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历代本草汇言)

紫苏

紫苏(水苏、苏叶、桂荏、赤苏、紫苏叶、紫苏梗)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叶和茎枝。其叶称紫苏叶,茎枝称苏梗,茎叶合用称全紫苏。多系栽培。我国南北 均产。原植物喜生于湿地、路旁、村野、荒地,或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宜 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肺经。紫苏叶、紫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紫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行 气和胃;紫苏梗则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临床用名有紫苏叶、紫苏梗。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水苏,味辛,微温。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生池泽。

《吴普》曰:荞蒩一名水苏,一名劳祖(《御览》)。

《名医》曰:一名鸡苏,一名劳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七月采。

案《说文》云:苏,桂荏也。

《广雅》云:芥蒩,水苏也。

《尔雅》云:苏、桂、荏。郭璞云:苏荏类,故名桂荏。

方言云:苏、亦荏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苏或谓之荏,周郑之间,谓之公贲,沅湘之南,谓之(上艹下害),其小者谓之(艹酿)葇,按(艹酿)葇,即香薷也,亦名香葇,《名医》别出香薷条,非,今紫苏薄荷等,皆苏类也,《名医》俱别出之。

上菜,中品三种,旧四种,考葱实宜与同条,今并假苏,宜入草部。

《名医别录》: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食疗本草》:紫苏

除寒热,治冷气。〔嘉〕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通大小肠。

《开宝本草》: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本草衍义》:苏

此紫苏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气香。今人朝暮汤其汁饮,为无益。
医家以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饮之多泄滑,往往不觉。子,治肺气喘急。

《滇南本草》:紫苏叶

内容:紫苏叶,味辛、香,性温。入脾、肺二经。发汗,解伤风头疼,定吼喘,下气,宽膨,消胀、消痰。附苏子散 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扯锯,服药不效,用之良效。老人久咳嗽吼喘者 并效。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

《本草蒙笙》 :紫苏

内容:紫苏简紫苏味辛,气微温。无毒。各园圃俱栽,叶背面并紫。气味香窜者甚美,五月端午日采干。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作胀满易差。香港脚兼除,口臭亦辟。梗下诸气略 缓,体稍虚者用宜。子研驱痰,降气定喘。润心肺,止咳逆,消五膈,破症坚。利大 小二便,却霍乱呕吐。

《本草纲目》: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 香、 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 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药鉴》:紫苏

气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惟其性轻浮,故能散上膈及在表之寒邪。是故发表解肌,疗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最良。入独活、苍术,兼除脚气。同石膏、白芷,亦治口臭。根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为宜。驱痰降气,定喘开心,润肺止咳。消五膈,破癥坚。利小大二便,却霍乱呕吐。表虚者禁用。

《本草经疏》:苏,紫苏也。得天阳和之气,故温。兼地之金味,故辛。辛则善散,温能通气,故主下 气, 除寒中也。子尤良者,以其善降气也。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孟诜谓其除寒热,治一切冷气。日华子谓其 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苏颂谓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 橘皮相宜。时珍谓其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定胎,解鱼蟹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紫苏,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双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黄者,以此代之。梗能顺气安胎。子能开郁下气,定喘消痰。
按:辛走肺,甘走脾,辛散之剂,下气最捷,气虚者少用之。

《本草乘雅半偈》:荏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叶主调中,去臭气。(别录)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冷气泄痢。生食,除胸中酸水。碎,傅蚁 。(藏器)

【核】曰∶水苏,即紫苏。一名卢苏,处处有之。喜生水旁,春二月皆以子种,或子着地间,次年自发。茎方叶圆,叶端有尖,边作锯齿,肥地者,叶面背俱色紫,瘠地者,仅背紫面青。七八月开花红紫色,成穗作房,结实如芥子,臭香色褐,碎之绞液作油,甚甘美也。若叶面背色白者,即荏子,子不甚香,而叶转辛。若叶面背青白者,即荠 ,叶上有毛而气臭,五月采叶,七月采茎,九月采实,各取得气之全。今市肆茎叶,多霜后采取,此已之本,气味俱失,不宜用也。别录另立苏,及白苏两条;苏即水苏,白苏即荏子,又有鱼苏、鸡苏二种。鱼苏,即荏子同类,一名苏,状似茵陈,叶大而香。吴人用煮鱼食,因名鱼苏。鸡苏,一名回回苏,茎叶俱紫,叶边锯齿极细密,叶面交纽若剪绒状,宛似鸡冠,因名鸡苏 。王祯云∶即水苏之异形,故主疗诸疾亦相同也。先人云∶诸苏同一种类,但有家莳野生,及色香气味之殊。故主治功力,似异而同也。皆宜于水,质都柔润,虽色香气味,稍分浓薄,而辛温芳烈则一,当以本经水苏为正。顾苏 之有荏有荠,若术之有苍有白,何须另立门户。

【 】曰∶此以功用诠名,水取坎刚,以荡活泼之体。苏则震 ,以舒阳和之用。更详色香气味,体性生成,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并可开发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谷亦杀,毒亦去,臭恶亦辟,神明可通,轻身耐老矣。别录用治吐血,衄血,及血崩,此气不宣发宣摄,以气如橐龠,血如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别录又出荏子,藏器又出荠 。荏即水苏之色白者,易于入肺,以肺之经气,起于中焦,上隔属肺,乃能布气四达故也。荠即水苏之色青者 ,易于入肝,以肝之经气,终于中焦,中焦食气,乃能散精于肝故也。如泄痢酸水,正食气不得散精于肝,致气冷痿厥,遂成五饮,变生种种形证耳。(水苏独为中焦主,故可宣扬,复可宣摄;荏子独为上焦主,为经气之始;荠 独为下 焦主,为经气之终。而三苏之扬摄,又莫不繇中焦,次第以为分属者。然水苏枢之属,荏子 开之属,荠阖之属矣。)

《本草易读》:紫苏梗叶

内容:忌鲤鱼。辛,温,无毒。发表散寒,下气去胀,消痰和血,驱风定喘。利大小肠,解鱼蟹毒。有 通心 利肺之能,擅开胃益脾之长。温中止痛亦效,安胎顺气最灵。发表宜叶,安胎用梗。在处有之,或下种栽莳,或宿子自生。其茎方,叶圆而尖,四面锯齿,背面皆紫者良。

咳逆短气,同台参煎服。(验方第一。)

乳痈肿痛,煎汤服并捣敷。(第二。)

食蟹中毒,煎汁服之。(第三。)

蛇伤人,捣叶敷之。(第四。)

疯犬咬,嚼叶敷之。(第五。)

损伤血出,以叶蘸所出血, 烂敷之,愈后无瘢。甚妙。(第六。)

金疮出血,以嫩叶同桑叶捣贴。(第七。)

诸失血,熬膏入赤小豆,炒末丸服。(第八。)

霍乱未吐泻,胀满,水煎服。(第九。)

劳复食复欲死,煎服。(第十。)

伤寒气喘,水煎服。(十一。)

感寒上气,同陈皮服。(十二。)

《本草崇原》:紫苏

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纲目》误列中品,今改入上品。)
(紫苏《本经》名水苏,始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好生水旁,因名水苏,其叶面青背紫,昼则森挺,暮则下垂。气甚辛香,开花成穗,红紫色,穗中有细子,其色黄赤,入土易生。后人于壤土莳植,面背皆紫者,名家紫苏。野生瘠土者,背紫面青。《别录》另列紫苏,其实一种,但家野之不同耳。又一种面背皆青,气辛臭香者,为荠苧。一种面背皆白者,名白苏,俱不堪入药。)
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去邪毒,则能辟恶气。久服则天日光明,故通神明。天气下降,则地气上升,故轻身耐老。
愚按∶紫苏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故《本经》言: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列于上品。

《本草新编》:紫苏叶梗,味辛,气微温,无毒。入心、肺二经。发表解肌,疗伤风寒,开胃下食,消胀满,除脚气口臭。苏子降气定喘,止咳逆,消膈气,破坚症,利大小便,定霍乱呕吐。紫苏虽有叶与梗、子之分,而发表解肌,止喘定呕,未尝有异。但叶与梗宜少用,而子可多用也。盖叶、梗散多于收,而子则收多于散,亦在人临症而酌用之耳。

或问苏叶表散风邪,古人加人参同治,奏功如响,何也?曰:苏叶不得人参,其功不大。今人一见用人参以祛邪,辄惊骇不已,宜乎医生之不敢用,往往轻变重,而不可救。夫邪初入人体,正气敢与邪战,用参以助正气,则正气旺,而又得祛邪之便,则群邪自行解散,此用参于苏叶之内,大有深意也。至于风寒已感三四日,则不可轻用人参,当看虚弱壮盛而用药矣。

或又问苏子定喘,有喘症用之而不效者,何也?盖喘症有虚、有实,未可谓苏子定喘,而概用之也。苏子止可定实喘耳,虚喘而用苏子,增其喘矣,岂特不效而已哉。

或疑苏子正是治虚喘之药,先生反谓虚喘用苏子而愈增喘,其义何乎?盖虚喘者,乃气虚也。苏子虽能定喘,而未免耗气,气耗则气愈虚而喘更甚。故治虚喘者,必须大加人参、熟地之药,而不可增入苏子,以增其喘也。

或问苏叶散风邪之圣药,用之以发表中之风邪,尤为相宜,乃用之以散里中之风邪,往往不效,其必有义存焉。先生既深知《本草》之微,愿备有以教我。曰:苏叶之义,不过散表邪耳,原不深入于里。既不能深入,又何能散在里之风邪哉。然而以所不能深入之故,予则可宜也。苏叶性轻而味厚,性轻则上泛,味厚则下沉,宜乎可以通达内外矣。然而,性轻而香,味厚而辛,辛香则外驰易而内入难,故但散在表之风邪,而不散在里之风邪也。

或问宗奭有言:脾胃寒人,食紫苏多滑泄。果有之乎?曰:紫苏乃风药也,善能平肝。土为木制,则人多滑泄。肝木既平,则脾土得养矣。况紫苏辛温,辛能祛湿,温能祛寒,脾胃寒之人,宜无所忌,何致滑泄耶,惟是辛香之味,能散人真气,暂服无碍,而久服有伤,亦当知忌也。

《本草备要》:紫苏

宣,发表,散寒

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香温散寒,通心利肺,开胃益脾(气香入胃),发汗解肌,和血下气,宽中消痰,祛风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肠,解鱼蟹毒。多服泄人真气(时珍曰∶同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霍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热解肌;同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葡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厚朴,散温解暑,治霍乱脚气)。

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

苏子与叶同功。润心肺,尤能下气定喘,止嗽消痰,利膈宽肠,温中开郁(有苏子降气汤)。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炒研用。

《本经逢原》: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升中有降,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快 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营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同桔梗、枳壳, 则利膈宽中;同杏仁、菔子,则消痰定喘。然不宜久服,泄人真气。单用煮汁服蟹毒。若脾胃虚寒人过服,多致 滑泄,往往不觉也。其梗能行气安胎,但力浅薄,难于奏效。亡血家大虚,及妊妇产妇发散,用苞最佳。本乎天 者亲上,取其包含子气,且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本草从新》:紫苏

内容:宣,发表散寒。味辛。入气分。利肺下气。定喘安胎,(治子气。)色紫。兼入血分。和血止痛。性温发 汗。解肌。祛风散寒。气香开胃。益脾宽中。利大小肠。又解鱼蟹毒。(时珍曰∶同陈皮砂仁、 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和血散血、同桔 梗枳壳、利膈宽肠、同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浓朴、散湿解暑、治霍乱香港脚。)气虚 表虚者禁之。(俗喜其芳香、旦暮恣食、不知泄真元之气、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此类是 也。)气香者良。宜橘皮。忌鲤鱼。苏子(泻、降气消痰。)开郁降气。(力倍苏叶。)消痰利膈。温中宽肠。润心肺。止喘咳。肠 滑气虚者禁之。炒研。苏梗(宣、顺气。)顺气安胎。功力稍缓、挟虚者宜之。

《得配本草》 :紫苏忌同鲤鱼食。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温中发表,散寒去风,行气和血,止痛安胎。湿热滞而泻痢者,少佐三四分疏解其气,亦颇有效。得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得橘皮、砂仁,行气安胎。得桔梗、枳壳,利膈宽肠。配藿香、乌药,温中除痛。配杏仁、萝卜子,消痰定喘。配木瓜、厚朴,解暑湿脚气。佐川芎、当归,散血,捣罨伤损出血及蛇犬伤。作羹,解鱼蟹毒。痘前干热者暂用。气虚自汗,脾虚滑泄者,禁用。

梗,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去节用。

子,降气定喘,宽肠开郁,利大小便,温中祛寒,消痰止嗽。得川贝,降气止嗽。配萝卜子、桑白皮,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研末,入粳米煮粥,和葱、椒、姜、豉食,治风寒湿痹。炒熟研碎用。治冷气,良姜拌炒用。肠滑气虚,虚气上逆,呕吐频频者,禁用。

《本草求真》:紫苏专入肺,兼入心、脾。背面俱紫,辛温香窜,五月端午采用。凡风寒偶伤,气闭不利,心膨气胀,并暑湿泄泻,热闭血衄、崩淋,喉腥口臭,俱可用此调治。取其辛能入气,紫能入血,香能透外,温可暖中,使其一身舒畅,故命其名曰苏。苏与稣同。同以时珍谓其同橘皮、砂仁,则能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 则能快气止痛;同麻黄、葛根,则能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能和营散血;同木瓜、厚朴,则能散湿解暑 ;同桔梗、枳壳,则能利膈宽中;同杏子、菔子,则能消痰定喘。要皆疏肺利气之品,虽其气味浅薄,难以奏效 , 但久服亦能泄人真气,虚寒泄泻尤忌。即安胎和胃药中,用之不过取其辛香,暂调胃寒气滞之症,岂可概用久用, 以陷虚虚之祸耶。

宗曰:紫苏气味香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 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梗[批]苏梗。下气稍缓。子[批]苏子。降气最速。

《务本新书》云:凡地 畔近道,可种苏以遮六畜,收子取油、燃灯甚明。

弘景曰:苏子下气,与橘红相宜。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 顺气之药,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消痰定喘。表弱气虚者忌用叶。肠滑气虚者忌用子。但性主疏泄,气虚阴虚喘逆者并禁。

《神农本草经读》:紫苏

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
述:紫苏气微温,禀天之春气而入肝。味辛,得地之金味而入肺。主下气者,肺行其治节之令也。杀谷除饮食者,气温达肝,肝疏畅而脾亦健运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者,辛中带香,香为天地之正气,香能胜臭,即能解毒,即能胜邪也。久服则气爽神清,故通神明,轻身耐老。其子下气尤速;其梗下气宽胀,治噎膈,反胃,止心痛;旁小枝通十二经关窍脉络。

《本经疏证》:紫苏茎叶味辛有甘,辛胜甘劣,以二三月种,八九月收成,而采其叶,则于五六月当未吐花 时。夫以大火之令,而采味辛之物,岂不以全火之用金乎?金为火用则气化,以火原出水中,而金固为水母,阳 不得阴不能化也。故其为用之大概,曰下气除寒,中正以其色赤入心,心火固气之灵,味辛入肺,不特取其宣发, 且有藉其宣摄者,其义亦甚精当。盖肺为阳中之少阴,阳不得阴,则气不化,金为火用则气化,气化则极其宣发, 此易知也。惟阴为阳守,阳无阴则火僭而气亦不宣,金为火用,则宣中有摄,究之摄亦所以成其宣耳。是以外而 六淫可藉宣而驱,内而七情亦可藉宣而开,谓之温中达表,讵不然欤。此仲景于厚朴半夏汤用之以治妇人咽中如 有炙脔,确取其能宣气也。

《本草便读》:紫苏叶

内容:紫苏叶辛香快膈。宣脾肺以温中。紫赤和营。行经络而解表。子可消痰定喘。梗能顺气安 胎。(紫苏叶辛温入脾肺。温中快膈。发表散寒。色赤气香。入血分。宣滞气。与陈皮合用 最为相宜。梗则专主顺气。气顺则一身通泰。犹梗之一身皆达也。子则专主润降。故能治嗽 化痰。因风寒在表而咳痰者最宜。)

《本草撮要》:【紫苏】

内容:味辛温。入手太阴经。功专发表散寒。得广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得木瓜、浓朴治寒湿香港脚。得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得香附解肌。得芎 、当归和血散血。得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得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叶得百合。治夜不寐。梗得桔梗。治梅核气。解蟹毒。

《本草害利》:紫苏

〔害〕其味辛温,纯阳之草,凡病气虚表虚者,及由阴虚寒热,火炎头疼,火升作呕,慎勿投之。俗喜其芳香,旦暮资食,不知泄真元之气,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古称芳草致豪贵之疾,此类是也。
〔利〕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温中发表,解散风寒,宽中利气,又解鱼蟹毒,梗能下气安胎,子可消痰定喘。
〔修治〕夏采茎,秋采子,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炒研用,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

《本草分经》:辛温而香。入气分,兼入血分。利肺下气,发表祛风,宽中利肠,散寒和血。

《本草择要纲目》:紫苏

【气味】 辛温无毒。其味辛。则入气分。其色紫。则入血分。

【主治】 下气除寒。其子尤良。解肌发表。定喘安胎。泻肺实。随所引而各治一经之邪。久 服之则泄人真气。脾胃寒弱之人。过服多致滑泻。)

《《玉楸药解》》:紫苏

味辛,微温,入手太阴肺经。温肺降逆,止喘定嗽。

紫苏辛温下气,治咳逆痰喘、呕吐饮食,利膈通肠,破结消癥。兼驱腰膝湿气。解蟹毒。

《饮片新参》:紫苏叶

形色:色青黑。
性味:辛香温。
功能:散风寒发汗,通血痹。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
禁忌:汗多者忌用。

紫苏梗

形色:色白,中有小长式软圈。
性味:香平。
功能:理气开郁,宽中和胃。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
禁忌:气虚者忌用。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叶。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置通风处阴干,然后将叶子采下。
主产于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四川等地。

【炮制】

《中国药典》

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现代药理研究】

1.  紫苏有解热镇痛作用。

2.  紫苏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3. 紫苏有抗凝血和止血双重作用。紫苏水提液可缩短家兔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 紫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不明显。另有试管法实验表明,紫苏还可以延长 SD 品系大鼠和家兔的凝血时间。

4. 紫苏叶挥发油有镇咳作用,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 1/5,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离体气管收缩有一定拮抗作 用。紫苏成分β-丁香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沉香醇有平喘作用。紫苏子对乙酰胆碱所致豚鼠哮喘潜伏 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可增加气管酚红排泌量。

5. 紫苏有抗炎作用,紫苏叶汁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腹腔渗出液中性粒细胞聚积,在注射.6 小时后,其中 性粒细胞占渗出细胞的(89±6)%,并可使血中升高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  50%~75%。

6.  紫苏梗能提高小鼠子宫内膜酶活性,其作用与孕酮相同。

7. 紫苏还有局部抗痒、中度局麻、防腐及驱风作用,以及升高血糖、解鱼蟹毒作用。

(整理编辑/李一时)

(审核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
(0)

相关推荐

  • 中药有三苏,其叶走表

    中药中的三苏, 也是同出一宗, 就是苏子.苏叶.苏梗了. 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个三苏有什么作用. 苏叶发表-- 苏叶发汗散寒, 苏叶:走表,解表宣发,用于肌表失宣为主,无咳嗽(宣发作用最强) 蒲辅周老先生 ...

  •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苏子.黑苏子.野麻子.铁苏子. [来 源] 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 -Mazz.尖紫苏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