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先生:简论国学《道德经》

中华传统哲学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的本身就是财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道生利;道产生的财富是为天地万物的每个物种所共享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道生义。利与义是道的两种内涵,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源。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好人”,更要培养“能人”。不仅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综合型人才,也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道德经》恰恰就是这个核心中最精华的部分。吕坤《呻吟语》讲人才“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道德经》就是要培养出老练、睿智的担当者。

再说说修身养性的问题。如果从具体的方法来讲,有许多的门派,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从功法的共同要求来讲,则是相通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的深刻内涵,有三个方面:

一是讲善摄生者所处的正确状态:虚既是无中生有,也是有返为无;既是洞若深空,也是博大无垠;是虚怀若谷,也是春风溪谷;虚是空,是包藏,是心怀宇宙,也是散,是无我、无神、无时空。静是大动若静,是静极生动,是不动如山,是浑厚若浊,若朴;是静观,是内照五蕴皆空;是旁观,是亲近随顺,是耐心、爱心的守侯;是小苗破土的恬静、欣喜,也是波平如镜时对一个气泡泛起的洞察力,更是虚怀若谷时一丝微风的掠过,也是万籁俱寂时忽有天籁之音的感悟。

二是讲达到善摄生的正确方法:静极生动,天地静而万物生。而达到静的方法是虚,由虚致静,虚是空,是散,是放下,是无我、无时、无空,是破除肉体障碍后的神藏寰宇,是物质世界幻化后的精神显现,虚到极处静自至,虚极则静极,虚静是同体,共同构成生生不息的原基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既讲了“致虚极”的途径,也讲了“致虚极”的效果。

三是讲判断摄生方法正确与否的标准:大道至简,至公,至朴。佛讲十念法、戒定慧,魏伯阳的《参同契》,吕纯阳的《百字铭》,根本内涵都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大法中,这是真正的大法,是上天梯。“致虚极,守静笃”是贯穿于摄生的方方面面的根本大法,随修炼层次不同,而体会也会千差万别,唯行可知。

写在最后,《道德经》首先是哲学经典,具有为人处事中普遍的指导作用,我只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参考,由于能力所限,难免挂一漏万,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斧正。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足矣。
【黄道先生,资深周易国学文化传播者,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