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空子是一门大学问,上帝也会钻空子
钻空子是一门大学问,机会的场地虽然看上去似乎已经座无虚席,但只要你挤上去,总会找到立足之地。俗话说,见缝插针,寻找商机必须要有眼光和灵活性。别人横着站,你不妨侧身而立,利用好别人剩余下的空间,你完全可以站得更安稳牢靠。
长沙长富利公司的老板陈子龙被誉为钻空子的专家,他的成功经验是12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缺我补。这套经验是陈子龙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有一天,陈子龙来到开在五一路的分店,发现该店生意很不景气,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了解,原来在离分店100米处新建了一栋百货大楼,招徕顾客的手段高明,客流量大,货源充足,有着许多优势,而他的分店在品种竞争、场地竞争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陈子龙注意到那家大商场的营业时间是早上9时到晚上8时,这使得一些早出晚归的顾客想买临时需要的商品很不方便。于是,陈子龙调整了该分店的营业时间,将以前“早9时晚8时”改为从早上6时至10时和从下午3时至凌晨2时两段,使营业时间基本上与那家大商场错开,这种与众不同的营业时间正好满足了那些早出晚归的消费者,起到了“钻空子”的作用。
陈子龙的商场不仅从商品品种、货源多少、顾客需求变化上进行考虑,而且注意在时间差、服务手段上突出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别人不太注意的细微之处,他更是通过看、问、比、试,不断发掘可供自己利用的特点,使各家分店在不同的销售环境里勇于创新,不断吸引顾客,提高商店的声誉。
陈子龙凭着钻空子这一招,在夹缝中求生存,既提高了自己的经营业绩,同时也避免了同对方的无效竞争,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长沙现在屈指可数的大老板之一。
看来,聪明人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忽略或根本不知道的机会空间,并且善于利用开拓。他们独辟蹊径,从小路杀到大路上。由于少了竞争和阻力,他们往往能比别人更有优势,因此也能更领先一步。
感言:巧避锋芒,独善其身,出奇制胜。
有这样一则幽默:一位男子,平时感觉人生再没有别的遗憾,就是缺少艳福。于是他来到教堂,向上帝祈祷:“请赐给我一群美女,日夜伴随在我身边,从此我将更加坚信你是万能的。”走出教堂,他顿时感到大街上的美女似乎比以往增加了许多。正在想入非非之际,却传来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一辆急驶而来的汽车从侧面将其撞倒在地,随即他就被送进了医院。从昏迷中醒来之后,他看到自己的手脚已经裹上了石膏,且固定在了病床上,于是不由地发出感叹:“上帝啊,你怎么就这么不公平!”此时,医院的护士长已来到他的床前,紧随其后的是18名年轻的实习护士,个个犹如天使一般美丽。护士长指着不能动弹的他对这群美女们说:“他需要特级护理,你们首先要教他的是,如何躺着使用便盆。”
看来,如果不是这位男子没把自己的要求说清楚,就是上帝如同他的子民一样,也会玩“钻空子”的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人们在进行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这类“钻空子”的情况总是时有发生。近年来耳闻目睹的许多经济纠纷,也往往因合约的不完备,造成当事人各钻各的空子,结果“打”得不可开交——当然“打”的不仅是官司。因其如此,制度经济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定:机会主义倾向的假定和信息不完备的假定。人类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指的是处于经济活动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投机取巧”的倾向,一旦可能,有人就会试图破坏规则、钻空子,以获得利益最大化。之所以会出现可供人“钻”的“空子”,是因为客观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备的情况。
在上述两种基本假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度经济学,已经不再把企业简单地看作是关于投入与产出的一组函数,也不再把目光盯在每个工人的具体劳动上,以论证企业利润的增长点,而是从人类行为普遍性特点的角度,寻找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了诸如:经济绩效依赖于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交易成本的节约;不好的制度之所以长期被锁定,是因为制度的变迁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等等重要推论。经济学家们正是运用这些推论,使这门学科面临复杂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强的解释力,也就使企业家们在重视技术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通过制度创新来减少“钻空子”行为发生的几率,从而在合作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良好预期,以降低交易成本。
前些年,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各种会议上说些这样的话:只要给我一个好项目,我就会如何如何;只要给我多少贷款,我就能如何如何;只要给我人才,我就将如何如何……却很少听到或看到有人去研究如何实现制度创新,以保证企业能够实现稳健的发展,似乎民营企业不存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问题。近20年来,借助转轨经济的机遇、卖方市场的机遇、技术创新的机遇、包袱轻和机制活的机遇,确实成就了一批民营企业。然而,只有技术创新而不重视制度创新的企业,不可能走向现代企业,最终必将难以适应未来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应该说,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根本问题正是在于制度创新上,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作为保证,企业的发展难免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危机,而且在危机到来之时将手足无措。
前不久,新浪董事会宣布了创始人王志东的“下课”。这件事虽已不再是新闻,却转而成为了中国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阶段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发生这样的“突变”,对于其他企业很可能就是一场致命的危机,而新浪却能够按照事先的制度安排,顺利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当年,王志东向风险投资家们“祈求”资金支持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会面临今天这样的结局。据说,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前,王志东签订了一份合同,其中就有关于他在“下课”后的五年内,不得从事与新浪有竞争的商务活动的条款。那份300多页合同的详细条款,虽然我们未曾亲眼所见,只是有所耳闻,但可想而知,其责权利方面的完备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难怪有人当时就说,那是一份关于王志东个人的“卖身契”!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合同,才保证了上市后的新浪,不再是王志东个人的新浪,而是投资者的新浪。上市后的新浪也因此而不会由于王志东的“下课”而下课。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无论是王志东本人,还是新浪董事会,乃至一段时间里社会舆论的纷纷炒作,对这一事件似乎都各有自己的说法和理由,但是,大家毕竟都已经没有什么空子可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忠实履行当年的那份合同。今天,没有王志东的新浪依然在网络界尽情地冲浪,没有新浪网的王志东也终于找回了属于其个人的自由和另一番作为的机会,这其实既是王志东的胜利,也是新浪网的胜利,说到底,是他们曾经所选择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胜利。
在当今中国的企业界,这种胜利其实是颇为难得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尚存在不少盲区。所以,这一事件的发生和结局很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由此反观这些年来发生在一些创新型企业内部的各类冲突,之所以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以及一部分民营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实现再次辉煌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诸多难言之苦和切肤之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所有者与经营者责权利的完备的制度安排。也正是因为规章制度上的不完备,再加上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和道德环境仍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无疑就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可以去钻的“空子”。一旦发生关于利益问题的分歧,很容易演变成行为规则上的冲突,于是,彼此都“理直气壮”地各行其是,然后就是鱼死网破,或是同归于尽。
在有的企业,经营者确实做出了一番成就,结果却被告知不能享受企业的剩余,甚至被所有者找个茬儿给“开”了,还得背上一句:“没有你,地球照转”(可以参见“步步高”与“蒙牛”的创业背景)的评语。另一种情况则是,所有者出了学费,最终却赔个精光,经营者却敢跟所有者叫板:“谁说办企业就一定能挣钱,你懂不懂市场是有风险的?”然后自己去开一间与原企业业务完全相同的公司,证明没有你这个老板,他照样能挣钱,而且还挣得更多——这种情况在中关村屡见不鲜。当然,问题还不这么简单。其严重性还在于,外人对上述两种局面的分辨,并不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而是会因为种种因素都搅和在一起,各说各的理,结果谁也说不清,道不明。造成上述两种情况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游戏规则,留下的“空子”太多,尤其是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大家只能搅在一起,钻对自己有利的“空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大于理、理大于法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合作的时候,很难做到“先小人后君子”,事先去签一个“300页的合同”。加上法律环境和道德环境方面的原因,经营方面的分歧或是利益方面的冲突,都可能因为制度方面的缺陷,造成解决问题的交易成本过大,因而使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制度之中,谁都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谁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只好慢慢地走向萎缩和死亡。
因此,我对中国的民营企业主要依靠强权人物支撑的现实状况能持续多久,并不乐观。人们所期待的一批现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将有赖于一批德才兼备的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当然,这样一批职业经理人在真正走进企业之前,必须经过经理人市场的筛选,同时,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和完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分配的合理合法的制度安排,并对违约处罚作出明确而且完备的规定,包括关于退出机制的事先设定,以预防制度不完备而产生各种机会主义倾向,这是保证企业和职业经理人双方建立信任的重要前提。有了这些制度方面的基础,现代企业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因为,说到底,职业经理人获得信任与职业经理人值得信任,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惟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这两个方面能统一于企业与经理人共同发展这枚硬币,这个时候,才有可能谈职业经理人的作为。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是对人们的某种制约,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们的某种共同的预期,有了这个预期,人们的行为才能朝着“共赢”的方向努力。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制度,固然要增加一定的交易成本,但是,这比祈祷上帝赐给一群美女,结果得到的却是一批漂亮护士划算得多,而且不至于在动弹不得的时候,才去感叹上帝的不公平。不要忘了:上帝也会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