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乡愁”同题征文52】肖红:【那一片麦田】(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那一片麦田
六月的陕北,火辣辣的太阳赤裸裸地将强光炙热毫不保留地洒向大地,风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蝉藏在树荫里有气无力地鸣叫着。塬上那一片麦田,麦穗粗壮,麦粒圆润饱满,田里飘荡起一股股淡淡的麦香。黄澄澄的麦田,金灿灿的收获。
丰收的喜悦盖过了饥渴与劳累,爷爷、父亲、哥哥,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左手抡聚整丛麦秆,右手很娴熟地挥舞镰刀,只听“嚓嚓”声连续不断,不一会儿,刚才还婷婷玉立的连穗麦秆,就被捆成小捆儿零星地躺在热烘烘的田地里。我呢,将垫背的麻袋铺在麦田一头的槐树下,抱一小捆麦秆当枕头,仰面躺着,左腿曲起,右腿搭在左腿上摇啊摇,摇啊摇,嘴里咿咿呀呀哼着不着调的叫不起名的歌。
从小,我被爷爷疼着,妈妈宠着,吃呀喝呀都是我第一,劳呀动呀我最后。我没有劳动任务,也不管电闪雷鸣大雨会不会突然到来,唯一的心愿就是等父亲宣布“起身回家”。然后,爷爷就把一小捆麦捆好给我背上。爷爷左整整,右挪挪,千叮咛万嘱咐,要慢走,要小心。爷爷那满是皱纹又沾满尘土的脸,总是笑眯眯的。等我远离爷爷的视线,便一路自由。沿路哪里的杏子酸,哪里的杏子甜,哪里的桃子大,哪里的桃子脆,我都再熟悉不过了。一溜烟跑到树下,摘下一小堆,眼巴巴地回望爷爷他们,等他们过来歇脚时吃。他们背上的麦捆总是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我永远忘不了他们背着麦捆一步步从陡峭的山路挪移的样子,豆大的汗珠雨点一样从他们前额,脸颊流下来。迎着晨曦上山,踏着月光下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概需十多天,地里的麦子就收回来了。
打麦,最重要的是选择天气,夏天的雨,说来就来,万一遇上突来的大雨,如果抢救不及时,就落个前功尽弃。所以,有经验的爷爷会连续观察几天的天气,观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月——“抱风背月挑着晒”,等等。然后仔细推测,才确定打麦的日子。打麦的这一天,天还没亮,一家人就把麦场打扫干净。太阳一尺来高时,村里的婆姨们都主动来到麦场,帮忙把麦秆铺开。一周连着一周,一行挨着一行。密密的,厚厚的。吃过午饭,爷爷拉上牛,套好石轱辘,一圈圈地转悠着。爷爷笑眯眯的,喝上一口井水,酸酸的信天游就唱起来,歌声在麦场上空飘呀飘,飘呀飘……过了晌午时分,村里的男人们就上场了。他们面对面站着,俩手紧握链枷,右手高,左手底,链枷上下飞舞,“啪——啪——”的声音均匀有力量!他们像俩行队列整齐的战士在麦场移动着,直到每一粒麦子脱离麦秆。最忙碌的要数堆场和扬场,男女老少齐上阵,木杈,木锨,簸箕,扫帚,挑的,堆的,扫的,说笑声,呐喊声,孩子们的欢呼声连成一片,整个麦场在欢腾。一会儿功夫,麦桔被四四方方摞在麦场的一角,麦场中间堆起了小山似的麦粒。这时候,爷爷亮着嗓门喊:大家都熬了,快来歇歇,吃西瓜,喝米汤啰!辛苦了一天的乡邻们聚拢过来,拿起鲜嫩香甜的西瓜“唰唰”吃起来……
月亮升起来了,十几麻袋麦子整齐摆放在空窑的地上,爷爷又笑盈盈地吩咐母亲给我们做新麦子面馒头吃。
时光飞逝,事过境迁。当年帮我背麦捆的爷爷已去世十七年了,给我蒸新麦子面馒头的母亲,也于前年突然离我们而去。那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麦场,而今荒芜又坍塌。听父亲说,那一片麦田,现已栽了核桃树,至于核桃树长势怎样,父亲也不知道!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
者
简
介
肖红,女,小学教师,清涧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文化榆林》,《陕西散文论坛》,《三秦文学》等平台。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人生的风风雨雨! 微信昵称:风轻云淡。
三 秦 文 学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米兰花
梦锁清秋 姜建洲 毕廷娟
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