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01

向你介绍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来自温州瑞安市陶山镇荆谷学校的许仲贤,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第12组的成员,非常高兴能在“一课研究”的平台与你相遇。

02

本期的内容有哪些

  1. 听一听:《让儿童与数学真实相遇》

  2. 读一读:《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3. 笑一笑:全等三角形

03

轻轻松松听听书

——选自《小学数学教师》

04

坚持阅读8分钟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内容,笔者打算把“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底和高”、“稳定性”四部分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为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铺垫。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同时借助三角形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首先,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基本会画三角形而且知道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等特征,但不会准确地描述三角形的概念。其次,学生已经知道了四边形的易变形性,同时也知道三角形不易变形,但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不够。最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容易理解三角形水平边上的高并且会画,但画出其他边上的高以及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很有难度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起点,对比中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3.通过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且知道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5.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沟通高的本质与概念,会画三角形内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过程

一、在操作中认识三角形

(一)画三角形

活动一:画三角形,初步感知概念(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独立画一个三角形,完成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汇报: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教师在旁“帮助”

1.画第二条线段时,为什么从这里画?(师故意把三角尺放在与第一条线段不相连的位置)

2.怎么连在一起?(师故意把三角尺放在两条线段相交的位置)

3.第三条线段怎么画?

4.总结:画三角形时,第二条线段的端点要和第一条线段的端点重合,画第三条线段的时候又要和第一条、第二条的端点重合,也就是头尾相连。在数学上用这个词,“围成”,(板书)。

(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1.观察课件中的三角形

出示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

2.再次理解围成。(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三边:三条线段就叫三角形的三条边。

2.三个顶点

⑴如果先画三个点,再连起来,可以画出三角形吗?(出示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

⑶出示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形状,并用手比划)

⑷认识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

用字母A,B,C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A,B,C),这个三角形可以很方便地称为△ABC。分别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三条边叫AB边,AC边,BC边,它还有三个角∠A, ∠B, ∠C。

⑸自己画的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吗?标一标,指一指,说一说。

二、在对比中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谈话中设疑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里找到三角形?

2.举例:故宫和瑞安三桥中的三角形

3.不管是在古代房屋建筑,还是现代的桥梁建筑上,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图形?

(预设: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

(二)操作中发现规律

活动二:动手搭三角形(同桌合作)

1.拉一拉,感受三角形的不容易变形

结论: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容易变形。

2.观察比较,理解形状的唯一性

把搭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三个)各自放在一起看看,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穿在2根细杆上)

结论:通过实验,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以后,它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搭出来就只有一种,是唯一的。这就是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秘密,通常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3.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⑴想办法让这个容易变形的四边形也变得拉不动。(指生操作)

⑵追问:为什么加了一根就拉不动了?

⑶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出示:自行车的框架上、篮球架的支架。)

三、在变式中建立三角形高的空间观念

(一)在比较中引入三角形的高

1.在格子图中,出示一条线段BC=6cm,讨论:要想画出三角形,第3个顶点在哪?

⑴:第三个点在线段所在的直线上(不能画出)

⑵:指着格子图上端,问点这可以吗?(学生想象形状和大小)

⑶:取两个点A和点D,课件出示△ABC和△DBC,

2. 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⑴有一条边BC一样;⑵形状、大小不一样。

3.凭什么说大小不一样?要不要在三角形中画出重要的线段去说明大小不同。

预设:高。

课件显示两个三角形的高,同一条边上的高不同,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不同。

4.尝试画高:画一下BC边上的高,(学生上台演示画水平底上的高)

⑴强调三角尺的放法  ⑵介绍顶点与它的对边、垂足

⑶三角形高的定义

⑷跟着电脑一起画高(动画演示)。

画高步骤:一、靠,二、移,三、画,四、记

(二)联系旧知识——画垂线的方法

师:隐去两条边,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想到以前学过的什么旧知识?

生:画垂线

师:以前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向它画垂线段,也是这样的方法。所以,画三角形的高有困难的同学,我想肯定受到另外两条边的干扰。以后画高的时候,忽视另外两条边,把画高想成从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的方法。

(三)在旋转中再认高

1.我们从顶点A向对边BC做高,旋转它,这条还是它的高吗?为什么?(再次理解定义)

2.你怎么知道这条与高垂直了?可以用什么工具验证?(三角尺)

3.动画演示旋转三角形,高也在动

结论:三角形的高,跟方向是没有关系。

(四)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1.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你觉得三角形有几条高?

2.学生动手画另两条边上的高。(黑板上画高,注意两个重合,同桌互查)

3.课件演示

四、在练习中巩固三角形的高

1.活动3:画指定底上的高(独立思考)

要求:学生在练习单上独立画指定底上的高,画好后同桌交流说一说怎么画的.

⑴汇报:在投影下,学生展示画高方法

师: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就是两条边AB、BC。

⑵画错的学生纠正

⑶认识外高

2.拓展延伸

活动4:找一找以BC为底,高是4cm的三角形(小组讨论)

(1)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会找到不同顶点,画出不同的三角形)

(2)课件展示:

①拉至直角三角形:高在哪里?底在哪里?

②继续拉至钝角三角形:有高吗?高在哪里?

③找到第三个顶点在平行于BC,且距离BC4cm的两条直线上。

(3)思考:刚才老师在拉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三角形形状变了,底不变,高的长度也不变。)

师:像这种底相同,高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就称之为同底等高三角形。

五、在拓展中总结全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你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收获呢?

师:关于三角形还有好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

(预设:比如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

05

笑一笑

“从前,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约好一起出去玩。结果到了约定那天,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来了,只有三角形没有来,这个情形叫什么?”

“全等三角形”

审核人:俞国芳,吴春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