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化名人陈书:潼川府第一名,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作者:刘永

在川北山乡盐亭县两岔河乡水集村,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清代文化名人——陈书,他用自己充满传奇的经历,谱写了一曲精彩的人生赞歌。至今在这里还流传着陈书的动人传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陈书(1655-1712)字玉简,亦号御简,自署丹书氏、思泾子,盐亭水集口(今四川省盐亭县两岔河乡水集村)人。著有《鹃声诗集》。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乾隆《潼川府志》、《盐亭县志》、《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均有记载或传略。

一、效法终军,投笔从戎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陈书诞生在一个诗书传家的耕读家庭。父亲陈泗聪是一位秀才,幕府,跟人当文书、师爷谋生。陈泗聪后来娶了陕西省合阳县一位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女子司马氏为妻,她便是陈书的母亲。陈书自幼跟随母亲司马氏在合阳县生活,接受了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的教育。母亲贤淑慈爱,严格要求陈书,教育他读书和做人的道理。鼓励他刻苦学习,树立远大志向,长大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不幸的是,在陈书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司马氏就染病去世了,这让陈书伤心欲绝。陈书回到家乡盐亭,继续努力学习。十七岁时,他以潼川府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一举考取秀才。按常理,学而优则仕,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在陈书面前,仕途是一片光明。然而,少年陈书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康熙十二年(1673),时年十八岁的陈书,投笔从戎,跟随军队驻扎到福建省,守卫祖国边疆海防。后来,陈书在诗歌《留别禾坪诸子》中写道:“终军尚自请长缨,浪迹何堪更远征。九曲回澜纡客思,万峰叠嶂峙愁城。故园久付深更梦,良友重伤驿路情。

惟有逆风知别苦,霜林吹起叶飞声。”终军是汉代著名的少年英雄,他上书自荐,博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命他出使赴匈奴、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终军宣誓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最终他在南越英勇牺牲,死时年仅20余岁。可见,少年陈书是以少年英雄终军为榜样,立下了誓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就在陈书从军入闽的第二年,“三藩之乱”爆发了。陈书身不由己,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斗争军旅生涯,直至三十岁,他才重返盐亭故里。陈书身处于平定吴三桂、耿精忠叛乱的战争第一线,他在战场上厮杀,多次出生入死,饱尝了战火纷飞、颠簸流离的痛苦。战乱的残酷,人民的悲惨,山河的破碎,在陈书的诗集《鹃声集》中多有体现,可谓清代“三藩之乱”时期的诗史。

二、金榜题名,为官清廉陈书年少投笔从戎,抱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决心,然而多年的军旅生涯,战火煎熬,却让他饱受打击,渐渐心灰意冷。在部队,他谋得个文书、参谋之类的官职,曾经多次出使江西临江、湖南衡阳、广西全州等地,却始终不能得到上级的重用。在满人统治的军队,汉人处处都受到钳制,要想立功、升迁实在是太难了。就在“三藩之乱”平定之际,陈书打算退役回家。他在诗词《忆秦娥·闷怀》中写道:“心如醉,帝王事业全无味。全无味,不堪评驳,只堪酣睡。干戈扰扰山河碎,天涯尽说人憔悴。

人憔悴,才愁旧役,又愁新税。”。自己历经战乱,身心疲惫,对那些轰轰烈烈的帝王事业早已失去了兴趣。然而,陈书心中焦虑的更多是百姓大众的悲惨、痛苦,他们不但要忍受着战乱的惨烈,还要应付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啊?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岁的陈书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盐亭。身心疲惫的他却始终改不了读书、求学的爱好,最终从一名军人回归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本来面目。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书一举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十三岁的陈书,进京赶考。他再创奇迹,竟然在来自全国的众多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被朝廷授命为内阁中书。

传说,进京赶考的陈书爬山涉水,一路上都受到了神人的庇护。在他考中进士之后,驻店的老板为图吉利,恭恭敬敬,请陈书给小店题写匾额。陈书信笔一挥,题写了“王皮也”三个大字。店老板搞不懂是啥意思,只好把匾额挂了起来。谁知第二年庚午,北京城失火了,惟有陈书写的“王皮也”这个匾没被烧到。恰逢康熙皇帝出宫查看灾情,他见了陈书的字迹,不禁“哈哈”大笑。马上下旨,檄催陈书立马到京城上任。这“王皮也”的匾,当即被康熙皇帝在上面加了几点,改为“玉波池”。这个地方就叫“玉波池”了,有了水,哪里还会有什么火灾啊?难怪这匾额烧不着。这题写之人真是有才啊。就授他个内阁中书,让他陪太子读书去吧。传说终归是传说。中了进士、返回家乡盐亭省亲的陈书,因为眷念故土,不忍离开亲人,真还就迟迟不肯进京报到当官。为此,直到朝廷接连下文催其赴职,他才不得不离开家乡。史书记载:陈书能文,工书翰,凡撰制诰及宫禁王府屏联,多出其手。吏部尚书、后任东阁大学士的熊赐履非常欣赏、器重陈书,每条陈时政,熊公都代为启奏,见诸施行。

康熙三十三年(1694)陈书补内阁撰文中书舍人。三十六年(1697)擢升任吏部员外郎。四十七年(1708)充任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四十八年(1709)升任礼部郎中,并以礼部郎中充任会试同考官。陈书官居京华期间,曾经由熊赐履举荐,参加编修《明史》。陈书在京城还结交了李钟壁、李钟峨兄弟、樊泽达、董新策等好友,他们诗文互达,友谊深厚,留下不少诗坛佳话。陈书身居朝廷要职,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勤勤恳恳,终日为国操劳,不幸身染重疾,才五十八岁就病逝了。传说,康熙皇帝甚为惋惜,特批准陈书驰驿,归葬盐亭四房嘴(今盐亭县麻秧乡蒙子村进士坪)。盐亭麻秧陈氏宗祠曾经保留有一张圣旨牌,还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飞冲天”、“凤池染翰”,两道扁额,可惜这些文物,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都被破坏、销毁了。

三、陈书的《鹃声诗集》陈书是一位经历战乱的诗人,他少年投笔从戎,身处于平定“三藩之乱”战争第一线,目睹了太多的战乱纷争、民间疾苦,时时记诸于笔端。惟其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才显得尤为珍贵。陈书随军驻扎在福建邵武、江西临江等地,又曾经出差南游至湖南醴陵、衡阳、耒阳、广西全州、桂林。但凡他经历过的战事,及其与同僚和地方文士们交往,皆有诗作。备述兵祸民瘼之苦,感时伤乱,思亲念友。

因为遣词用句,呕心沥血,如同杜鹃声声,字字辛苦,陈书就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鹃声诗集》。陈书一生笃行博学,写作不止。凡所言行,无论巨细,夜必焚香书之,数十年如一日。生前有文集《从政辟谬》等,可惜皆已遗失,惟《鹃声诗集》留存于世。《鹃声诗集》曾经完好地保存在著名的文史大师蒙文通先生家中。文革十年浩劫期间,蒙文通先生被抄家,《鹃声诗集》因此毁损大半,实在令人痛惜。现存的《鹃声集》,经过盐亭地方文史专家蒙吉甫、刘泰焰等先生的搜集整理,精心保护,才得以流传。《鹃声诗集》收录陈书诗二百四十二首,词七首,文一篇。内容表现了诸如民间疾苦、战乱纷争、山川景色、乡土民俗、迎来送往、离怀别绪、爱恨情愁等。作品题材广泛,语言清新,感情沉郁。其格调大都凄苦婉转,如杜鹃啼血,声声哀楚,抒发了作者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缠绵不尽的思乡情怀。

其中的佳作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至今读起来仍然不禁让人击节叹赏。《鹃声诗集》真不失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纵观陈书的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少年投笔从戎,出生入死,颠沛流离,饱尝困苦艰辛。中年又金榜题名,离乡背井,在朝为官。真可谓文武双全,功成名就。如今,陈书的事迹载入史册,其灵位被供入陈氏宗祠,供后世学子、族人永远祭祀、怀念。

作者 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