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出船”和“专业”

很久没有参加培训,居然一夜无眠。

也许是真不知道该在场面上说点什么,也似乎并没有怎么好好作过任何规划之类;也许是夫人说,参加培训的都是校长级别,你个最低职称,无职务、无头衔的“三无”老师,不要尴尬,要加油了;也许是向来没有侃侃而谈的勇气或者能力,用不善言辞来自我逃避;也许……

总之,天突然亮了。

伴随着光线的,还有过去和未来,它们好像有了些轮廓,又好像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躲躲藏藏。

心里觉得,这一天,可能不太平凡。

果然,好事多磨,导航给带到了老的元培小学,足足耽误了好几分钟才到。坐定后,师父先简单介绍了工作室,开头第一句就是在座各位很多都是校长……(尴尬,被夫人言中)。

然后按程序学习了工作室规程。

最后是交流环节。师父说,就从卞明明开始吧。

从我开始,并不意外。从最后到达的位置,或者按音序排,向来总是B被排前面的。而且,在座的都是校长,也应该从我这个晚辈开始说。

但不知道是不是师父看出我的紧张,突然问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不断地“提问”,把自己原本想好的内容都“打乱”了。(和课堂意外一般,没按照“套路”来,感觉这下要完了……)果然,慌乱中还说了一句不专业的话。没想到,师父对此提出了批评,包括在下午的培训,师父继续严肃地向学员们提醒,作为一个名师,必须要具备名师说活的“专业性”。显然,问题出在了我的意识上,还没有具备“名师”的自我要求。

“谈天”持续了整个上午,师父为每一位学员把脉问诊,也给我提供了个人发展的建设性提议。意外的是,这一天的培训,居然都是这种“谈天”的模式,和原来经历过的培训完全不同。

此番“舌战群雄”式“谈天”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新鲜感。

下午则是更为专业性的培训,方式依然如此——大家谈,谈什么都可以,学员们6人一组,解读课堂,观点畅谈,师父依旧一一“舌战群雄”(点评指导)。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在此深表佩服。

说到“专业”,忽然想起小学时有一次写日记。当没什么可以写的时候,一般就写钓鱼。因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以玩的时候,不是堵住溪水放干水抓鱼抓螃蟹,就是砍一根竹竿去钓鱼。晴天多了,堵住源头的水开始抓鱼,雨天多了,水太大就钓鱼。饵料可没有现在的野钓蓝鲫,速攻之类的好饵料,当然,也买不起。

一般就抓蚯蚓。

蚯蚓作为饵料,鱼儿爱吃,虽然比水里抓的水虫效果差一些,但是胜在更好抓,一锄头下去就活蹦乱跳。因为更容易得到,所以,用得比较多。往往日记没事可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项目就是写钓鱼,不过也是件顶好玩的事情,所以好写。

但是到了日记里,上的饵料就成了用钩子勾住“出船”

写的时候,其实也是思想斗争了一番,最后觉得,“出船”这个词读音最对,但是并不肯定,心里有些悬,但也没处可以问。没想到的是,写完后,爸爸居然检查作业。看完日记,指着“出船”说:“它有个专业名称的。”说完就把日记本还给了我,也没给个正确的示范,当然我也不敢再问。

想了又想,它应该是虫子,还是扭来扭去弯弯曲曲的,应该和“船”没联系,估计要和蚕宝宝差不多才对,莫非应该写“曲蚕”?弯来弯去和蚕宝宝一类的虫子。

于是自豪地改了过来。

后来老师大概没检查作业,“曲蚕”的专业名称到底是什么也不了了之。时间过了很久,也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记得这个事情,始终不确实这么写“曲蚕”,也不知道曲蚕到底有没有意见。直到有一天晚自习,坐在其他班级的课桌,看到抽屉有一本科学书,翻开一看,画着一条彩色的,活生生的“曲蚕”,底下写了个专业名称——蚯蚓。

从“曲蚕”回到蚯蚓,从学习者回到语文教师对学习的思考。父亲如果直接写上蚯蚓,(或者比如现在家长拿出手机查出答案给孩子)和我自己发现“曲蚕”的专业名称的过程相比,整个学习过程的时间被拉长,而构建的学习意义却促进了学习者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寻找过程的生成,所建立的学习意志、学习思维对学习来说,才是更为重要的。

原来,在这个学会的瞬间,心里是最高兴的,它却是这个漫长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

再从专业性的角度看,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所需要的专业思考应由知识本身向学习者转移。今天,从“名师”的专业说话来思考,应该是学情的复杂性是由人与人的差异,家庭与家庭的差异,知识与掌握知识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为了追平或者发展不同差异学习者的学习认知,需要设计建立适合学情的学习过程。

再想到专业性的意义,自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以来,自己已经3次解读了统编教材三年级教材。第一次是没有执教三年级,只是解读文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上下册的课文作了文本内容的解读,然后制作了全册课文思维导图。(见公众号内容)第二次,也是第一次执教三年级(人教教材1次,统编教材第一次),关注到了教材课文中的写法。如:在牛肚子旅行,对于提示语的写作功能体现作用的学习。更多地关注了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里的写法细节,关注写法对朗读效果、情感效果体现的技巧。今年第三次执教三年级,第三次使用统编教材三年级课本。课本作了很多处的修改,包括更换课文,生字词等。现在则更多从“读写转换”的角度,以读写转换小课堂的形式,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思考写作的特点,唤起学生的主动思维。

如果说,第一次只是简单地指向文本,第二次指向学生的写作学习,第三次则关注了学习者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阅读价值、思考过程,体会为什么这样写,建立的是学习的主动思考,实现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展现。

在这三次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一开始我展示思维导图,到根据学生的思维现场展现导图,这样的变化中,开始关注学习思维的梳理、倒推、归纳、分析,让学生自己看见自己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

我想,如果这样的改变要说一些专业性,应该是从教的解读向学的展现转变,是语文教师关注自己到关注学习者的改变。

师父提醒我说,写作学习要和统编教材联系起来,因为我们不是校外培训,不可以什么都讲,更不可以什么都不讲。因此,希望读写转换小课堂更加专业性一些,也需要暂停一个阶段,寻找合适的,专业的方式。因为,指向孩子学习课文的专业性研究,应该还有其他更深层的意义,还有更好的手段和学习形式。

期待能够在新的“谈天”中,收获更多。

2021.4.6

继续更新这一天的心得,欢迎留言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