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六)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六)
尹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的形体结构功能特性,以及人体与外界各要素的联系;运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阐释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运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与相侮,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然界五运六气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五脏系统的影响等。五行学说的这些广泛应用,不但具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指导临床诊断、判断或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指导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践意义。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加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论证,使中医学的整体理论更具系统化。
为了深刻地认识人体结构的整体性,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借用具有系统论思想的五行学说建构医学理论,解释脏腑的生理及其联系。
在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上,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对人体进行分析研究。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取象”,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则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与六腑(实为五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上,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系统,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五脏的部分主要功能。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特性与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加以“类比”,将五脏及其相关组织的功能表现,归类于五行系统之中,以确定其五行属性。如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用以类比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气机的特征和功能,故规定肝的五行属性为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演出胆、筋、爪、目皆属于木;火性温热,以此类比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故规定心的五行属性为火,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类比脾胃消化饮食,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故规定脾的五行属性为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类比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具有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故规定肺及大肠、皮毛的五行属性为金,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故用以类比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规定肾的五行属性为水,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相关,故亦属于水。
在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中医学应用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论,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协同、互相制约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人体的整体联系。在协同关系上,如木火相生,可以解释肝脏贮藏血液,可调节血流量且参与生血,辅助心脏完成推动血液循环运行的功能;又如金水相生关系,肺主行水,协助肾完成水液代谢;再如水木相生,用以解释肾精化生阴血,滋养于肝的功能等。五脏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协同的滋生关系,还存在着彼此制约关系。如肾阴制约心阳,防止心阳偏亢,即可体现水克火的关系;肝气条达疏畅,可疏通脾胃之雍滞,即可体现木克土的关系;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所主的水液泛滥为患,即可体现土克水的关系等。
在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方面,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理论,不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分属于五大系统之中,同时还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的属性归类。如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横向联系。这就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合理的解释,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例如春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生机勃勃,人体的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这就把人体肝系统与自然界的春生风木之气统一起来了,从而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联系,决定了五脏可能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这种病理变化可用五行母子相及、相乘、相侮的理论进行解释。
以母子相及的病理变化而言,是指五脏间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所导致的病理现象。临床上存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类型。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病理变化,如脾胃属土,若虚衰日久,病人在长期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不适、便溏或泄泻的基础上,反复感冒,进而出现咳嗽、咯痰、气喘等肺(金)病,即属于母(脾土)及子(肺金)的病理变化过程。子病及母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病理变化现象,又称“子盗母气”或“子病累母”。例如肺病日久,累及于肾,出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夜梦遗精,或月经不调等肾虚之症,这一病理变化过程即属于子(肝木)病久母(肾水)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是指五脏间的相克关系失常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例如肺病患者,在有肋肋疼痛、口苦、黄疸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脾胃失和的症状,此即为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病理变化过程。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相侮”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病理现象,又称“反侮”致病。例如咳嗽、气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怔忡、有舌青紫之心病症状,此即为肺金“反侮”心火的病理现象。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大论》)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这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五行从人体来讲,代表五脏六腑,各有所属;古人并将十天干与脏腑相对应类比,其口诀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金肺,壬是膀胱癸肾脏。”且十干阴阳互为表里,比如说,甲木受克,可能是胆不好,但也可能应验在肝脏,因为阴阳是互为表里,甲木受伤,木很弱的话,乙木也会跟着非常弱,它又可能应验在胆,也有可能应验在肝;丙也一样,可能应验在小肠,但是你说他的心脏功能一定也不会太好,丙火受克,证明火非常的弱,就是水来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没有木来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着弱。这十个天干,在我们人体来讲,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说脾不好,人家可能不知道,但通常断有可能是糖尿病,通常是胰岛素分泌不正常,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原因;庚大肠受克,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痔疮;气管什么都属于肺;这是基本的,但是,人体的病理变化远远不止这些。
由此可见,五脏之间的疾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一脏有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其他四脏,任何一脏均可感受来自其他四脏的病理影响面发病。临床实践中应当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病症的具体特点和病人自身体质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把握不同疾病的具体变化规律,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易和书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