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曰言 第七章 复数与时空(单渔泉)

第七节 复数与时空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00至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的学派。他们多是自然科学家,把美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宇宙可以用“数”加以说明,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是按照数组就绪的。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客观存在,就如同颜色一样,认为数即万物,万物皆数,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真实物质对象的终极组成部分。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不能离开感觉到的对象而独立存在,认为数本身就是宇宙的组成要素。这样的观点与中国古人的观点相近。《说文》有:“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汉书》有:“元元本本。数始於一”。《周語》有:“神之見也,不過其物。《註》物,物數也”。这些描述说明,中国古人以数“一”代表万物的开始,认为组成空间万物的底层单元是“数”。在甲骨文当中,“娄”、“要”、“每”、“女”等(如图6-4)以“画圈截取”的方式描绘了位于链条上的物质萌发机要,并具体描绘出了这些“机要”所蕴藏的内容(如图6-4当中的“要”、“每”):即所蕴藏的结构信息。

古人所讲的数并非仅仅指数字,更是指物质的基本单元“机要”所蕴藏的内容,以及这些“机要”萌发所遵循的规律。实际上,在汉字数字符号当中,每一个数字都是在描绘本源,这在甲骨文中清晰可见。

在甲骨文里,“己”可以看作“一”的变形,是“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第一步。“一”演变成向两个方向弯曲的“己”,具有以下几个意义:一是两个循环开始出现,天地两极开始分化。二是分属于两侧的周期、世(廿)具有了初步的框架。三是“己”的两侧分属于不同的空间(天和地仅仅是一个实例),是两个相邻、互反的空间,但却是一个整体。每个空间看似是封闭的,但作为整体而言,却是同一个存在。四是两个空间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不但是同步的,而且是交叉、交互、交替运行的,呈现为圆形迭代的法式。两个空间演变同步,属性相同,信息相通,同属于一个系统。五是最终这两个空间还会收敛于奇点,化为一,结构、功能、矢量逐步消失,成为信息和能量的统一体。六是“己”是实现上述运行法则的总的框架。

在地一侧观察,空间呈现为矢量、商(熵)、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周期体现为世(廿、二十)。但在天一侧也是同样的,只不过体现为“反物”。这或许类似于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的“反物质”或“平行空间”。

平时人们总是说“自己”这个词汇,而从甲骨文符号分析,“自”和“己”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自”指结构、功能的那个我,“己”指信息、能量的那个“我”。“我”本是“自”和“己”未分的不具有状态的或处于叠加态的“无”,但当“盒子”被打开时(指薛定谔的猫),“我”这个原本无形、无状态、无矢量的存在成为了“自”和“己”,分别演化成为两个相邻的空间,呈现出了确定的状态,发展成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空间(事物)。虽然看似具有了形态,但对整体的“我”而言,仍然是“无”。这个“无”就是汉字中的“零”或“日(⊙)”。

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逻辑设想,并非真的实验)。实验设想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会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态,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的猫”。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必须在打开容器(打开容器意味着进入现实世界)后才知道结果。该实验试图用宏观事物证明量子物理学家提出的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不合逻辑。

但这个思想实验不但没有推翻量子物理学的基础,反而促进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人们不但接受了微观世界的量子叠加态理论,而且薛定谔的猫还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上争议。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提示我们,空间(物质)在成为“现实”之前,或许没有状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无”,而在成为具体空间之时,就呈现出了确定的状态,即矢量,即“有”。由于量子是成对出现的,且状态互反,所以,我们有理由推论,空间也是成对出现的,并且互反,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阴阳”。

图7-1和7-2以甲骨文的方式描绘了数字与空间演变过程和两个相邻、互反的空间(以天、地为例)之间的关系。

【一、六】图7-2的第1、6个符号为“一”和“六”。符号会意:空间的法则和程式框架(信息框架)。符号“六”实际上是汉字的偏旁“宀”,读音为[mián]。符号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的两端向下延伸,形成包围状,会意了由“━”演变而成的空间框架。不同的是“━”代表天一侧的法则和框架,“六”或“宀”代表地一侧的法则和框架。有意思的是,“宀”的读音与“廿”的读音[niàn]非常接近,而甲骨文“廿”会意的是在地一侧的“世”。

河图有一与六共宗居北方,一为生数,六为成数的描绘。《说文》有:“六,易之数。侌变於六。正於八”,意思是“阴”在“六”开始有了“阳”性,而在“八”成为“正”,即空间(事物)结构完成,功能具备,空间完全形成。在先天八卦里,离(☲)代表火,坎(☵)代表水,两个符号互反,而水和火本质上或许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七】图7-2的第2、7个符号为“二”和“七”。符号会意:空间的两个循环开始形成。作为生数的“二”代表阴阳两个循环,作为成数的“七”代表东西、南北两个循环。甲骨文符号以图形“=”会意阴阳两极,以图形“十”会意东西、南北两个循环。

在地一侧,东西循环是主控空间结构的循环,主控空间结构有序与无序。程式把来自于奇点的信息转化为空间结构和功能,进而又使结构塌缩,功能丧失,把信息返还到奇点。包括两个子程式:天三生木和地四生金。在地一侧观察,程式为东西向,具有“有形”的特点,因此,人们也把物称为“东西”。

在地一侧,南北循环为主控空间能量的循环。能量循环主控能量吸收与释放,程式为空间结构和功能提供能量,使结构生长或保持有序,使商值降低。进而又使商值增加,结构中的能量释放成为信息,空间结构逐渐塌缩至完全无序,功能衰退至丧失。包括两个子程式:天一生水和地二生火。在地一侧观察,为南北向,具有“无形”的特点,古人称之为“交午”。

河图有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二为生数,七为成数的描绘。在先天八卦里,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两个符号互反,都带有能量的色彩。

【三、八】图7-2的第3、8个符号为“三”和“八”。符号会意:结构,具有结构的空间(事物)。作为生数的“三”代表气和结构,作为成数的“八”同样代表结构,甲骨文“八”与“卯”形似。

河图有三与八为友居东方,三为生数,八为成数的描绘。在先天八卦里,兑(☱)代表泽,艮(☶)代表山,两个符号互反,都带有结构或结构基础的色彩。易说卦有“兑为羊,其质好,刚(坚实)鹵”的描述。古人以牛、羊象征完美、成熟的结构,象征良好的品质,象征物的顺和、安和的品性。孔子说:“牛羊之字以形举也”,意思就是牛羊代表结构的完美。如今的词汇“兑现”,大概也具有结构完美之意吧。

【四、九】图7-2的第4、9个符号为“四”和“九”。符号会意:空间结构的塌缩和消亡。甲骨文“四”符号与“西”、“酉”等相似,均会意了空间的收敛;甲骨文“九”则会意了基础之物,即信息链条和密码子单元、能量单元。甲骨文符号“癸”与“九”同源,可视为基于“五”符号组合的四个“九”,会意了信息和能量汇聚于奇点。

河图有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四为生数,九为成数的描绘。在先天八卦里,坤(☷)代表地,乾(☰)代表天,两个符号互反,都带有物极而反、空间层次跃迁的含义。《易·乾·文言》有“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列子·天瑞篇》有“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另《春秋䋣露》、《白虎通》、《广雅》皆云:九,究也。

【五】图7-2的第5个符号为“五”。符号会意:空间(物质、事物)奇点、程式交叉运行及相邻空间之间的信息交互。《说文》有“五: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的描述。

位于河图中间的“五”不仅掌控者本层次空间程式的运行,还决定着空间的层次,主控着相邻层次空间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圆形迭代,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信息。正是这些循环和程式的层次交叉、线程交错、迭代运行,才形成了具体空间的周期性和封闭性,才使不同层次空间之间呈现出对等干涉和镜像关系,使成对的空间体现为一个整体。

或许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数字。有了一、二、三、四、五就足够了,像是人的手有五个手指就足够了一样。或许为了说明天地这两个相邻空间的关系,古人才不得不引入了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数字,而实际上六、七、八、九、十与一、二、三、四、五是一样的。

甲骨文符号“数”更本源的意思是:态、时、机、要、素、目等。数的实质是位于“己”那跟链条上的可以萌发的“元”。

【目】如图7-3第7个符号为“目”。目是眼睛,这是如今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目也有“要”、“孔洞”、“物质颗粒”等意思。《礼·学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後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如今常说的“目录”、“节目”就是来源于类似的描述。在甲骨文符号里,“节”描绘的是物的一段,即一节实物,一个实物单元,而“目”所描绘的是组成这段实物的细微之处。甲骨文“目”会意的是物的萌发要素,主要包括:“⊙”会意“元”,包围“⊙”的曲线会意的是基础框架上的一个萌发单元。懂得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棋盘上的交叉点叫做“目”,意思是位置、点位或空间。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有“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其中“更”为交替;“咸”为基础;“式”为框架;“目”为机要;“易”为转化;“比”为凭据;“祠”为规则;“参”为结构;“环”为归反,而“巫”则指的是对空间(事物)运行法则的观察、类比和推理。全句表达的是对空间(事物)发生、成长、衰落、回归全过程的观察和推理,其中“四曰巫目”指的是对空间事物生发机要的观察和推理。

【几】如图7-3第2个符号为“几”。符号会意:位于基础框架上的空间单元、信息单元、萌发机要。《说文》有“主发谓之机。机持经者,机持纬者,则机谓织具也。机之用主於发。故凡主发者皆谓之机,檃桰之辞”。《易·涣卦》有“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 繁体字的“几”本义为细小、细微,细微的事件往往是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

如何描述“机”跟如何描述“时”一样困难,但古人的解释“主发谓之机”可谓一语中的,令人赞不绝口。“机”就是长长的信息链上隐藏的那些具有潜力,可成为未来空间矢量的萌发之“目”,就像是DNA链条上的“遗传基因”。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人类基因共有22个体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含有约30亿个DNA碱基对。其中很少部分的碱基对组成了大约20000到25000个基因。

基因在DNA上成线性排列,但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段一段的。相对来说,DNA链条太长,人类的DNA长度大约1.7米,含有约30亿个碱基对,以至于基因在这个链条上就像是一个、一个的点一样。而这跟链条就是“己”,这些基因就是位居在“己”上的“机”、“要”、“数”、“目”。这也是如今“机要”、“机会”、“数目”等词汇的本源之意。同理,图7-3中其他的符号中,线条上的“·”均会意了“萌发机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通常的数字如“1000000”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论大小它们都只能表示“有”和“无”,即“1”和“0”两个状态。如果人类认为“1000000”比“1”大很多,这或许错觉的成分偏多。地球上的很多动物(人类除外)都知道这一点,在它们看来1000000 = 1。与此同时,动物们却深知0≠1,因为当它们饥饿的时候,它们知道必须去找到食物。动物大都不懂得存储食物,即使懂得一些,也会对食物的数量没有概念。与人类不同,动物们只认识“状态”。

如前面所述,从一到十的数字虽然是十个,但却仅仅代表五个状态,即:水、木、火、土、金。更准确地说,五行指的是空间的五个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根据古人的描述,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一、六代表水行(信息);二、七代表火行(能量);三、八代表木行(结构);四、九代表金行(无序),五、十代表土行(空间底层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元素)。其中一、二、三、四、五代表生,六、七、八、九、十代表成;一、三、五、七、九代表天,二、四、六、八、十代表地。

同古人用阴、阳来表达万物一样,今人用正、负和实、虚来表达数字。在数学当中,有正数、零和负数,有实数和虚数,其中,实数为虚数的特例。实数和虚数共同组成了复数,复数才是能够与客观存在对应的数,才是当今数学界、物理学界常用的数的类型。

实际上负数并非如当今人们认为的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假如你是十八世纪的一名欧洲数学家,你可能认为负数是荒谬的,因为没有就是没有,怎么可以说没有5个苹果或没有10个西瓜呢?但是在今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人们普遍认为负数符合逻辑,并且非常有用,一点也不荒谬。因为它们教会了人类如何可以消费未来,使负债变得非常合理。“如果你没有得到负数的话,你就会背上恶名”,这是美国信用卡消费文化的真实写照。

所以,负数其实是人类一个很有用的虚构。比如说“我欠你20元”,我可以直接写下“-20”,这样我就知道是我欠你的了。如果有一天我赚到了100元钱,还清了债务,我可以很容易的记录为“-20+100=80”,并且清楚地知道我还剩下80元。由此可见,负数的引进大大地方便了计算。

但负数绝非仅仅是方便了计算而已,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实际上,正、负的本质是揭示了空间(物质)的运动状态:即运动方向或趋势。但是,中国的甲骨文符号 “巫”、“方”、“甲”、“六”等告诉我们,要想完整地描绘客观存在的运动规律,仅仅有两个方向是不够的。在现实世界当中,这或许也是因为能量不仅仅表现为跃迁,还表现为旋转。因此,数学家、物理学家们不得不引入了虚数的概念,人为定义了虚数:i2=-1, i=√-1,i为虚数单元。实际上像1、2、3等这样的实数也是人为设定的。

图7-4描绘了一个复数平面坐标系。复数平面是用水平的实轴与垂直的虚轴建立起来的复数的几何表示, 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原点表示0。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可表示为a+bi),有唯一的一个复数与之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有唯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所以复数集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复数集合可以视为描述奇点(在复数坐标系里为“0”)两侧相邻空间内一切客观存在的数。由于有相邻空间的存在,时间则失去了意义。以天地为例,复数坐标系可视为天和地两个相邻空间在复平面上的投影,也就是说,在天地系统中的任何事物,均可以在复平面上进行标记,且与时间无关。这与河图、洛书和八卦图类似。而中国古人从来都没有对时间进行特别的关注和解释,因为阴阳作为整体的、一体的存在,对冲了时间。

如前面所述,“我”是由互反的“自”和“己”两部分组成的,对于“自”或“己”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存在的,而对于我来说,空间和时间则是不存在的。就像是一个螺旋桨,对于叶片来说具有速度,而对于轴心之“心”来说,则无所谓,因为这个心是“零”。

“零”即是量子的叠加态,它不正,不负,不实,不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