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恋爱中,那个最适合你的人,一定符合这4个字的标准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
爱情,感情几乎贯穿于大多数人的一生,一个契合的灵魂,一段完美的关系都是命中可遇不可求的珍贵物品,世人永远在讨论爱与感情,却永远也无法清晰地看清楚它的本质。
就像弗洛姆的那句话中一般,爱与感情是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意向对世界的投射,而并非对某一个人的关系,感情其实宏观而又宽泛的,映射出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与自我关系的认知。
而合适与否也成为了无数准备步入恋爱关系与正在恋爱关系中的情侣的思索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着这段关系的最终走向,也关系着合适与爱能否共存。
就当代人的恋爱观来说,合适已然成为了最优解,或许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终其一生,大多数都必须承认一个残酷现状,“最后,你不会和最爱的人结婚”。
然而,合适这个标准究竟有没有爱情的成份?这里不做讨论,一般来说恋爱中的伴侣与婚姻中的另一半所组成的关系,统称为“亲密关系(Intimacy)”。
心理学与社会学中,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指主体体验的,同时可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亲近,这种亲近的主观体验包括:
情感和认知上的亲密:譬如相爱的感觉,心意相通以及感到彼此对对方而言是特别的。
物理与身体上的亲近:建立在伴侣之间,涉及到与性有关的亲密。
亲密关系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家庭,婚姻,友谊,恋爱,不过在大部分时候亲密关系是对两性关系的一种更为学术化的用词。
提出亲密关系理论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每个人有着克服孤独的本能与天性,出现情感需求与追寻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都是人克服孤独的一种方式。
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其实合适与否都很重要,合适与否代表着彼此在一段关系中能否感受到更多的积极的能量与希望,合适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能让人适应生活。
那么究竟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合适的关系又有着哪些表现?
不可置否,三观一致,互相尊重,理解,包容,或许很平淡,但是能给予彼此心安,诸如此类,合适这个范围也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合适都有着自己的解读。
那么你觉得什么才是最合适的两个人?前文中对亲密关系的解读,我们了解到了每个人都有克服孤独的天性,都有情感需求,有着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
可以这样说,寻找另一半的心理基于人对需求满足的本能,从自身出发,所有的亲密关系必须利己,在这段关系中,你能够得到需求满足能够得到能量来源都是利己的表现。
在利己的基础上,再考虑利他,众所周知任何一段关系都需要平衡点,亲密关系更是如此,不同于那些友谊,同于亲情,亲密关系的平衡更加考量两个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与相爱的决心。
在平衡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利己也要利他,当利己与利他达到一致时,那么个人价值与需求的满足会加深彼此之间的亲密度,对于彼此来说,这段关系是难得,是稀有的。
也就是说,最合适的那个人,一定满足“相得益彰”这4个字,两个人在这段关系中,齐驱并驾,互相成为了更加美好的人,岂不是一段佳话。
在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另一个人的需求,彼此都愿意为了这段关系的长久而变得更加成熟,理性,更加优秀,这是所有婚恋关系最上乘的关系。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大多家喻户晓,在一段佳话之中,两个人遇到了最合适的彼此,战乱时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杨绛将他们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钱钟书也对杨绛有着最温暖的一面,两个人在这段关系中互相成就,相得益彰,这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生活在大部分时候并不会有情饮水饱,爱情与感情在生活中也只是一味调料,真正的生活是两个人的磨合与相处方式,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人生。
如何判断一段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过得好还是坏?其实方法很简单,不是看他们是否变得富有,也不是看他们是否笑得开朗,而是看他们两个人是否真的在这段关系中找到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途径。
只有让两个人都变得更加优秀的关系才是最合适的,最上乘的关系,又回到了开头,对情感的映射与了解基于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
究其本质来说,人的一生是成为自己,寻找自己的一生,其实感情也是一种完善自我认知的途径,也可以理解为好的感情能够让人获得更加完整的人生,能够让人用更加合理,理智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与他人,去对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相得益彰”短短四个字,有的人却用尽了一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合适的人会符合“相得益彰”这4个字,而你能否得到,又是另一回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