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乐府民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剥削的苦难和反抗。如《妇病行》,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罪恶:"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挞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这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缩影。
《平陵东》通过义公被劫的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代贪官污吏像土匪一样掠夺人民的事实:"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官吏劫人勒索,逼得被害之家卖掉小牛凑钱赎人。《东门行》则表现了贫苦人民的饥寒交迫、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 反映了汉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汉乐府民歌还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凉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里真实地再现了一场激战后战场上留下的悲惨情景,字里行间,凝结着阵亡士卒的血和泪,充满了人民对战争的诅咒,笼罩着一种悲烈惨痛的气氛。
《十五从军行》描写了一个老兵15岁从军出征直到80岁才得回家的悲惨遭遇:"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乐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家破人亡。战争和徭役是分不开的,战争的负担全都落在劳动人民身上,特别是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读之催人泪下。
汉乐府民歌,还有以妇女的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这些诗歌唱美好的爱情,也反映了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反抗,如《有所思》和《上邪》:"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情诗很少,这两首为古代情诗中的杰作。《有所思》是女子相思之词,全诗皆自述口吻。当她听到男方有点变心,一怒之下把准备赠送给他的" 双珠玳瑁簪" 烧毁了,并" 当风扬其灰" ,以示决绝之心。而回忆起过去初恋时的情景,又相思难舍。《上邪》是一个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她发誓永远相亲相爱,这是多么坚贞、多么火热的爱情!有人认为这两首诗原是一诗,被分割应用了,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把两诗的首尾蝉联,会发现两语相接,如出一口,非常自然。全诗激情洋溢,风格奔放,对后世民歌影响很大。
民歌中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跑问故夫:' 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敌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弃妇对喜新厌旧的" 故夫" 提出的责难。诗中的弃妇勤劳、善良、柔顺,但还是被抛弃了。通过" 故夫" 自己的表白揭示了他的卑鄙自私,喜新厌旧。至于那个相形见绌的" 新人" ,其命运比" 故人" 好吗?
反映妇女的痛苦,最杰出的诗篇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它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广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作品以动人心弦的力量,两千年来一直激励着青年男女为争取幸福婚姻所展开斗争。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汉乐府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非常广泛的社会生活。其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也是变化无穷、不拘一格,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叙事描写细致生动,善于抓取典型的细节表现场面和人物的思想。《诗经》中的" 氓" 、" 谷风" 等虽有某些叙事成分,但主要是抒情形式,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杰出的篇章,代表了汉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被明代王世贞称为" 长诗之圣"。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几个极其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作者描写了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她"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者既写出她有教养的一面,又突出地写出她当机立断、不向恶势力示弱、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倔强的一面。在"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的迫害下,她毫不示弱退让,宁愿背着" 不顺父母" 的恶名,也不肯在焦家过这种奴隶般的屈辱生活。因此,她毅然主动向仲卿提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非常镇定地面对不幸的命运。当阿兄逼嫁时,他知道在娘家也呆不下去了,便在"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 的深夜,从容不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代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焦仲卿虽然性格比较软弱,但也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虽着墨不多,但其狰狞可恶,已跃然纸上。
汉乐府民歌叙事描写细致生动,有些尽管篇幅很短,却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幅轻松愉悦的劳作场面像一幅水墨画一样跃然纸上,活现出江南水手的勃勃生机。
汉乐府乐歌语言清新活泼,形式自由多样,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陌上桑》,写的是一个太守戏弄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诗歌先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又写罗敷路遇太守使君。当使君垂涎罗敷的美貌、仗势要与她一起坐车回去时,遭到了罗敷的断然拒绝:"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回答的合情入理,柔中有刚,义正辞严,表现了罗敷的纯朴正直和对权贵的蔑视。但怎样摆脱使君的纠缠呢?聪明的罗敷盛夸夫婿:"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用夸夫的妙计、虚拟的方式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喜剧在充满胜利快感的哄笑中结束了,而把使君如何自惭形秽、狼狈而去的丑态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对罗敷语言和行动的叙述,表现了罗敷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甘受辱的高贵品质。《上山采靡芜》、《妇病行》的对话也很成功,语言朴素精炼,个性鲜明。
《诗经》主要是以四言为主,汉乐府民歌对四言、五言以及各种杂言的形式都做了尝试,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汉乐府民歌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上邪》中那如山洪爆发似的激烈的高度夸张,《陌上桑》中的罗敷的理想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与焦仲卿合葬后墓上的松柏、梧桐如同有情似的枝叶交合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汉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刻,它直接继承、发扬了由《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承上启下,引导着后世诗人们走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诗歌创作道路。从曹氏父子到李白、杜甫,到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一不是学习汉乐府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长期哺育着后代文学家,使他们从中吸取了极其丰富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