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 走进横溪镇上甲山村:上甲山开满紫荆花
走进横溪镇上甲山村:上甲山开满紫荆花
横溪镇新联行政村由原来的上甲山与沈宅两行政村组成。原来的上甲山行政村下辖上甲山、下陈坞、冷水湾和樟坞坑4个自然村。原来的沈宅行政村由沈宅、岭脚和里枝坞3个自然村组成。上甲山行政村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3.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7亩,山地4064亩,有16个村民小组,359户,1142人。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
上甲山自然村始居陈姓,明代自汤坞迁上甲山前落户,村以山名。清道光初沈姓自沈宅迁入定居,村袭旧名。有5个村民小组,90户,410人,耕地98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
下陈坞自然村,明末陈姓自上甲山下迁此处山坞,取村名下陈坞,清康熙初年横溪周姓迁入定居,村袭旧名。有1个村民小组,32户,106人,耕地24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
冷水湾自然村,世居陈姓,宋代由城头(龙城)衍分至此定居,地处山湾冷水边,村因此得名冷水湾。后又有卫姓自浦江金瓜迁入,今为陈、卫两姓合居,村袭旧名。有9个村民小组,168户,560人,耕地168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
樟坞坑自然村,世居施姓,明洪武年间由洪溪迁入,地处樟树成片的山坞坑口,故取村名为樟坞坑。有1个村民小组,35户,95人,耕地24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山地作物和水果为业。
冷水湾陈氏总厅祠堂,清代古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冷水湾村61号对面。
冷水湾村69号民居,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冷水湾自然村69号。
上甲山友恭堂,清道光年间古建筑,位于横溪镇上甲山行政村上甲山村41号。
上甲山自然村沈姓始祖为沈沉思,字持正,号东老先生,宋代居湖州东村。到柏社水阁塘祖为沈效生,字纯古,宋绍兴(1131——1162)中出游至婺州,后迁居浦江德政乡月泉坊水阁塘,今兰溪柏社水阁塘。沈浦,字必广,1480年左右迁沈宅。清道光初沈姓自沈宅迁入定居。
上甲山是个开满紫荆花的地方,紫荆花海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上甲山村附近的香炉尖山附近,S314省道旁, 开车路过上甲山村与冷水湾中间的,能看到窗外山上漫山的紫荆花,姹紫嫣红,十分壮观。
上甲山紫荆花紫荆,属豆科植物,因“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本草纲目》俗名箩筐树,又叫紫珠。原产我国,分布较广,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
紫荆,属豆科植物,因“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本草纲目》俗名箩筐树,又叫紫珠。原产我国,分布较广,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春开红紫色花。供观赏。树皮、木材、根均可入药。
紫荆花呈紫红色或粉红色,2-10余朵成束,簇生于老枝和主干上,尤以主干上花束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条则花越少,通常先于叶开放,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则与叶同时开放,花长1-1.3厘米;花梗长3-9毫米;龙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纹;子房嫩绿色,花蕾时光亮无毛,后期则密被短柔毛,有胚珠6-7颗。
紫荆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晋代文人陆机有诗云:“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后来逐渐演化为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