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左亚玲:【我的父亲和母亲】(散文)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三秦文学欢迎您

我的父亲和母亲

作者: 左亚玲

母亲从小是个苦命的人,她不满一岁时,我的准外婆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准外婆已被停在草上,而年幼的母亲还爬到她的乳房边儿上吮吸奶水。见吮吸不到奶水,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引得周围人哭声一片。办完丧事之后,母亲就被送给她的姑姑抚养,也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外婆。

那时舅舅比母亲大15岁,早就娶了母夜叉一样的舅妈。舅妈对外婆都呼来喝去,没有好脸色,也没有好语气,更何况母亲这个非亲生的小姑子。母亲只比大表姐大五岁,比二表姐大六岁,其实母亲真正的玩伴儿就是她的两个侄女,但是她的身份在家里却比两个表姐尴尬多了,份量也轻多了。

母亲谈起往事,尤其是提起他的嫂子,常常会惊慌失措。母亲说她小时候如果贪玩,晚上回家晚了就吓得不敢回家,便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哭,这让外婆一顿好找,被外婆生拉硬拽地拖回家,这必然要受到舅妈的严惩,先是一顿臭骂,接着就是体罚,如:纺几个穗子,这项体罚连外婆也不能幸免。

母亲当年读书挺好的,但因家庭地位太低,就因舅妈一句话,她便辍学了。而外公和外婆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全家人都不敢驳舅妈的面子。舅妈在家里横行霸道,一手遮天。辍学后的母亲,做得一手好女工,聪明的她知道自己并没有靠山,凡事都得靠自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生怕舅妈会草草了结自己的婚事,于是特别努力地谨慎挑选着自己的另一半。

1978年,母亲和父亲结婚。

父亲家里兄弟姐妹八个,兄弟三个,姊妹五个,父亲排行老二。论相貌、才识父亲都是最出色的那个,也是爷爷最钟爱的那个孩子。八个子女中,只有父亲上了高中,可是家里比较明智的爷爷很早就过世了,我是长孙女,也不曾记起他的样子。留下了愚昧的奶奶和未成年的三爸和小姑。这时大伯与其他姑姑都已结婚另过。

家里本就穷得叮当响,更是被三爸和小姑搅得天翻地覆。三爸拦路抢劫锒铛入狱,小姑跟人私奔,不知去向,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张,父亲还得常年奔波在路上,为他弟弟妹妹的事奔跑。所以从结婚开始,母亲就是长嫂如母,虽然吃苦受累,没少遭罪,但并没有得到奶奶及他们家人的认可,其根本原因是奶奶的愚昧无知,为老不尊,以及她对三叔和小姑的教育出了问题。

自三爸和小姑的事情解决完之后,家里的光景就更为惨淡了。为了盖房子,父亲东拼西凑、东挪西借。房子盖好后,家里连口粮都断顿了,多亏我的两个亲姨妈从小感念母亲的可怜,心疼着她这个小妹妹,大姨妈送粮送面送米,二姨妈送钱,帮助我们家度过难关。外婆虽说在家做不了主,也隔三差五地带点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对待婚后的母亲,舅妈的态度柔和了许多,也多多少少给了我们家一点点帮助。

自从我记事起,父母的争吵就不绝于耳。因为母亲苦日子过得久了,节俭成了习惯,她稳扎稳打地过日子,而父亲总觉得自己是当时不可多得的高中生,总想改变家里的窘迫状况,于是他十八般武艺全用遍,三百六十五行,行行来一回。只因父亲欠缺生意人的精打细算,次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非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赔了很多钱。这自然引发了母亲的不满,所以常常争吵,但仅止于争吵而已,并无动手之举。

父亲做生意不行,那就只能外出打工了。父亲走了,只留下母亲、孩子和十几亩土地。诸多劳累自不必说,母亲总是一力承担。她教育我们姐弟三人的方式是:只要你好好读书,再苦再累的活,她都一力承担。我是长女,自是体谅母亲的良苦用心,学习刻苦之余,尽力分担母亲的重任。自知家中无力供养我读高中,我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中师,也算家中最扬眉吐气的一次。父亲喜不自禁,但是没钱,愣是四处借钱宴请亲朋四邻,自是落下母亲诸多埋怨,但是事情终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愿进行着。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母亲从小患中耳炎未能及时诊治,落下病根。在我十岁那年半夜突然发作,疼得在床上打滚,当时父亲在外打工,无助的我拼命地拍打着奶奶的房门,想要寻求她的帮助。无奈的是,奶奶听见我的哭喊声,大抵知道是什么事情,愣是心硬地不肯开门,不肯伸出援手。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恨奶奶,恨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人。家里有事了,他们首当其冲地是找我的父母亲。而我的母亲生病在床时,他们却一个个躲得利利落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理解了奶奶,她只是愚昧和贫穷,而并非心怀不善。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土墙土炕,烟熏火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是母亲总是能找些报纸将墙认真地贴得平平展展,避免掉渣渣,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那时,家里只有一个土炕,直到我上师范,一家五口人还挤在一个炕上,没有能力分开,只记得当时的顶棚是母亲用布钉上去的。由于房子破旧,四处透风,顶棚上常有老鼠作祟,叮叮当当,很是热闹。因为炕上人多倒是不害怕,只是常常担心老鼠会不会咬破布从顶棚上掉下来,掉到我的脸上。

一到下雨天房子就四处漏雨,家里的盆子都用上了还不够,唯一的土炕也不能幸免于难。常常在下雨的晚上,我们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更困难的是吃水问题,别人家都打了压水井,我们家穷,打不起,吃水就得去别人家打水,打的多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所以家里那时用水相当节俭。成年后的我,对水的使用也充满了敬畏,用水丝毫不敢多浪费。

我和两个弟弟在父母吃苦受累的一天天中慢慢长大。毕业后我拥有了一份工作,教师。嫁人不用费太大周折,费周折的是两个弟弟的婚事。家中光景一直比较惨淡,母亲一辈子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钱掰成八瓣儿花,也无法应付娶一个媳妇儿,攒够盖一院房子的钱。不知父母鼓了多大的劲,受了多大的难,终于将两个儿媳娶进门。要命的是,两个儿媳妇都不是省油的灯,自从娶进家门,两人常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对着干,闹得两兄弟也成了仇人。父亲再一次顶着全家人反对的意见,负债为大弟在外盖房子,目的是平息家中的“战火”,就连大弟两口子也底气不足地反对。因为这是给他们盖房子,而他们也拿不出一分钱。后来事实证明父亲的决策是英明的。

两个弟弟结婚,修老房子,建新房子,对于一个一直光景惨淡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是雪上加霜的事情。毕竟女人心小,母亲病了,病得很严重,前后半年时间就去世了,去世前总算见了自己最小的孙子,也算圆满。虽然母亲住进了不漏雨的房子,过上了不用去别人家挑水的幸福日子,可没几天,她那不堪重负的身体却终于撑不下去了。她离开了她挚爱的孩子和这个苦难的家庭,走了。母亲彻底解脱了,再也不用承受人世间这诸多的苦楚,她去天堂追寻自己灵魂的释放。

母亲丧事过后,两个弟弟、弟媳都出外打工,只留下父亲一人孤苦伶仃。唯有我常常去看他,每次看他时,发现他的炕上一层土,只有睡觉的那窄窄一条儿是干净的。父亲吃饭凑合,衣服脏兮兮的,让人心疼不已。三个儿女都有了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家庭,唯有父亲的事让人放心不下。父亲有找老伴儿的意思,我也全力支持配合,但是两个弟弟全部反对,原因是他们接受不了除母亲之外的人。

父亲是个有主意的人,他认定的事情一般不会因他人而改变,加之我的鼎力支持,后妈之事很快尘埃落定,父亲自办喜宴,我负责买了一套新家具。两个儿子两个家庭,一个人都没有出席,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再婚一事的顺利进行。

后妈是父亲的高中同学,长相还有点酷似母亲,性情柔和,和父亲相处得很是融洽。再去看父亲时,家里再一次出现一尘不染的状态,炕上平平展展,父亲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再看父亲气色,新染的头发显得人特别精神,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吗?父亲现在的样子让在外工作的我终于放下心来。

两个弟弟,两个小家依然和父亲对峙着。一年也打不了几个电话,钱就更不会给了,就连过年也不在家里陪父亲过。但是每年春节,父亲收的礼品全被小弟一扫而空,他带去走自己的亲戚。一年到头不打电话不给钱的他,一点也没感觉到不好意思,他拿走父亲的东西是理直气壮的。试问:要这样的儿子有何用?

原来心里只有儿子的父亲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也慢慢地回归本心。他意识到养儿防老是个谎,靠儿不如靠己才是真。这几年的父亲心境开阔了,开始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子女的父亲,终于到老年迎来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而今,弟弟的小家,父亲的小家,我的小家都其乐融融地过着,只是大家庭的和谐还不够!不知在天堂的母亲可否看到?心里是否安慰?我只是觉得母亲离开后,我们姐弟亲人不像亲人,却更像亲戚,一年半载难得见上一面;不见时,想念,见面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家事各有各的看法,聊亲情,缺了母亲的牵绊,寡淡无味。

没有母亲的家,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我只愿天堂的母亲能平安快乐,保佑我们的大家庭早日如父亲所愿般和和睦睦!愿我的两个弟弟也能快快“长大”,还父亲一份亲情,如父亲爱他们那般无私无欲!也愿我的父亲永远年轻,幸福到老!

作者简介

左亚玲,1980年3月29日出生,1999年8月参加工作,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一直以来喜欢用文字书写心情,感悟。工作20年里,一直以“爱岗、敬业、务实、献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长期担任班主任一职,深受学生拥戴,在教学上,勇于创新,用情用智,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教育理论。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乃至全国刊物上发表。愿以文字为伴,以文会友!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路  庆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凤尾竹  张巧莉  吴远红

      大漠孤雁  秋日私语

张小鱼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走远了,才想起她的好

    上期文章:当大龄女嫁给二手男:我们的爱大器晚成   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饭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ID:haishangfeng2016) 01 她是个精明人 得知舅妈去世的音讯,我正在南 ...

  • 苗蕾: 我的三舅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的三舅 作者 | 苗蕾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 ...

  • 无法直面的一双眼神

    "我要回家了."阳光刚从地平线流转到厨房,白净的瓷砖散射出耀阳,我的眼睛被恍得眯成一条缝儿. "再待几天吧!"外婆的声音有些喑哑无力. 我依旧垂首,那是我无法直 ...

  • 【散文】郑飞雪/暮色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平台 郑飞雪 推开房门,阴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见光裹着一束灰尘,尘埃在光柱里舞动.厅堂的地板.椅子.桌面,积满了灰尘,手指轻轻一划,划出淡淡的痕迹. 我喊:"外婆 ...

  • 道不尽 对外婆的怀念

    外婆,清明节快到了,无论天气怎样,我都会回乡下去祭拜您的. 您4 岁时就被父母送与外公家做童养媳,6 岁时被外祖父一根扁担挑着,一头箩筐里装着外公,另一头箩筐里装着您,从山东逃荒来到黑龙江.在黑龙江一 ...

  • 【三秦文学】兰玲:【秋雨】(散文)

    秋  雨 文/兰玲 我爱春雨的温柔娇媚,爱夏雨的热烈粗犷,爱精灵般圣洁的冬雨--雪花,然而我更爱那似新妇般端庄娴静的秋雨.在自然界中,秋雨是一抹绚烂绮丽的色彩. 通常说到秋天,浮现在人眼前的往往是遍地 ...

  • 【三秦文学】成玲:【老屋】(散文)

    参加征文,请点击: <三秦文学>第二届 "情满中秋●月满圆"征文启事 老     屋 文/成 玲 每每读到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时,总会 ...

  • 【三秦文学】左亚玲:【想念妈妈】(散文)

    想念妈妈 作者:左亚玲 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和消失,那些离开我们的人和物,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和存在的方式. 2014年11月17日,我最爱的妈妈因为肝癌永远地闭上了她不舍的眼睛,无数个日日夜 ...

  • 【三秦文学】张宏军:【父亲的自行车】(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父亲的自行车 文/张宏军 父亲有自行车了!这消息是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听到的. ...

  • 【三秦文学】刘玲:【榆林镇北台 】(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编    辑:处  寒  主编:鱼儿姐姐 榆林镇北台 文/刘玲     昨夜一场畅快淋漓的夏雨,一扫多日的炎热.阳光透过窗帘射进房间,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水气的清新空气扑面而 ...

  • 【三秦文学】文森:【父亲】(诗歌)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凤尾竹  执行主编:刘   生 父  亲 作者:文森 自从头上 戴上了父亲这顶桂冠 你的肩头上 就承担起了家的使命   起初的荣耀和光环 在岁月的长河中 会 ...

  • 【三秦文学】查爱:【父亲节外的父亲节】(外一首)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父亲节外的父亲节 (外一首) 文/查爱(陕西) 日历在黎明中召唤 被落日一页一页翻去 转眼,又是一年 汽车奔驰在回家的途中 清凉的夜 ...

  • 【三秦文学】刘 玲:【现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

    现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文/刘 玲 台湾同胞蒋勋一直以为,我们眼前的时代,是一个粗糙的时代,粗糙且卑劣. 为什么总有人说:我们要懂得停下来,也需要走出去.因为人在一个环境呆得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