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结束后,最应该干点什么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默写的小石潭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抽背的元素周期 
老师们都已记不起教几遍遗传基因 
我也是去配充电器才想起欧姆定律

中高考结束后,最应该干点什么?

大放松?游戏、电影,昏天黑地?满世界旅游去?

还是趁此难得的自己可以掌控的大把大把时间,多读几本书吧。

游戏、电影,适可而止,不能过分。不读书的行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 比别人多坐几次飞机动车,多住几夜宾馆饭店,不见得就比别人多增长多少见识。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竞争,从来都不仅仅在考场之内。

如果你一考完,就再也不想看到书了,你很值得同情,因为你正经受完一场不好的教育,这一场不好的教育把你对书的喜爱都教没了。

你很值得同情,还因为你缺乏跳出“大环境”的能力,你完全被同化的同时,也被异化了。你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并没有培养出对书的喜爱,对求知的兴趣,你的读书完全是为了考试。

如果仅仅为了考试,你的读书,你所受的教育已经失败了一大半,不管你刚刚经历的高考、中考考得有多好,你都应该用自主的阅读,努力去弥补那一半。

我很不喜欢学霸这个词。我们通常把那些考分极高的孩子叫做学霸。我认为学霸首先应该是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考霸,而且仅仅是目前这一种考试制度下的考霸。如果换一种考法,他们也许根本不是什么霸,而只能是垮塌垮塌垮塌。

如果你是中考刚刚结束的孩子,我有一段话想与你分享。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有一篇文章《高中生三年要做18件事》,里面提到:

1.至少读50本好书,这些书要涉猎10个领域以上。在每个领域中,要至少精读一本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其实应当至少读100本以上,也就是平均10天左右读一本书,只不过考虑到现在你们的课业负担,可能难以达到这样高的要求)

4.至少认真完成一项研究,可以是这些领域或方面:科学、技术、历史、社会、艺术、经济、社会调查……

7.至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比较重要的)奖励,如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如941奖、947奖、傅琪佳奖等。

10.培养一种艺术爱好,如果你过去没有的话。要至少建立一个艺术欣赏的领域,如研究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生平,等等。

11.至少开拓一个新的兴趣领域(零起步的领域或爱好)。你可能原有一些兴趣领域或者特长,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在高中三年之中,至少再拓展和开发一个新的兴趣领域,或新开辟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棋牌类、艺术类等。

13.至少做出一项发明的设想或设计,尽管可能不成功,或不能制作出实物产品,但是要有完整的设计思路。

15.选择一个人,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或生平(或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和其他项目结合来做),如可能的话,为他写一篇自传。这个人可以是亲友长辈,也可以是同龄人或有特殊经历的人。这会使你通过研究他的经历来洞察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世界,感悟人生智慧。

18.培养一种手工制作的情趣或爱好,例如木工、陶艺、收藏、雕刻、编制、纸艺、服装设计裁剪等,最好是具有独特性(这也可以与其他项目结合起来做)。它也许会成为你未来家庭(甚至家族)的一种标志或传统。

这是他说的18件事中8件。你仔细看看,完成这里面的每一件你都必须读书,读不少的书。

也许你还看到过这篇文章。

叶舒宪在《牛津乞丐也读书》中说到:

关于英国人的好读,前贤已经有不少记述。我印象中较深的两个是:

从街上走过时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部书。这个景象我还没有见到过,施舍了先令和从中国带来的一枚银戒指,那乞丐点头称谢,我得到他允许照了一张他在阅读的相。再请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 

。。。

一个最喜好阅读的民族,在一个普及程度惊人的大众阅读时代,应该又是怎样一幅景观呢?在我印象里,从举世闻名的大英图书馆每天接待的络绎不绝的读者和参观者,到所有城市的各个社区随处可见的公共图书馆——连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斯特拉福小镇都设有面向公众的图书馆——手捧读物的人成了这个“日不落国”的标志性景观。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催生了从笛福到罗琳,从弥尔顿、狄更斯到奈保尔的文学天才,也催生了像霍加特和特里·伊格尔顿这样在世界上拥有百万读者的平民理论家。

在这里,人们对想象虚构的书本世界的需求已然成为一种精神生态的需求。阅读的需要,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了。

也许我们很不幸,终其一生都只能生活在底层,也许我们一生都庸庸碌碌,也许我们的日子就没有“远方”;但我们捧起一本书,就有了“诗”,有了“想象”,有了比远方更远的远方。

有了对庸常的认可和超越,就可以在喧嚣冗杂之外,拥有一个宁静优雅的精神世界。

而人其实都是活在精神里,死在物质中的。

不管你是即将跨入高中,还是大学,看过以下这篇短文,你一定都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美国人打败德国,靠的不只是枪,还有书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张美女的照片,全裸躺在沙滩上,手里拿着一本书。经朋友鉴定,这本德语版的书,就是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今天的人们能够读到它,要感谢二战时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军,正是他们打败了希特勒。要知道,1933年5月开始的纳粹焚书运动,茨威格的书是第一批被烧掉的。

当时,他写信给罗曼·罗兰:“亲爱的朋友,我要告诉你,5月10日是一个光荣的日子,我的书在柏林被当柴烧了,就在我曾经当着千人的面做过报告的那个大学面前。”

纳粹不但要清除犹太人,也要清除犹太人的思想。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他们都没有放过。德国的大学生们像疯了一样冲向图书馆,他们不是为了读书,而是去找那些不符合纳粹规定的著作,并把它们付之一炬。

德军每占领一个国家,就会在该地区推广这种焚书活动,这对整个欧洲来说是巨大的灾难。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被德军毁掉的书超过1亿册。

《当图书进入战争》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美军与德军之间的“图书战争”。在德国人开始焚书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先是发起全国范围的“胜利图书运动”,募捐到1600万册,当这些书还不能满足美军的需求时,美国人开始印刷“军供版图书”。

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的军供版图书,总共达到1.2亿册,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过了德国焚毁的图书。如果把二战看作是“图书的战争”,美国也是取得了胜利。

美国搞战时图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士兵提供娱乐,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鼓励他们为人类自由而战斗。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回顾了美国人对印刷品的痴迷,到19世纪,美国就进入了普遍文明社会,大多数人都能读书。

托克维尔去美国旅行时就注意到这一点,他发现美国人聊天都像在演讲,书面语使用很多。到二战时,几乎每个士兵都能阅读。深度阅读一本书,所带来的慰藉与听广播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领导人努力让士兵相信,他们与德军和日本作战,并不是受到攻击后的报复,而是为了捍卫人类自由。出版自由是人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焚书,与迫害犹太人一样,都是反人类的。

这种观念,赋予了美国士兵作战的合法性,让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杀人事业,确实是正义的。这很重要,有利于士兵克服内心危机,内心不会被仇恨注满。

因此,把图书作为武器,就赋予了战争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之中。德军和日军用娇滴滴的女生播音来撩拨美军,这种意识形态进攻,在热爱读书的美军那里,几乎起不到什么效果。

美国领导人也没想到的是,图书作为武器,其效果还能延续到战后。二战结束,大批美国士兵回国,这些整天生活在枪林弹雨中的人,却面临着如何融入正常社会的难题。

罗斯福早就预见到这个问题,在世的时候就推动了《退伍军人权利促进法》,他的想法是,让这些军人分批到大学读书。有相当多的士兵从这部法案收益,陆续到大学就读。

他们的表现让人吃惊,人们本来以为他们是受照顾的一群,结果却发现,他们的在学校的表现非常好,在整体上甚至超过了那些高中毕业直接上大学的。

原因何在?除了他们更珍惜学习机会外,他们在战争时的阅读帮助了他们。他们养成了深度阅读的习惯,并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他们不但能武,也能文,在各个专业都表现优秀。

这是美国战后繁荣的原因之一。二战后美国高校的扩张,以及大量士兵到大学就读,造就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成为“文化中产阶级”。

学术界的主流认知是,判断中产阶级是否存在,除了看收入水平外,也应该看“文化水平”。退伍军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文明的绅士,对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福音。

另外一个惊喜是,军供版图书计划,也引发了一场出版界革命。二战前,美国的图书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精装书,这些书厚重、精美,而且价格不菲,某种程度读精装书也是精英的特权,底层是不愿意花那么多钱买书的。

但是,精装书的笨重,不适合士兵随身携带,为了推动军供图书计划,出版界设计出来平装书,携带方便,关键是还非常便宜。

这后一个优势,让平装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军供版图书让美国在二战时从一个“文化大国”变成了“文化强国”。

和美军携手作战的英国士兵,非常羡慕美国人的福利,他们眼巴巴地望着,这时意味深长的一幕就出现了:一位美国士兵把书借给了英国人,塞进他的口袋,并且鼓励他要好好读书——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美国在文化上也超过了英国。

二战后,很多法国知识分子不喜欢美国,美国人帮助他们赶走纳粹,帮助他们复国,却反而让他们反感。当时法国知识分子反美的一个流行论调是,美国是暴发户,没什么文化。

他们不知道,美国人印了1.2亿册图书,在战争的末期,美国人甚至还印了一些法语版、德语版图书,让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有书可看。一个善待书的民族,没有理由不强大。

每一个国家的强大都是有原因的,每一个孩子的优秀也一样。

考场上的胜败都是一时的,一个不真正热爱读书的考霸,不过是一台答题机器。人家要超过你其实很容易。

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说话做事会有底气,为人处世会很和气,与自己相处会有静气,行走天下充满浩气。

孩子,读书吧,利用好中考后高考后难得的闲暇时光,好好多读几本好书吧。

读书是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一本书,是一扇门;一本书,是一条路,也许你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就从今年夏天你读的书开始。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据说这是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自题书房的对联。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终其一生,只在自己的家乡,一座德国小城著书立说,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他对世界的广阔认识,正是从书本中来。

有人问拉美文豪博尔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博尔赫斯说,就是图书馆的样子。201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获奖作品,是一部叫《神奇飞书》的小动画电影。电影的主人公用尽一生阅读,最后在书籍的簇拥下返老还童,飞向了天堂。对热爱书籍、热爱阅读之人,想必这就是最好的归宿了。

诗人布罗茨基在一次演讲后,主持人对他渊博的知识一再表示感谢。布罗茨基却说:“一点也不用感谢我。我坐在这里,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和记得的东西的总和。一旦我不记得那些东西了,一旦我成了街上的普通人,任何人都可以捅死我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但是只要我记得,我就是件珍品。”

这是一种骄傲,这种骄傲显示出了他的个人尊严。而这种尊严,就来源于阅读。

因为学习,所以快乐,所以强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