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发现的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大厦的基石。唯物史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下面本人想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因为它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正是依据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批判了唯心史观和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地阐发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别名”。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普遍规律,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把物质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并不是把物当作社会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也不能理解为把历史看作一个没有人参与的纯粹的自然过程。相反,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之一。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依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法律,不管是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法还是涉及个人利益的私法,都和国家一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上层建筑存在的基础。“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经济基础既然是整个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那么它就决定和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所以马克思从本质上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其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都有反作用,但前者的决定作用是最主要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变迁根源于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使得社会有机体的变迁呈现出发展的可能和趋势;而当社会有机体呈现过于稳定时,它就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时社会变革就要到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革,而随着这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有机体也就必然发生运动与发展。马克思在此虽然只是单向地描述了社会变迁过程,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但既然由生产力的变迁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变迁,则其他方面的这些变迁程度和规模必然受制于生产力的变迁程度。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要导致社会革命,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被人们认为是他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描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他认为,在考察社会变革时,必须时刻区分社会中的两种现象:“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这就是社会中的物质现象、物质关系,即社会存在;“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就是社会中的精神现象、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在社会的两种现象中,物质现象决定着精神现象,是精神现象的产生基础及其变化的根源,精神现象是物质现象的反映和表现。马克思强调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实践的冲突中去解释意识。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或思想,人们的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历史主体不是“绝对精神”、“普遍理性”、“神”或者“上帝”,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正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历史运动,才创造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历史客体是人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包括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观念等。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二者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活动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历史不外是人活动的结果,人就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这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们正是通过自己能动的活动,发展着物质生产力,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创立与之适应的观念理论。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就根本没有历史。这样,马克思首先充分肯定了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此外,历史客体同时又是主体的制约者,从而使人的活动遵循某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例如作为全部历史基础的物质生产力,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和某种社会形式,人们必须继承前一代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再创造新的生产力,这就形成人类历史中某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历史必然性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的力量。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清算了以前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探索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历史观的变革是从神意的或抽象的历史观走向人的历史,把社会历史本质地看成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没有一个能正确地揭示。所有的唯心主义者和旧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存在着两大根本的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第一次把社会和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看到了社会历史既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又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发现了社会结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其次,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才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成为科学。正是唯物史观,使得我们有可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内在的带有规律性的联系,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武器。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的思想和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他对经济学的研究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再次,唯物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对我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0)

相关推荐

  • 唯物史观确立文明演进的正道逻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唯物史观确立文明演进的正道逻辑 人类的历史是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但是,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尤其是当人类确立了以哲学审视人类全部历史性实践的方式以来,关于历史本身的 ...

  • 史学理论⑤|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 ...

  • 史学理论①|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 ...

  • 刘同舫: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刘同舫: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

  • 试论中国哲学中慎独思想的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 林国胜,儒学学者,在广泛阅读儒释道等经典的基础上,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学研.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极为推崇的四书<大学>篇中对君子欲诚其意提出了慎独的要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 ...

  • 柬埔寨历史:女王宫的意义,王权与神权的二重奏

    柬埔寨历史:女王宫的意义,王权与神权的二重奏 关键词:阇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一世的统治 前因:阇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 公元九世纪,吴哥王朝完成了柬埔寨的统一,而宗教是重要动力之一,因此 ...

  •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2021年年会在石家庄召开

    5月15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举行.图为会议现场.通讯员李萌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董昌 通讯员李萌)5月15 ...

  • 在阅读中发现阅读意义

    "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今天,是世界第25个读书日.从朋友圈到网页,到处充满着浓浓的仪式感.有很多书单在这一天被转载,有很多新书在今天开售 ...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之道

    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大专文凭普遍,硕士.博士也已经不是"稀有品".这当然是大大的好事.但是,干部水平并不是仅仅取决于文化和学历高低,极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 ...

  • 填补《拳经•拳法备要》历史的重大发现,崔虎刚(胡刚)

    此是旧文,也是笔者对玄机和尚拳法传系研究的六项重要工作及成果之一.但许多武林朋友老师可能并未看到.今借<传统武学珍稀文献汇编>电子卷一<明末少林寺玄机和尚传系谱合集>即将分享之 ...

  • 恐龙也有木乃伊?历史上曾发现多具,连肝脏都保存完好

    大众认为的木乃伊通常是指埃及那种人造木乃伊,既有人体也有少量的动物,这种通过特殊的工艺将尸体保存下来的方法虽然工序繁杂,但是仍然有大量木乃伊在千年的埋藏中损坏,如此看来木乃伊的"寿命&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