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苻健立国前秦浮出水面,东晋坐失良机桓温窝火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37篇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正月,苻健的左长史贾玄硕等人想向东晋朝廷上表,请求依据刘备号称汉中王的做法,任命苻健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秦王。
苻健假装生气道:“我怎么能胜任秦王呢?况且晋朝的使臣尚未返回,我的官职爵位,不是你们所知道的。”
苻健一面发火向东晋效忠,一面却暗地里让梁安暗示贾玄硕等人向他劝上尊号,然后假意推辞,最后“被迫”接受。
正月二十,苻健在长安即天王、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史称前秦,追尊父亲苻洪为武惠皇帝,庙号太祖。
接着,苻健开始大封子弟。他共有十二个儿子,长子苻苌为太子,苻靓为平原公,苻生为淮南公,苻觌为长乐公,苻方为高阳公,苻硕为北平公,苻腾为淮阳公,苻柳为晋公,苻桐为汝南公,苻廋为魏公,苻武为燕公,苻幼为赵公。
弟弟苻雄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领车骑大将军、雍州牧、东海公;苻菁为卫大将军、平昌公,宿卫二宫;其它官员不一一赘述。
不久,后赵并州刺史张平派使者向前秦投降,苻健以张平为大将军、冀州牧。不过,张平只是名义上臣服前秦,实际上还是独立军阀。
是年春,冉闵和石袛在邺城、襄国之间往来攻杀,苻健也没闲着,分别派遣使者访问百姓疾苦,搜罗杰出人才。
针对后赵的暴政,苻健放宽横征暴敛的赋税,开放为修建离宫划定的禁区,撤掉没有用处的事务和器具,更换华丽奢侈的服装,凡是后赵制定的不利于百姓的繁苛政令,全都予以废除。
苻健的操作,在当时不亚于菩萨降世,附近人民纷纷前来归附。
长安失守后,杜洪和张琚派使者向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求援,想要借他之力重夺长安。
四月,司马勋率领步骑三万人北上,却在五丈原遇上了苻健的阻击,连续多次被击败,司马勋只好退回南郑。
这时,苻健因为贾玄硕当初没有主动进上尊号,对他耿耿于怀,便指使人诬告他与司马勋相勾结,把他和几个儿子一起杀了。
表面上大义凛然,暗地里小肚鸡肠,苻健这心胸也真是没谁了。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正月,前秦丞相苻雄等人请求苻健称皇帝尊号,依从汉晋的旧制,而不必效法石氏先称天王的做法。
苻健听从了这一请求,正式即皇帝位,诸公全都晋升为王。
苻雄等人又建议,单于是百蛮的称谓,不宜由天子亲自担任。所以,苻健将大单于之位授予了太子苻苌。
看到这里,你或许要问,中原已经乱了两年多,东晋为什么不大举北上恢复中原呢?要知道,自从后赵大乱后,归降东晋的将领、士兵、百姓就没断过,民意基础雄厚。仅举数例。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二月,段龛请求以所占据的青州归附东晋,东晋朝廷以段龛为镇北将军,封为齐公。
五月,后赵兖州刺史刘启从鄄城来投奔东晋。
八月,魏国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刺史张遇前来向东晋投降,献出了他们所占据的廪丘、许昌等城邑。
随后,魏国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挟持洛州刺史郑系也前来向东晋投降,献出了他们各自所占据的城池。
十一月,姚弋仲也派使者向东晋请求投降,东晋朝廷以他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督江北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单于、高陵郡公,姚襄为持节、平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平乡县公。
同月,逄钓不堪受辱,逃亡渤海,召集旧部背叛了前燕。
前燕乐陵太守贾坚派人劝谕百姓,给他们分析成败大势,逄钓的旧部逐渐离散。无奈之下,逄钓只能投奔东晋。
面对如此大好局势,桓温多次向朝廷上疏,请求出兵收复中原,但都遭到了朝廷的拒绝。
原因很简单,东晋朝廷害怕桓温一旦拿下中原,很可能自己称帝了。所以,不仅不让桓温出兵,还借殷浩来制衡他,百般掣肘。
桓温很生气,但他也清楚殷浩中看不中用,毫不为惧,我行我素,自己管辖的八州,资财赋税全部截留,几乎不给朝廷使用。
十二月十一,桓温再次请求北伐,而且上奏后立即行动,率领四、五万人顺江而下,驻扎在武昌,朝廷大惊。
他要干什么?是在学王敦吗?殷浩很慌,想用辞职来躲避桓温,又想出示驺虞幡阻止桓温的部队。
一场内讧眼看就要发生,吏部尚书王彪之对司马昱道:“他们全都是为了个人私利,并非为了社稷。如果殷浩辞职,必将导致人心分离,天子独坐,这种时候,一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不是殿下还能有谁呢?”
王彪之又对殷浩道:“如果桓温上表直言,兴师问罪,首当其冲的是您。您和他的猜忌隔阂已经形成,这时想成为庶民,还有可能吗?可以让宰相给他写一封亲笔信,为他分析成败趋势,他一定会率兵返回;如果不听,那就由皇上亲自下诏;再不听,就用正义之师去制裁他。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匆匆行事,先自我倾覆呢!”
殷浩尴尬道:“面临大事,我正难以决策,近日烦闷不已,听你此言,我心定矣。”他决定先不辞职,想看看桓温到底想干什么。
抚军司马高崧对司马昱道:“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会率兵返回。如果他不听,就整军备战!”
司马昱听从了他的意见,并让他给桓温写信,信曰:“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时运到来,应该应接,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但兴师动众,应该以雄厚的财力物力为基础,辗转运输的艰难,正是古人最头疼的事,不能从一开始就认为它容易而不加以认真地考虑。近来我之所以对你的举动深以为疑,原因就在这里。天下的安危,与完美的德行相联系,应当先考虑使国家安宁,然后再图谋向外扩展。”
从这封信里,桓温读出了两层意思:一,你若出兵,朝廷将不会给你支援;二,朝廷内部还有反对你的人,你不要轻举妄动。
桓温收到信后,经过深思熟虑,返回了原来镇守的地方,一场风波就此平息。其实,他只是心里窝火,并没有篡位或者杀死殷浩的想法。
当慕容俊和苻健趁着中原大乱建功立业时,东晋的掌权者却为了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游走在内乱的边缘,何其悲哀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