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灞河岸

游走灞河岸
文丨郭勇
       在西安几十年,去的最多的河,就是灞河了。浐灞就在我家附近,一年四季再忙也会溜达溜达去几次的。见了灞河,亲。
       灞河的柳有名,灞柳很有文化,内涵也深,是古代诗人伤别时取之不尽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们渲染长安景色的落笔之处。
       尤其在暮春三月,灞河岸柳花飘洒,犹如漫天飞雪,煞是耐看。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广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宛若雪花,于是“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如此富于文化意味的景色是由岸旁杨柳造就的。
    
        小时候,我到灞河玩,就听大人讲灞河的事,说唐代在此设驿站,亲友出行多于此告别,故有“杨柳含烟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的诗句。“柳”和“留”同音,折柳赠行人,为留客之意。
      这一景观,自古就有知名度,它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大可展示古城西安的别样风韵。
      你看这冬季,灞岸杨柳下,俺来了。观河,水流潺潺由南行至北汇入渭河,再一路东去了。站在河岸,想起唐代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喜欢冬季这里的河面,那些冰封的地方因温度而裂变成诗意悠然自在的景观,看着它们相互集合又分散,凝固了融汇了,那白在流水间像中国书法与国画,河面有野鸭鸣叫,寒风吹来,并无萧瑟之感。
         我一直对在中国任何一条河的两岸盖楼房的有巨大意见。河岸最让俺容忍不了的是现代的楼房。那些乡愁乡韵被抹杀了,遗憾啊,那些为了眼前利益的规划者,只顾眼前,忘了长远。我……
        灞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陈忠实写的《白鹿原》里面有滋水一说的。
       这条河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它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西安的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区汇入渭河。
         据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
       灞河主要支流有辋峪河、浐河等,我看过资料,汇集此河是终南山里好多峪口的好多河流的功劳。
        灞河上游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灞河流域内农业发达,灌溉历史悠久,流域内建有辋灞渠、跃进渠、蓝桥渠、普惠渠、灞惠渠、团结渠、立新渠等诸多引水工程。
         这几年国家治理河道花费不少,浐灞投资巨大,已经成了西安的巨大景观,一年四季都可来游玩了。尤其春夏之交,花红柳绿的,馋人呢。
          冬季游人不多,我们一眼能看到的游人就有一对恋人在岸边玩雪。
        
        我知道,这条河,浓缩了中国100多万年的历史画卷;灞河东岸的新街遗址部落的居民,创造出了中国最早加工过的蓝田玉、第一头驯化的马匹、第一块烧制的砖…… 

作者简介
 郭勇,陕西龙山书院副院长,中国军工文化首席专家,原中国航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企业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陕西省旅游摄影协会顾问,中国自贸区大秦文学院顾问,西安航空学院、西京学院客座教授,正高职称。著有《夜耕履痕》《自读光阴》等文集。 
转载授权请联系主编     微信:mxy2722801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滋水美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