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日本演绎的一场“完美谋划”
珍珠港事件举世震惊,固然与美方缺乏防范、预警失灵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几乎没有人能料到,日本竟会挑起一场无法打赢的战争。
山本五十六:任何东西都可以充当筹码
珍珠港事件,对过惯了和平日子的美国人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心理冲击。夏威夷的数万美国军人为何对袭击毫无防备?史学家认为,其原因之复杂超乎所有人想象:情报被误读或没有被共享,来自上层的警告含糊其辞、侦察力量不足……最关键的是,美国人不愿去了解对手,而是基于两条假设变得自以为是:其一,日本没有能力完成如此疯狂的军事行动;其二,日方应该知道,挑战美国是徒劳无益的。如今看来,第一个假设已被事实证伪,第二点虽然没错,却未能发挥约束力。
而在太平洋另一侧,战争的策划者做到了知己知彼。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时年57岁的山本五十六是个老资格赌徒,无论是玩轮盘、撞球、象棋还是麻将,都鲜有对手。“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好赌,”山本的一位同僚说,“大家怕输钱给他,很少随身携带现金。”在山本看来,包括日本海军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家当,任何东西都可以充当筹码。
另一方面,与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不同,山本十分清楚美国的实力。在1919年和1926年的两次美国之旅期间,他在笔记中写道:“这里有更多钢铁、小麦、石油、工厂……几乎任何东西都比日本帝国多。”在美日开战前一年,日本统计部门在报告中提到,美国当时的工业产能是日本的74倍,石油储量相当于日本的500倍。
国力的差距并不能阻止东京走向战争。1941年,因为对亚洲邻国旷日持久的入侵,日本受到了西方的严厉制裁,失去了主要来自美国的石油供应。迫于形势,日军大本营决定以武力夺取东南亚,强行接管西方殖民者手中的宝贵资源。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它需要攻打菲律宾,以阻止美国利用驻守在远东地区的海军和陆军施加干涉。
“既然对美开战不可避免,”山本写道,“作为小国,日本必须在第一天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让敌人的士气降至无法恢复的程度。”
一场变数极大的冒险
如此一来,日方面临的问题就简化成了“怎么打”。美国历史学家史蒂夫·托米在专著《珍珠港倒计时》中指出,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还属于新式武器的航空母舰。事实上,在研究航母对海上作战的意义时,日本一度领先于其他所有国家。到战争爆发前,日本联合舰队总共拥有10艘“浮动机场”,比美国还多3艘。山本计划派出其中6艘,长途跋涉3150海里(约5834公里),横跨空旷的北太平洋,在夏威夷近海发起攻击。
1941年1月,一份三页纸的作战纲要被分发给日本海军的高级幕僚。在参谋们看来,袭击珍珠港“就像钻进对手胸膛,数他的心跳”。这个大胆的计划让所有知情者心神不宁,最棘手之处在于,计划要绝对保密——只有当航母编队在完全不被察觉的前提下,顺利将珍珠港纳入舰载机的航程之内,攻击才能奏效。显然,这是一场变数极大的冒险。
在东京的众多高官眼中,袭击珍珠港,胜算大概只有五成,最多六成。面对如潮的批评,山本力排众议:“如果放弃攻击珍珠港,对英国、荷兰和美国殖民地的入侵将受到危及。不打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手就会取得主动权。让我们选择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和地点。”
此后10个月间,攻击部队在日本北方最荒凉、最偏远的单冠湾秘密集结。除了作为主力的航母,还有两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潜艇和7艘油轮,舰队规模大概是珍珠港内美国海军的1/3。士兵和下级军官获悉作战方案时,许多人欢欣鼓舞,也有人开始写遗书。二战结束后,一名参加过珍珠港之战的日军飞行员告诉审讯他的美军:“我一开始根本不相信舰队能悄无声息地接近夏威夷,因此,这几乎是一次自杀式攻击。”
11月26日清晨,单冠湾内的舰艇陆续起锚,在弥漫的雾气中隐去踪迹。来到广袤的洋面上,舰队展开成一个长宽各20英里(约32公里)的“盒子”,驱逐舰开路、巡洋舰和油轮居中,航母和战列舰殿后,远远走在前方的是3艘潜艇。此后12天,舰队在沉默中日夜兼程,不发出一封电报,也不派出一架飞机;只有报务员们2 4小时监听着无线电通讯——若日本和美国政府的外交谈判以破裂收场,将近400架鱼雷攻击机、俯冲轰炸机、高空轰炸机和战斗机将分两批起飞,发起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空袭。
假警报太多让美军懈怠
实际上,美国军方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并非毫无察觉。就在日军舰队出动后次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致电太平洋战区的所有基地,称“预计日本可能有侵略性的举动,应实施适当的防御部署”。不过,关于是否派军舰出海,是否提升监视等级,是否起飞战机巡逻等具体措施,决策权完全交给了各地的指挥官。
菲律宾等地的美军顿时紧张起来,但在珍珠港,官兵们依旧过着慵懒的日子,觉得自己离亚洲的战争策源地实在太遥远。那段时期,时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上将多次收到关于日军异动的警告,然而,类似的假警报为数众多,被美军航母指挥官威廉·哈尔西称为“狼来了”,“电文太多,警惕心慢慢就迟钝了。”
同样在27日,太平洋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中将也在夏威夷收到了华盛顿的警告。美国《史密森尼杂志》在相关文章中提到,发出两份电文,一个军种一份,反映了令人尴尬的现实: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指挥夏威夷的美军,极易造成海军和陆军各自为战。
珍珠港最终按兵不动,既不把飞机疏散到其他岛屿,也不给留在港内的战舰加装防护设备,理由之一是“港内水太浅,鱼雷用不上(投放后会陷进淤泥)”。这样想的人们似乎忘记了,珍珠港的防波堤在敌军水面舰艇面前是绝佳的庇护所,但在从天而降的威胁面前并无意义。
战争的结局早已确定
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美国人的自大令日本人赢得了这场赌博:后者庞大的攻击部队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近半个月,直到12月7日早上被乔治和约瑟夫的雷达发现,才第一次暴露行踪。而在华盛顿,原本定于在当地时间下午1点(夏威夷时间7点半)由日本驻美使领馆发布的宣战布告,因技术原因延误到攻击开始后才发布,让针对珍珠港的攻击成了一场偷袭。
早晨7点55分,金梅尔上将敞着领口走进自家院子,俯瞰珍珠港。目力所及,不计其数的飞机俯冲、爬升、投弹,爆炸的火光伴着钢铁碎片腾空而起。金梅尔的邻居目睹了这一切,她事后形容说,自己从未见过这位将军当时的神情,他的脸“和他的制服一样苍白”。
日军攻击机呼啸着掠过惊慌失措的人群,如同此前演练的那样,向目标投下经过特殊改装的鱼雷,然后目送它们撞上美军战舰。顷刻间,“加利福尼亚”号、“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荷马”号沉没在各自的泊位上;紧接着,一枚800公斤重的炸弹命中了“亚利桑那”号的弹药库,在数百米高的蓝紫色硝烟中,整艘军舰化作一堆滚烫的废铁。
8点12分,金梅尔用无线电发出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第一份正式公报:“与日本的战争从珍珠港开始了。”此时,他的部下已开始自发地还击,从战舰到兵营,从屋顶到停车场,铺天盖地的防空炮火从四面八方升起,一位被激怒的士兵甚至向敌机投掷橙子。
混乱中,一枚子弹飞进金梅尔的办公室,从他心脏上方几毫米处擦过。负伤倒地的他对下属喃喃自语:“杀了我,才说明上帝是仁慈的。”
最后一架日本飞机离开时,已有19艘美军舰艇遭到摧毁或损坏,2403人死亡。
山本五十六始终是先知先觉的——他以自己中意的方式开启了这场战争,也准确地预测了战局的走向。正如他在战前的一封私人信函中所言,“在旷日持久的冲突中,日本的资源将被耗尽,武器将会受损,补充将成为不可能……”面对被激怒的美国,日本将自己推上了绝路;回顾1941年12月7日之后的三年零九个月,会发现其间发生的一切都在证明:从第一枚炸弹在珍珠港落下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的结局事实上就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