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层布光 闪光,为缸中鱼儿拍张写真大片
随着冬天的来临,全国陷入了“天寒地冻”状态,就连街上的“低头族”都少了许多——冷到不敢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
在这种天气下外拍,需要许多额外的装备,与能够抗寒抗冻的体质和意志力。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着在温暖的室内,好整以暇地进行摄影创作呢?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就是利用逐层布光技法,给鱼缸里的鱼儿拍张“写真大片”的技法要点,家里养鱼的朋友们一定要试试啊!
1. 前期准备
在开拍前,你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尽量保持鱼缸水质干净、清澈,避免在投喂饲料之后立即拍摄;缸壁也要擦拭干净再拍,避免出现水渍或手指印等。
拍摄的鱼儿可视鱼缸大小以同一品种少量为佳,太多不好抓拍,也不容易构图;鱼的体积不宜过大,一般选择 10 ~ 15 厘米,若个别超过 20 厘米,拍摄应以 1 ~ 2 条为宜。
鱼缸内可添置一个加氧泵(网上有卖,不贵,就算不拍照最好也入手一个),因为若氧气充足,不但鱼儿会游得很欢快,同时冒起的串串水泡也可以为画面增加不少梦幻的氛围。
由于玻璃反光,任何光源或光线都会在缸壁上形成反光,拍摄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晚上,并在拍摄时关闭除了鱼缸内灯光以外的一切光源。
2. 先试拍一张
做好前期准备后,你可以先尝试拍摄一张。将相机拍摄模式设置为光圈优先, 开启自动 ISO 功能,曝光补偿调到 0,然后对准鱼儿按下快门。
你可能会得到一张这样的照片:鱼儿过曝、色彩暗淡、鱼缸不通透,甚至可能由于光线较暗,以至 ISO偏高,噪点明显,甚至可能因快门速度较低,得到了一张糊成一片的“意识流”作品。
不要着急,这是正常的结果,因为接下来你还要以这张照片为参考,调整拍摄参数,直到获得想要的拍摄结果。
3. 调整曝光
拍的第一张照片之所以主体过曝,是因为背景鱼缸整体较暗,自动曝光会倾向做“提高曝光量”的动作,所以带来了主体过曝、饱和度降低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自动选择的较高 ISO 也降低了画质表现,增加了恼人的噪点。
因此,我们需要调整曝光参数,将拍摄模式定为 M 挡手动曝光,光圈值也要设置得比较小,以获得更大的景深;而快门速度可选择 1/160 秒, ISO 为 100。
各位读者朋友们看到这里会发现,这样的曝光量拍出来可能会是漆黑一片、严重欠曝的照片;不要着急,因为这样的照片只是一个“原材料”,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加工”,而加工的手段便是——逐层布光。
4. 逐层布光
我们的世界虽然是三维空间,但最后照片是以二维平面来呈现的。我们可以通过逐层布光分别解决主体和背景的曝光问题,最终被相机的传感器压缩为一个平面,从“三次元”变为“二次元”。
针对鱼缸的鱼儿,我们主要对鱼儿主体进行布光,而不是背景。这样背景就会完全欠曝接近纯黑,而鱼儿则可曝光正常,加上闪光相比自然光也会让细节更加锐利、色彩更加饱和。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定白平衡时,不推荐使用自动白平衡,当您选择手动闪光无线电引闪器,或光敏引闪控制闪灯时,相机其实并不知道用户使用闪光灯拍摄。
如果还使用自动白平衡模式的话,反而会和闪灯 5500K 的色温相差较大而出现画面偏色的情况。你可以将相机固定为日光白平衡,画面的色温便可保持不变。
5. 加入闪灯
也许,你与一张专业的鱼儿特写照,差的就是两只带有灯座的小型闪光灯。拍摄时,将热靴闪光灯与鱼缸形成一定角度,避免正面拍摄形成反光光晕,并调到手动闪光 + 光敏引闪模式。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一旦使用闪光灯拍摄运动物体时,快门速度的高低并不能决定鱼儿能否被清晰地定格,而是要靠极短的闪光同步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让闪光灯保持很短的闪光时间。
而对于常规的热靴闪光灯来说,闪光输出功率越低,闪光时间就越短,所以在拍摄时建议使用大约 1/8 或 1/16 这种比较低的功率,更容易把鱼儿拍摄清晰。
闪灯的作用让鱼鳍和鱼尾呈现半透明的效果
当然,如果是利用跳闪对鱼儿进行补光,还可以在鱼缸上方平行放置一张白色反光板来加强跳灯效果。
除了便宜的手动无线电引闪器之外,还有更简单的方式——在相机热靴上再安装一支热靴闪光灯,向上对着天花板“发射”。
这样处于光敏引闪模式的热靴闪光灯,只要接收到相机机顶热靴闪灯反射在天花板、墙壁的闪光光线,即可同步闪光。
6. 预判构图与防止反光
鱼儿在水中游动的线条与纹理细节是值得拍摄和记录的重点。巧妙利用暗色背景来突显鱼儿半透明的鱼鳍、鳞片与线条,尝试以夸张的满版画面来进行构图,用特写的方式来拍摄也是一种不错的手法。
留意鱼儿的划水动作, 预判一下它的洄游路线,镜头角度向上不超过 30°,向下不超过 10° 为准,提前 1/5 秒按下快门。
当然,按快门的时机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初学者还可以不把对焦点对在鱼体上,特别是游动较快的鱼,而是找提前量,在鱼儿即将游入对焦区域时,等待机会按下快门。
如果鱼缸玻璃外壁总是产生反光,你还可以将相机镜头紧紧贴在鱼缸上(用衣服裹在镜头外围更佳),也能起到消除玻璃反光的作用。
(文: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