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

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

当时曾国藩刚做官不久,俸禄也很少,日子很拮据。再者,他对这种敛财的事也深为不齿,所以不顾同事们的劝告,没有去捧场,因此得罪了上司。

幸好当时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他板起脸来,没好气地训斥:“你才被降职,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曾国藩却当作没事一样,只管做好手上的工作。

后来曾国藩立下丰功伟业,始终没有伺机报复赵楫。

这就是格局越大的人,越不爱纠缠。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

不纠缠、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

不纠缠、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是因为不与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越高,越不贪婪

古书上记载,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农民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农民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后来慢慢的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满足了他。

一直到做了宰相,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无底线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

今天,人们渐渐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就像蛇贪心很大最终想吞食大象。

其实真正贪心大的是人的心,而非蛇。

《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树枝。

偃鼠在合力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

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

贪吃蜂蜜的苍蝇,会溺死在蜜浆里,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人说,贪婪是一种精神病态,就像先天残疾一样,它是一种后天的残疾;

就像肢体残疾一样,它是一种精神的残疾。

渴求那些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病态吗?

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

人应当戒除贪欲,放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

因为那些东西对于你的幸福来说,就是“余食赘行”。

不但不是帮你得到幸福的,反而是阻碍你得到幸福的。

人生,应该舍弃贪婪之心,追求平静平和的内心状态。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人到中年,遇到的人越来越多,圈子却越来越小。

曾经促膝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终究都消失在了人海,这难免让人伤感。

但我最近读贾平凹的书,看到一句话突然有点释怀:

“和朋友走散,其实是一件好事。”

人到中年,朋友减少,其实也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重心。

酒局少了,但生活更好了。

知乎博主@静枫纸鸢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

每天早晨六点多,博主会起床开车送老婆去上班,然后自己再去上班。
因为喜欢写作,晚上下班以后,他还会躲在房间,在各大网站上写作,或是接几个商业广告文案,赚点外快。
实际上,他白天的工作收入并不算很低,就算不兼职写稿,日子照样过得下去。
但博主说,当你有了想保护的人,你就总想拼尽全力,给到他们最好的。
博主最想保护的人,是他的家人。
他不想父母生病以后,害怕花钱,瞒着不敢告诉他;
他也希望通过努力,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博主最后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我也想和朋友去喝酒、聊天,彻夜不归,可我没有这个时间,我要做事啊。
我依然在心里默默地为朋友的幸福祝福,为朋友的成功喝彩。
但家里有人等我,那些走散的朋友,恕不远送了。对不住啊。”
人生半坡,你终将会明白,家人比任何人都重要。
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中年人,绝不是每天醉倒在酒局,醒来在家里。
而是尽可能的减少应酬,陪伴家人左右。
林语堂说过:“幸福人生,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朋友减少,酒局少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便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朋友少了,但关系更好了。
心理学上有一项研究结论,人这一生,走到头,留在身边的朋友不超过10个。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无用社交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
行至中年,就该明白,这一生有三五个可以掏心窝子的朋友,就足够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发现父亲其实并没有多少朋友。
每次聚会喝酒聊天,出去钓鱼,吹牛打牌的,都是那几个人。
而那个时候的我,特别喜欢交朋友,隔三差五就会认识一个新朋友。
所以,我对父亲充满不屑,总觉得他的圈子太窄,每天都是和同样的几个人待在一起,生活太没劲了。
直到有一次,家里意外发生了一件事,需要用钱。
和父亲平日里玩得比较好的几位叔叔,虽然手头并不宽裕,却主动把钱借给了父亲。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才突然明白,父亲虽然朋友不多,但每个朋友关系都足够铁。
我相信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也跟我一样,身边簇拥着很多朋友,但这些朋友就像是秋后的落叶,风一吹,就飘走了。
人到中年,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精力有限。
圈子变小并非坏事,可以用有限的精力,来维系自己的小圈子。
演员沈腾曾经说过:“20岁以后的朋友,都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经过时间的沉淀,能留下五个数的朋友已经是人生赢家了。”
中年以后,朋友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圈子虽小,真心就好。
世界安静了,但人更成熟了。
《圆桌派》里有一期讲到独处,提到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有个小毛病,连妻子也不能忍受。
他经常招呼也不打,无缘无故就会从家里消失几天,所有人都找不到他。
离开家以后,他去了哪里呢?
可能是躺在草地上盯着夜空中的星星发呆,也可能在湖上泛着小舟,去思考他的那些物理学问题。
总之,每隔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就需要这种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
最后,主持人窦文涛说:“独处造就伟大。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在这种独处的时刻思考出来的。”
年轻的时候,喜欢灯红酒绿,喜欢喧嚣热闹,人到中年,更享受独处的安静。
陈道明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讨厌社交,喜欢独处。
宁可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会书,也不愿出门见很多人。
在独处的过程中,不管是看书,还是练字弹琴,都可以让他获得身心的愉悦。
钱钟书曾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孤独令人沮丧,安静使人厚重,因为孤独是承受,安静是选择。
人到中年,看清了生活的千疮百孔,更愿意选择安静,享受孤独。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世界从喧嚣到安静,学会与自己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
独处,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宫崎骏说过:“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沿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行至中年,人生就像一个车站,只是迎候的少,离别的多。
你要感谢那些曾经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是他们让你的生命丰满。
你更应感谢自己,因为你就是你的世界,你就是家庭的温暖。
宁愿独处,也不强融;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