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河北四大瓷碗之井陉窑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之国,巍巍太行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井陉窑、磁州窑、邢窑、定窑,河北四大瓷窑,在水与土、泥与火的缠绵里,烧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瓷器,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故事。这一回咱们要说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这里曾经创造了怎样的辉煌、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呢?

今天开始我们就说一说河北四大古瓷窑。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

去井陉窑之前,我们先到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子看看。这就是正定南杨庄,前些年归了石家庄长安区。我在根脉文化系列曾经说过,上世纪,南杨庄发掘出了仰韶文化遗址,轰动了全国,还留给世界陶瓷史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在5500多年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片釉陶片,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它的出现,将我国的瓷器历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瓷器与陶器有着三种本质区别:一来,瓷器烧制要在1200度以上,而陶器烧制的温度700-900度;二来,瓷器原料是瓷土,而陶器原料是泥土;第三个区别就是,瓷器结构致密、不透水,而陶器质地要疏松、透水。

南杨庄地处平原,绝对没有瓷土。那瓷土从哪儿来呢?当然是来自太行山。古老的太行山,是地质学上新生代隆起的山脉,但这里却包含了十几亿年的地层,瓷土资源丰富。从河南辉县到北京和河北交界的涞源,分布着广泛的瓷土矿。从南杨庄到太行山最近的垂直线路,肯定是井陉。或许早5500多年前,井陉的瓷土就被南杨庄先民发现了。南杨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发现地,有图有真相、有实物为证。由此推测,井陉窑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烧制地。

考古工作者在井陉盆地先后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古陶。悠久的陶器烧制历史,为井陉窑瓷器技艺的发祥奠定了基础。

在井陉欢喜岭商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精美的井陉白陶,那工艺水平,和殷墟发现贵族用的白陶没什么区别。这就意味着,井陉窑与殷墟白陶一样,具备了烧制瓷器的基础。

在很多历史文献上,也留下了关于井陉窑的记载。《金史·地理志》《河北西路》上记载:“真定府,产瓷器、铜铁。”那么,真定府境内的瓷器产于何地呢?

《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非常明确地说明:“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

井陉历史上真的生产过专门给皇家进贡的瓷器吗?井陉窑究竟被尘封在哪里?能不能重见天日呢?

遗址重现,科学考古怎样解开千年迷题?

瓷器创新,黑色燃料如何引领时尚风潮?

井陉窑成了考古学家们迫切想要探寻的宝藏,找到了它的遗址,就能解开尘封千年的历史谜题。时间辗转来到了1989年,就在这一年,井陉窑重见天日。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太行山东麓进行文物复查,在井陉境内先后发现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等三大片九处井陉窑遗址,总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1993年到1999年,专家们又对井陉窑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井陉窑瓷器震惊了全国,也惊艳了世界,足以令世界各国博物馆和古瓷器收藏者,重新审视他们藏品真正产地。

2000年冬天,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的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来到井陉,看到规模宏大的窑场遗址和出土的瓷器,这位阅瓷无数的专家感慨:“井陉窑完全可以与邢窑、定窑、磁州窑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根据出土瓷器的釉色、器形判断,井陉窑距今至少有1500--1700多年的历史,甚至更早。井陉的文物工作者选取了隋唐、五代时期的瓷片,请瓷器光谱研究专家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隋代窑口中一部分瓷片,窑温明显较高,而且瓷片硫含量普遍较高。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燃料发生了变革。说明早在隋唐之际,井陉窑就开始使用石炭作为燃料了。

石炭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现在用的煤炭。很多古代文献都提到,石炭的开采和利用在北宋时期非常普遍,可是在唐代的相关记录非常少。如果井陉窑的瓷器是用煤炭烧制的,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开采历史需要重新改写。

就在这时候,井陉窑考古现场传来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主持井陉窑考古发掘的孟繁峰研究员,在唐代瓷窑发掘出几块乌黑的煤块。

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让他惊呆了!不能放弃,得继续挖!功夫不负有心人,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堆烧过的煤渣。这些煤炭和煤渣都充分证明,早在唐代井陉窑已经使用煤炭做燃料了。

煤炭的使用,跟铁器的发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它不仅可以更快地提高窑温,缩短瓷器烧制周期,还能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或许正是煤炭的应用,使井陉窑的白瓷,变得更加光洁、莹润,宛如雪花一样纯白无暇,人们都爱不释手,家里有了白瓷,才算有面子。

就这样,精美的白瓷粉盒,成了贵族妇女梳妆台上必备之物;白瓷碗和白瓷盘,成为大唐贵族和士绅争相攀比的高端日用器。河北省博物馆收藏者一件造型秀美而大气的白瓷盂,就是贵族家庭使用的笔洗或盛水器。白釉瓷不仅仅是瓷器烧制技艺的重要的里程碑,还成了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时尚的追求永无止境,就算是古人也不例外。看惯了晶莹如雪的白釉瓷,他们也琢磨着换点新花样。井陉窑的瓷器艺人,也在瓷器创作中不断创新。他们想要给瓷器换一身光鲜亮丽的衣裳,所以不断探索传统的黄釉、青釉、黑釉、混色釉的新技术、新亮点。不过,也有一些瓷器艺人偏爱白瓷,就琢磨着在白瓷上添加更多漂亮的花纹。

井陉秀林唐代窑口遗址,发掘出不少莲叶状波纹口的白瓷钵残片。井陉县文保所所长杜先明拿着这些残片到来到石家庄市博物馆,想找专家鉴定一下,结果,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原来,这些残片跟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莲叶波纹口白瓷钵,无论是类型、釉色还是胎质,完全一致。毫无疑问,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瓷器就是井陉窑的唐代窑口烧制的。

唐代时期佛教盛行,井陉窑还创作了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瓷器,比方说莲叶状笔舔、覆莲纹的瓷盏,还有莲叶状的温酒樽,造型优美,都是瓷器中的上成品。

井陉窑的艺人们不仅有着七窍玲珑的慧心,还有着巧夺天工的手艺。好马也要配好鞍,他们不仅在瓷器的造型方面推陈出新,还用心琢磨瓷器的纹饰。瓷器上漂亮精致的花纹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怎样创新发展,形成一种专门的纹饰技术呢?

首先创新的就是剔花技术。就是在瓷器蘸釉后,用剔刀在表面釉色上雕刻图案,形成剔画图案。烧制之后,就成为剔画效果的瓷器。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印花技术了。在井陉窑瓷器中,瓷枕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瓷枕的花纹整齐划一,就像是齐刷刷印上去的一样。

难道说,一千多年前的井陉窑艺人们在瓷器装饰方面使用了“印刷术”吗?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98年,考古学家在井陉窑发现了大量印花模具和丰富多彩的戳印工具,终于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为什么井陉窑要大量使用印花模具生产瓷器呢?

这还得从瓷窑的制作工艺说起。传统瓷窑大部分采用手工拉坯、手工刻画、手工绘画,每件瓷器都是一件纯手工的艺术品。可是这样精雕细琢,耗费大量功夫,瓷器在产量上大打折扣。

井陉窑的艺人们脑子灵光,发明了印花模具,还有戳印工具,这么一来,各种精致的花纹装饰全都可以轻松简单的印上去,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井陉窑的艺人们尝到了甜头,精气神更足了,他们放开手脚,大胆的把前人沥粉描绘的“出筋”、“凸线”纹饰,用于模具制作当中,烧成浮雕的沥粉印花模子,创造了新的辉煌

民间有个歇后语,叫“金边夜壶,好嘴”。说的是尿壶嘴上涂了一层金边。这种金边口的瓷器,历来是比较高贵的器物。那么,这种技艺是如何发明的呢?

在古代瓷器烧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很多瓷器的口沿很难蘸釉。各地窑口的艺人们都想方设法改善,比方说,定窑的高端瓷器,创造了芒口扣金、扣铜的工艺,就是在口沿扣上金边或青铜边,但这种工艺费工费料、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很低

井陉窑的艺人们冰雪聪明,脑子一转,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芒口涂金工艺。简单说来,就是在瓷器的口沿涂上金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花费很低的成本就让瓷器变得更加漂亮。很快,这种技术就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一直传到现在。

一块石碑,如何佐证井陉窑官窑身份?

一行小字,怎样辨明博物院瓷瓶出处?

俗话说的好,“一招鲜,吃遍天”。在唐代,井陉窑拥有了当时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瓷器不但样式繁多,而且质量上乘、花色漂亮。除了生产大宗的日用品外,还生产花口钵、葫芦瓶、多管瓶、梅瓶、香炉等玩具、摆件等。另外还有双鱼穿带瓶,捏塑鞍马散乐俑、白瓷点彩塔式罐等葬器。井陉窑的白瓷精致华美,质量堪比邢瓷的“类银类雪”

说到这,有朋友要问了,都说井陉窑生产的瓷器是贡品,那井陉窑是唐代的官窑吗?

孟繁森先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井陉窑唐后期有“官”字款的瓷器,肯定是官窑。出土的“官”字款白瓷,字体褚韵柳风,显示出不凡的身价。

可有人说了,既然井陉窑的白瓷可以跟邢窑媲美,为什么没有大唐皇帝内库“盈”字款瓷器呢?

其实,这不是井陉窑瓷器质量问题,而是因为大唐王朝不争气。唐玄宗李隆基设置了皇宫“大盈库”不久,就因为他的腐败发生了安史之乱,井陉窑就成为藩镇割据要地。大唐皇帝的尚方宝剑在这里不灵了,自然不可能到井陉窑烧制大盈库的皇家瓷器了。不过,随着朝廷与藩镇关系的偶尔改善,井陉窑有机会烧制一些官府的瓷器,就是所谓的官窑。

口说无凭,咱们有响当当的证据。井陉窑文保所长杜先明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块石刻墓志铭(《唐汝南郡周公故夫人李氏墓志铭并序》),揭开了井陉窑的官窑身份。

这块石碑是在井陉北部的北陉村一处唐后期墓葬出土的,上面记载:墓主人李夫人卒于天祐十四年,就是公元917年。此时唐朝已经灭亡,处于五代时期,太行山区实际上是成德军节度使赵王镕的地盘。

安葬李夫人的这个地方,设有盘龙冶务,也就是唐宋时期官府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李夫人的公爹和儿子都曾经担任过冶务炉前押官。由此可见,唐末五代就已经在井陉窑设立了监管瓷器烧制押运的衙门。当然,这个官职是成德军节度使委派的官员,井陉窑也就是藩镇官窑。

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器中,有一个宋代天威军官瓶。小口,修长,肩上刻有“天威军官瓶”五个字。著名古瓷器专家冯先明先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文章说,这类瓷瓶传世很少,属于瓷器中的珍品。它究竟是哪里生产的呢?还得到井陉看一看。

《井陉县志料》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在井陉县挖土的时候,发现了古代的房屋遗址,里面有很多的瓷瓶,其中有十几个瓶子完好无损,上面都写着“天威军官瓶”五个字。由此可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威军官瓶,就出自井陉窑。

天威军是北宋井陉的军事建置,井陉天长镇就是天威军驻地。所以,这个天威军官瓶,就是北宋天威军盛酒的官瓶。井陉窑也就是北宋的官窑。

(0)

相关推荐

  • 乡音|124期【原创/修订版】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 系列之七:10—14世纪中国外销瓷民窑的杰出代表: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七 本文5792字 插图35幅 阅读10min [编者按]本文为9月15日推送的124期的修订版.根据原系列大纲的安排,前两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了聊安平桥和八卦沟.本期乡 ...

  • 叶英挺揭秘龙泉官窑之谜

    上世纪的20年代,很多人纷纷来到浙江的龙泉,他们中间有文物贩子.也有盗墓者,他们大肆挖掘瓷窑遗址,撬开坟墓,搜寻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传说中一种贵比黄金的龙泉青瓷.据说,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别精致.世上罕见 ...

  • 价格不菲的德化白瓷!

    元代的德化瓷文物无考,至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艺从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 德化是中国三 ...

  • 转载河北名窑故事:最令人唏嘘的井陉窑

    唐·井陉窑白瓷 提起河北的瓷器,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邢窑""定窑"和"磁州窑". 邢窑.定窑的白瓷,登峰造极:磁州窑"白 ...

  • 馆藏顶级元青花,曾经兴盛一时的井陉窑——河北博物院珍藏

    井陉窑瓷器 井陉是河北考古工作者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以天长古镇为中心,目前已在井陉县中北部和矿区发现了10处隋至元代的窑址,井陉窑也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褐釉.绿釉.黄釉.天目釉瓷器及三彩.装饰 ...

  • 井陉窑瓷器的特征和装饰手法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就被称为四省通衢,井陉窑就分布在它的古道旁.山水间.它近距离受到邢.定的熏陶,同时其产品也可见到鹤壁集.当阳峪.磁州.耀州,甚至钧窑等窑冶的影响.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冀 ...

  • 四大千古奇文(寒窑赋、钱本草、诫子书、驭人经)

    四大千古奇文 吕蒙正:寒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 ...

  • 四大千古奇文:寒窑赋、钱本草、诫子书、驭人经,有缘者赏之!

    --每天在这里,品一杯香茗,忆一段人生-- 寒窑赋 (又名 命运赋) 作者: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北宋宰相太师. 原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 ...

  • 四大千古奇文:破窑赋、钱本草、诫子书、驭人经

    这些文章或为处事之至理,或为劝世之良言.虽越千古,如今读来,仍是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实为不可多得的奇文. 寒窑赋 又名(命运赋) 作者: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 ...

  • 同为瓷器界传奇井陉窑不凡历史

    井陉窑是河北考古工作者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以天长古镇为中心,目前已在井陉县中北部和矿区发现了10余处隋至元代的窑址,使井陉窑在湮没数百年后浮出水面.井陉窑与河北其他古瓷窑相同,也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酱 ...

  • 惊艳了我的井陉窑古瓷器

    千年窑火 辉映古陉 河北省供石雕塑博物馆井陉窑陶瓷邀请展 备注:截止到6月18日(免费参观) 瓷,关于生活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而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 ...

  • 井陉窑瓷器发展与收藏价值

    井陉窑的发展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共留下一千年余年的步伐痕迹,其自隋朝而始,至元代势微,至清而彻底终结,最早的井陉白瓷发掘于距今约一千四百年的井陉窑遗址中.井陉窑与磁州窑.定窑.邢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名古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