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康复教育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活化的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康复教育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亚卫

洛阳市国际馨翼教育

在国际馨翼教育的康复教学中,作为一名自闭症感觉统合教师,我一直坚信一条:运动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一切教学最终的目标。我们都知道,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严重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在感统训练中,无论要求孩子达到何种教学目的,最后都是要用来和他人交流的,用来融入社会的,用来让自己更好的生活,那么,'生活化’这三个字是绕不开的。但是,现在许多机构的感觉统合课程,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使用同一类型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套件,会让家长觉得很专业,由于环境的封闭性,训练器材的简陋性和训练方式的单一重复性,导致训练效果并不明显,只能适用于初期启蒙性和适应性训练,长期下去,不仅会让家长失去信心,而且孩子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干预时期。所以,近一年来,无论是跟家长还是同事交流沟通,我提到过最多的就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生活化’。

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感统?也许很多特殊教育前辈都对此做过阐述,但我给予它的定义是:以生活为目的并将生活内容(生活语言,生活行为,生活规则)贯穿始终的感觉统合训练。整个生活化感统是将“行为分析,ABA”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应用,但始终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将生活语言,生活行为,生活规则等融入训练过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学会生活技能。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以孩子为中心,恰到好处。

(1)训练初期要通过家长面谈,感统评估,临床观察,孤独症评估手册等全面充分了解儿童基本信息和特征,随着训练的深入,训练教师要根据儿童表现,记录和分析儿童的特征性反应,如情绪变化,合作行为,异常行为等发生的情境和时机以及信息传递方式,为后续的训练做充分准备。

(2)尊重孩子的选择。有可能的时候给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感觉刺激的权利。因为真的没有什么比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吸收感觉刺激,主动进行训练更有效的了。我们刚开始做感统训练的时候,都会陪孩子玩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除了熟悉环境之外,主要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教具,作为初期训练道具,这样不仅可以主动顺利的展开教学,而且可以和训练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训练展开后,每次课堂都会设计三个以上的项目供孩子自主选择进行。

(3)训练内容设计早要恰到好处。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既不过易也不过难,太容易了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太难了孩子因为做不到也会容易放弃。训练目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为孩子量身打造训练环境。训练中要避免环境杂乱和他人骚扰。因为孤独症孩子在变化繁复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做出一些破坏和伤害自己的行为,明显表现出排斥反应。所以,我们对孤独症孩子做训练时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量身打造”训练环境,做到作息定时,生活规范,简单明了。

2.训练内容要生活化。

我们在感觉统合教学过程中,要把生活技巧和生活规则融入进去,着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首先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坐,立,爬,跑跳,拍,伸手,拿,捏”等基本动作能力,这是所有孩子完成基本生活自理和生活行为的基础,也是我们一切训练进行下去的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增加训练难度和复杂化,并以生活动作为主,融入生活规则训练,简单的例如上下楼梯动作,孩子具备基本的能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扶着”“看路”等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上下楼梯要看脚下,防止跌倒”这一生活技巧,后期可以让孩子端碗,盆等生活用品上下楼梯,培养生活习惯。再比如走直线,我们可以把斑马线,红绿灯,汽车等生活元素融入进去,告诉孩子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遇到汽车要躲避,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常识,让一个简单的感统动作变成一连串的有趣的事件,作为一个故事贯穿始终,至于故事的具体内容,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设计。

在家庭训练中,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择菜,剥花生,洗碗,叠衣服,给爸妈捶背等,在生活中训练基本动作能力,也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学会简单的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成果的展示,给家长更多的信心。生活化感统中家庭训练会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一定要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定期指导,防止出现相反刺激的行为。

总之,一切生活行为内容都可以作为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感统训练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在生活化原则的指导下设置训练内容。

3.训练语言要贴近生活,要游戏化。

ABA教学是目前证明对孤独症康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它对于指令这一块要求尽可能的简洁,有效,这对于感统训练同样适用。但是,我们在给孩子感统训练的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通用化,生活化,比如要孩子停下,用“站住”,而不是“立正”,让孩子跳,用“跳起来”,而不是“弹跳”,要孩子跑起来,用“跑”,而不是“奔跑”!为什么要尽可能的把语言生活化,因为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交人物,大部分不会专门用严谨专业的词汇跟孩子交流,如果一昧强调词语的专业化,那么孩子在生活中理解大部分会出现偏差和不理解的情况,更别说实现沟通和社交的目标了。

感统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关心,暗示,引导和鼓励孤独症儿童,而不是以训练师的身份主观命令他们,代替他们想,代替他们做,要通过充满情趣和游戏化的语言启发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学会玩,玩的愉快。如我们上面所讲到的“走直线”训练过程设计,可以用游戏语言表达:小兔子和爸爸一起去姥姥家,它们在人行道上直走,这时候大灰狼开着车过来了,小兔子向路边躲,不要被车碰到。要过马路了,看到斑马线了,站在斑马线边,红灯!小兔子还不能走。绿灯了,小兔子高高兴兴的过马路,向姥姥家走去。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用角色扮演的身份完成训练,以游戏口吻进行引导,感统训练会让孩子更加感兴趣,也会主动参与,进而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感统活动也会顺利进行。

4.训练动作尽可能简洁化和儿歌化。

孤独症儿童要想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就一定要学会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事件,但是,他们本身很难正确的规范的将这一系列动作流畅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感统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解动作,把复杂的动作拆分成简单的单一动作,一步步示范,让孩子记住过程顺序,由慢到快,逐渐掌握。如“端碗”这个动作可以分解为“左手扶碗”“右手扶碗”“两只手一起用力”“向上”“端平”“慢慢走”“看桌子”“轻轻放下”“松手”等步骤,让孩子一步步来,逐渐适应节奏,形成习惯。

训练过程中,单纯的讲解动作要领,孩子会很难理解,而且会感到枯燥无味,并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如果我们将这些动作要领编成充满趣味性的儿歌和故事,那么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如训练孩子灵活跳跃,教师就可以唱儿歌:小青蛙,顶呱呱,向前跳,向后跳,向左跳,向右跳,蹦蹦跳跳回家了!在轻松的氛围内让孩子掌握不同方向的跳跃姿势,同时也增加了孩子学习的激情。

总之,生活化感统让感统训练变得生动愉快,目的性和技巧性更强,也要求老师在感统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将生活内容形象化游戏化地融入到活动中去,让孩子玩好,学好。

以上就是这一年以来自己对感统教学的一些浅薄的理解和想法,希望后期可以不断的丰富和补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