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闲吟
闲吟
晚岁原应多吃粮,稍须买醉一琼浆。
移心渺远桃源地,躲眼幽偏桑梓乡。
每喜村前三夏绿,尤欣野外九秋黄。
自家本是柴门事,何必寻声听八方?
【注释】读唐鲍溶《送王炼师》诗,依韵而咏别事。原诗云:“圣母祠堂药树香,邑君承命荐椒浆。风云大感精神地,雷雨频过父母乡。尽日一川侵草绿,回车二麦绕山黄。野人久会神仙事,敢奏歌钟庆万箱。”记于2021年1月7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晚年的时候本就应当多吃一点食粮,也必须在买醉时品尝一点琼浆。可以把心移向渺远的桃源之地,更可以把眼睛躲进幽偏的桑梓之乡。每每喜欢三夏当时村前的翠绿,尤其热爱九秋时节野外的庄稼金黄。自己经历的本就是柴门中的那些寻常事,何必寻觅声音去倾听与己无关的四面八方?
颔联中的“幽偏”,指的是静僻之处,见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独酌》诗:“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这一联末句的“桑梓乡”,指的是故乡,《诗·小雅·小弁》的诗句是:“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墻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如汉代诗人张衡的《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晋代文人袁宏的《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以及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颈链中的“三夏”,指的是夏天,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还有清代诗人李颙的《夏日》诗:“炎光烁南溟,溽暑融三夏。”
这一联中的“九秋”,指的是秋天,见晋代张协的《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南朝宋朝诗人谢灵运的《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代诗人杜甫的《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诗:“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以及华罗庚的《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尾联中的“柴门”,指的是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见三国魏国诗人曹植的《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即事》诗之一:“渐老逢春能几回,柴门今始为君开。”清代剧作家李渔的《怜香伴·书空》:“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柴门亦借指贫寒之家,见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寻龙井杨老》诗:“柴门草舍绝风尘,空谷耕田学子真。泉咽恐劳经陇底,山深不觉有秦人。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唯有胡麻当鸡黍,白云来往未嫌贫。”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诗:“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以及元代曲词家张可久的《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