子。
既然历史上存在的庄周与《庄子》一书中单一而客观的声调之庄子都渺不可得,笔者宣称庄子旨义尚未充分展现,所以要重探庄子原义,这样的论断相当危险,好像前人的庄子研究都是多余的一样。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不管是从前代学者的注解与阐释,或是从近现代学者的研究当中,我个人都受益匪浅。在现代学术机制建立前的庄学传统中,注释是最重要的诠释方式,历代庄学名家通常借注释以发挥庄子大义。时序进入20世纪后,中国学界有个打造新学术的大工程,现代论文形式或专书形式的庄子研究才慢慢成形。这两个阶段的庄子研究偏重面不同,但各可发明《南华》真义,笔者当然也受惠于这两个传统的诠释。
近代之前的《庄子》诠释史源远流长,每个历史阶段提供的庄子图像不一样,大致说来,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庄子的理解受到早期庄学诠释传统的影响最大,司马迁、向郭(向秀与郭象)与成玄英这三位庄学早期的诠释者奠定了后世庄学的图像。现存最早期的三家之说皆足以自立,他们的论点能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谈玄理能谈到向、郭层次,谈何容易,向、郭的无言独化之说提供了本书一种全体性的波状相连的气化世界观。谈体证工夫能深入到成玄英所述重玄之境,同样也不容易。从成玄英到陆西星,我相信这些道士对庄子工夫论的贡献是远比大多数名儒高僧的著作来得大的,他们常被当代学者有意无意地视为将庄子带上了歧途,笔者不相信此种判断。这些丹道道士以己身为鼎炉,九转丹成,我相当尊重他们的洞见。至于司马迁所呈显出来的庄子,其人显示出一种反体制的抗议色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司马迁个人的命运,此种存在主义式的庄子对成长阶段的年轻学者是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的,我们不会忘掉:在专制时期,庄子曾抚慰过多少饱受命运摧残的士子之心灵。
至于近现代的庄学研究,其成绩也相当可观。如果我们以战后华人学术社群的先秦诸子研究为例,我们发现《庄子》一书和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相比之下,其研究确实新义较多,尤其在语言哲学与美学的领域,当代学者的研究帮助了我们理解庄子哲学久受忽视的一面。这两个领域久受忽视,主因是秦汉后,中国思想在语言哲学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在美学方面,也多呈现星点般的洞见,没有像工夫论、心性论、政治哲学方面有成系统的论述传统。美学与语言哲学在上一世纪却是欧美思潮的强项,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国人生于斯世,“预流”其学,自然较易获得成果。
最近十年来,庄子研究有越来越热的势头,海峡两岸,皆有名家。尤其“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近年来持续推动台湾庄子学者与欧美学者的对话,对话是实实在在的对话,甚至是火辣辣的对话,庄子被放在一个和以往迥不相同的思想冶炼炉里伏炼,精彩四射。其后坐力的震撼效果也是很可观的,轰隆巨响之声至今犹然在耳。虽然参与讨论的中、外学者之观点并不一致,但总体的大方向很值得注意,笔者相信一种新的庄子图像已慢慢地浮现,这个新庄子图像的名称,甚至内涵都还没有较一致的共识,但其方向大致指向一种关怀存有,强调主体的美感、语言向度,带有一种尊重差异的民主精神之人文自然观。而这些视角之所以成形,乃因庄子的主体是气化交感的主体。笔者多次参与文哲所主办的工作坊,也参与额外加码的民宿读书会,受益极多,这些学界畏友提供了笔者一种越来越活泼的庄子形象,一种更带有现代价值体系——注重差异、语言风格、心物平等的庄子逐渐明晰起来。笔者非常感谢这些年来与我共学、论辩的这些友人。
笔者玩索庄子多年,早年也有《庄子》的专书行于世,但较为完整的庄子思想图像可以说是十年来受到同行学者的刺激而逐渐成形的。如论本书的源头与基础,则可溯至长久以来,我个人对形气主体的基本关怀以及对晚明“天均之学”的重新解读。“形气主体”一词也可称作“气化主体”,这两个词语虽由我所撰,却非杜撰,它们是源自小传统常说的“形—气—神”之改写。本书最早撰写的一篇文章即探讨庄子身体观的特色,这篇文章也是我任教后,第一篇的身体论述。尔后随着理解逐渐加深,我渐渐地趋向于认为:“形气主体”不只是庄子哲学重要的成分,它的地位更重要,是基源本体论的核心。庄子哲学应该落实到形气主体上解释,从语言、技艺、游观到具体处世,莫不如此。我相信庄子的形气主体是种身体理性的作用体,形气本身孕育了语言发展、与物相契的原始秩序之潜存构造,这种形气主体是透过气的波动回荡与世同在的。庄子哲学是气化的动态的哲学,是心理合一、与世共在衍化的哲学,他的有先于无,人文建构先于解构批判。换言之,形气主体即是生活世界的本体。我相信庄子对人文精神的贡献,不逊于孟、荀。孟子的道德意识、荀子的文史意识、庄子的游化意识,都是很根源的人文精神之基础。学界对孟子的研究较透彻,庄子和荀子还大有重读的空间。
庄子没有说过乃所愿则学孔子或学老子之类的话语,本书却以“儒门内的庄子”之名冠此书,这个书名显然会带来争议。因为,既然庄子不以教下哲学家自居,那么,论者如果批判道:我们其实不用承担太多的历史的包袱,不要用“学派”之类的术语框住他,这样的定位似乎更合理。我同意这种批评有说服力,也很乐意抛弃历史上发生过的学派的标签,但对“儒门内”一词,笔者认为依然可以成说。儒家有各种类型,韩非子说过:孔子逝世后,儒分为八。八派的具体内容很难一一指认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单一的儒家。尤其从公元11世纪理学兴起以后,中国境内即有种既强调宇宙气化、生生不息的超越哲学,这支超越哲学也是强调天人参化的形气主体哲学,北宋与晚明的儒家多有此主张。这类型的儒家可称为“天均哲学”的儒家,笔者相信天均哲学在当代更形重要。天均哲学的儒家走的这条路和庄子走的那条陌生而丰饶的大道,基本上是同方向的。庄子穿越了在其自体的无之意识,进入意义形式兴起的“卮言—物化—游心”主体,这种主体是人文之源的主体,庄子的立场结穴于此。庄子和天均哲学的儒家同样主张以“有”证“无”,晚明的觉浪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等人主张《庄子》具有《中庸》《易传》的灵魂,它们共同奠定了儒家形上学的基础,我认为“庄孔同参”有足以成说之处。
本书共十篇,除第七章《无知之知与体知》与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外,其余八篇已先后刊载在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集上。
导 论 《道家之前的庄子》,刊于《东华汉学》,第20期(2014年12月),页1—46。
第一章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原刊于《中国文化》,第24期春季号(2007年4月),页43—70。
第二章 《儒门内的庄子》,刊于刘笑敢编,《中国哲学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辑(2008年12月),页112—144。
第三章 《游之主体》,刊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页1—39。
第四章 《庄子的卮言论》,即《庄子的“卮言”论——有没有“道的语言”》,刊于刘笑敢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2辑(2007年11月),页12—40。原名《卮言论——庄子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思想》,载于《汉学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页123—157。
第五章 《卮——道的隐喻》,原名为《无尽之源的卮言》,刊于《台湾哲学研究》,第六期(2009年3月),页1—38。
第六章 《技艺与道》,原名为《技艺与道——道家的思考》,刊于陈明、朱汉民编,《原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辑(2007年11月),页245—270。更早刊载于《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1)。
第七章 《无知之知与体知》,新作。
第八章 《庄子与人文之源》,原刊于台湾《清华学报》,新41卷,第4期(2011年12月),页587—620。
结 论 《庄子之后的〈庄子〉》,新作。
附 录 《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刊于《第一届中国思想史研讨会——先秦儒法道思想之交融及其影响》(台中:东海大学文学院,1989),页185—214。
本书大部分的文章是最近七年内写成的,但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一文则写于二十六年前,全书经历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完成,亦云久矣。个别的篇章曾被改写后又重新出版,此次被整编成为书的专章时,笔者又作了部分的剪裁,以期全书的主旨与风格能更为一致。学者著作的性质有别,有些著作是依设计蓝图打造的,有些是随机组合而成的,有些是如同生物种子般自然长成的。本书是生物学的模式,全书的内涵已孕育于第一篇的种子。笔者所说的“种子”是指全书中唯一没有再加以修改的附录,此篇发表的年代最早,它也是笔者撰写的第一篇身体论述的论文。其时为1989年,发表于东海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思想史研讨会”上。当时台湾刚好处于“解严”前后阶段,依规定,教育经费要占台湾总预算的15%,学界一下子经费宽松了起来,所以有不少“第一届”的学术会议。尔后经费审查渐严,“第二届”的会议就没了。本篇文章写的时间虽早,文字也颇青涩,但笔者尔后发展出的一些学术论点已见于此篇“少作”。
在东海大学举办的那场研讨会上,此篇现在看来保守的文章当时却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位研究道家的前辈学者对此文从头批到尾。相对地,一位外国学者编纂具有新方向意义的庄学研究著作时,却特地挑选此篇著作译为英文,收入书中。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之交,学术和政治一样,都发生重组的现象。这两组重组的现象的关系很微妙,不能硬讲一定有关,但也不能说没有关系。当时确实有些前辈学者对新的政局与新的学术语言都很不喜欢,他们常不自觉地将所谓的新说视为邪说暴行的象征,现在看来,那些昨日之怒的语言当然只有历史档案之意义,学术价值不高。但既然这篇拙作的主要论点和今日笔者理解者并没有太大的出入,所以存此忠实纪录,以见个人与时代思潮的演变,或许有些参考的价值。此文因此保留原貌,一字不动。
《儒门内的庄子》是本书的一章,也是本书的书名。“庄子儒门说”不仅见于宋明时期的儒者,类似的想法在当代儒者熊十力、马一浮的著作中也都可找到,白川静与钟泰先生更是极力宣扬,不遗余力。但本书的观点主要是呼应17世纪的天均哲学,设想中的主要对话对象则是新儒家,包含宋明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家。从王学到牟宗三先生,他们竭力张扬道德主体的作用,“中国哲学落于主体性”成了具有定向作用的无诤法。天均哲学则认为形气主体才是真正的宇宙轴,以有我身故,一切法得成。应机不同,不一定矛盾。言各有当,观其会通,以行典礼,可也。是为序。
杨儒宾 甲午岁暮于新竹清华园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