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长撑起一片天

记高级工程师杨学洲事迹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离开哪一行都不行。比如,航海机船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又是我们生活、经济、发展、海运、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这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更显得很重要。船舶高级工程师杨学洲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人才比较缺乏的时期,杨学洲却是当时海丰二中(汕尾中学前身)理科生的佼佼者。他于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京军械学校,于1960年毕业。曾在南京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安徽军工厂工作。后来,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多次受到政审的影响,使他的事业一路受阻。1963年,杨学洲无奈地选择从南京回到汕尾,而成为当地船舶,兼电力工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他与众人的努力下,开辟了汕尾船业机械化的一片新天地。汕尾城区政协曾以《为汕尾工业添辉煌》为题,记述了其委员杨学洲的事迹。

杨学洲曾受聘汕尾市电力开发总公司与新城发电厂任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曾为区一届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科协委员、工商联执委。

叔公榜样   勤学成长

杨学洲是土生土长的汕尾人。其祖家原为东涌的赤岗村,该村背山面海,曾是一个渔盐农“三栖”的鱼米之乡。是一个人文比较丰富、人才辈出的地方。从村里走出了好几位大家,如著名人类学家杨成志、数学专家杨必成、语言专家杨必胜等。而杨成志即是杨学洲的叔公。

清光绪年间,杨学洲的曾祖父与族亲杨必成(著名数学家)的曾祖父分别迁居汕尾。之后,两位前辈在汕尾建基立业、勤奋致富,先后发展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商家。杨学洲曾祖父开设的商行名为“同丰”,位于市区三马路糖街路头;杨必成的曾祖父经营的商行名为“送合”,位于凤山社区。

当时,家境较为殷实的杨学洲一家到了其父亲这一代,因为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其任教师的父亲被横加“反攻倒算罪”受到判刑劳改的遭遇,家道返贫。在困境中的杨学洲天资聪慧,上进心强,他立志以叔公——人类学一代宗师杨成志为榜样,勤奋求学、不负长辈们艰苦奋斗所积累、立下的优良传统之家风遗训。杨学洲于8岁、16岁时,见过回乡探亲的杨成志,他的博学与对家乡、亲人的关爱和支持,给杨学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学洲说叔公杨成志一回到汕尾就住在家里,这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

1952年,杨学洲小学毕业于文亭学校,初中入读海丰二中。求学期间,他埋头苦读,在知识的汪洋中,他如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般努力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一路求知、不断攀升。之后转读广东省文化局职业学校。1956年,杨学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京军械学校,就读轻兵器专业。四年的军校学习至1960年通过毕业考试论文答辩优秀,取得上等学员称号。毕业之后经学校推荐,杨学洲被安排在南京航空工业技术学校任教。后来,他和同校另一个老师被调到苏北山区某国防工厂,参加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之后又被作为技术人才留在该工厂任职。至1963年因为家庭成分政审不合格,经过一番周折,杨学洲决定回汕尾。

杨学洲就读于军校时的照片:

归根汕尾  建功立业

回到家乡的杨学洲既成了一家的顶梁柱,又是当时就如一个小渔村一样的汕尾镇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虽然因家庭成分影响了他在外地发展的前途,回到家乡还是得到了重用。

杨学洲回来不久,刚好广东省水产厅拟在汕尾建设渔船修造厂,正在踏勘阶段,委托当地的“汕尾华侨机械修配厂”提供项目立项初歩可行性报告,该厂领导正愁于厂内尚缺乏可胜任该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刚好,杨学洲的出现,填补了这个技术的空白。经过别人的一番推荐,厂方欣然接受,杨学洲答应为其编写项目立项初歩可行性报告,继而参与“汕尾渔船修造厂”的建设工作。就这样,杨学洲勇挑重担、迅速开展工作。

省水产厅参考了杨学洲写成的“项目立项初歩可行性报告”和他设计提供的厂区平面布置图,厂址选在小岛村(称屿仔岛),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1963年8月工厂开工建设。建成之后,杨学洲被安排在生产技术股,主管轮机技术工作。几年后,杨学洲成功仿制803B船用齿轮箱,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礼,受到省厅和海丰县革委会的表彰。

1970年3月厂革委会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经讨论决定试制船用柴油机,并指定由杨学洲主持设计与试制。他从本厂生产设备、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大胆提出自行设计改型取代C4135H船用柴油机的方案。经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征得上海柴油机厂同意釆用该厂4135柴油机的部分通用件,和技术指导,为在较短时间內完成图纸设计和顺利试制争取了时间。同年7月,历经四个多月的奋战,首台样机经初步试验,获得成功!后來针对不足和存在问题作了改进,试制了第二台样机,配套本厂生产的803B船用齿轮箱、起网绞机,安装于本厂为汕尾中海大队建造的55吨的水泥渔船上,作为船舶主机使用,性能良好。

1971年3月,省水产厅给汕尾渔船厂下达试制6E150C型二冲程船用柴油机任务(拟逐步推广取代160系列机型)。厂里虽经历过4135改型船用柴油机研制,取得一定经验,但从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看,难度极大。厂革委会仍然让杨学洲任试制“三结合”小组的技术负责人,并由他提出详细的试制工作方案,以便落实执行。1971年4月底,他完成试制大纲、主要的工艺文件、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装备和现有相关设备的技术改造方案等。首台样机于1971年10月底试制成功,供海丰县青年水库作为拖动120千瓦发电机发电用。第二年又完成第二台样机试制,由海丰县物资局调配供外地使用。据售后服务调查,性能良好。受省水产厅、汕头地委、海丰县革委会的通报表扬。

1971年11月,海丰县革委会在汕尾渔船厂召开全县工交系统现场会。他受厂的委托,向大会作《6E150C型柴油机试制工作报告》,县革委会主任在会上作了《敢想敢干 小厂有作为》的重要讲话。汕尾渔船厂建厂至1972年的八年间,为汕尾造船工业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勇挑重担  再创辉煌

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热潮,杨学洲也跟着“下海”,他一手创办了华生机修厂,后为华生船舶修造厂。他于1987年初,在引进天津大学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内燃机节油器,并经广东省与国家有关权威机构检验鉴定,获专利产品。曾在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市推广使用,效果良好。

1991年底,杨学洲参与我市大型柴油机发电厂——新城电厂的建设,任技术组长,和中方首席技术代表。该厂属汕尾建市初期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杨学洲参与从选厂址、机型、总体设计、施工、竣工调试试验到投产全过程的全面技术工作。

杨学洲(右)在新城发电厂进口设备检修后的调试检验:

当时,新城发电厂着手筹建时,有两大问题尚待进一步论证,一是机型选用;二是厂址确定。立项时机型以英国某公司的柴油机组;而厂址选择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建议在靠近22万伏变电站的桂竹岭或西洋水库山边,意见不一。在确定应邀参加论证人员时,市政府有关领导通过了解,获知杨学洲在汕尾渔船厂工作期间,于七十年代初曾亲自设计与主持研制成功C4135H改型船用柴油机和主持研制成功6E150C二冲程船用柴油机,且多次参加省内国内有关船舶柴油机专业学术活动,是柴油机行家。杨应邀参加论证,建议把厂址选在汕尾港西部的海边上。经多次论证,一致同意采纳杨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法国新苏尔寿公司总裁1993年专程来厂视察时,赞扬新城发电厂是亚洲典型的海滨电厂之一。

杨学洲在参与新城发电厂对国外厂商的设备技术、商务谈判及在审查国外提供的图纸资料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其设计错误和疏漏,避免了经济损失近二百多万元,受到国外厂商和国内设计单位及我市政府领导的好评和表彰。后来应邀到法国新尔泰柴油机公司考察访问,受到该公司总裁的亲自接待。几年来,在主持电厂设备的重大检修工作中,想方设法,节约费用百多万元,仅提出开发使用国产活赛环配件一项,又节省四十多万元。

在新城电厂建设期间,还参与广东省粤东大型燃煤发电厂选址工作。为我市遮浪白沙湖厂址的气象、水质、水文等勘探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给予有力的协助,为遮浪白沙湖域区被定为第一优选厂址,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1997年初,青岛外轮公司所属“华青”号货船(载重吨位9600吨),在遮浪外海域因设备故障无法航行,通过广东省外轮公司请求就地抢修。汕尾市外轮公司推荐了华生船厂,杨学洲亲自带领几位师傅在船上奋战几昼夜,出色完成抢修任务。在进行系统调试与试运转中,该公司派来监修与验收的工程师,一致认为对于国内船舶设备检修,能够做到一次调试试车成功,实属不易。对此,船方给予很高评价,华生船厂为汕尾港有史以来首创了维修万吨船设备的先例。

1997至1998年期间,华生船厂与汕尾鸿业船厂合作,为鸿业船厂建造的4艘汕尾港有史以来的首批钢质海洋渔船进行轮机、管系、电气等设备安装及部份配件制造(其中两艘属香港客户),工程质量得到船方和广东省渔船检验局的良好评价。尤其率先在广东省钢质海洋渔船主机安装中,采用现场浇灌环氧型机座垫块的新技术一例,四艘船经过三年多的使用,证明效果优良,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明显。

杨学洲对本地区船舶、机械行业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不论是向其咨询或需其上门帮助解决的,都有求必应,量力而行,热情为其排忧解难。同时,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兼任本地区电力、船舶行业技术岗位考委会工作,亲自主持培训教学与考核。多年来培养出不少品德、技术素质较高的生产一线人才。还多次应邀前往东莞、南海等地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交流活动,获得一片好评,为汕尾增添了光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