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为啥总是针对花姑娘?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
题:晴雯为啥总是针对花姑娘?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怡红院的坠儿手脚不干净,晴雯知道了,命人叫宋嬷嬷进来,要即刻打发她出去。宋嬷嬷听了,心下便知镯子事发,却不敢听从,说是要等袭人回来处置此事,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宋嬷嬷因笑道:“虽如此说,也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再打发他。”晴雯道:“宝二爷今儿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话,快叫他家的人来领他出去。”
看官听说,怡红院的主子是谁?这些丫环到底归谁管?打发丫环这样的事情,到底谁说了算?
看似大丫环有权处置小丫环,似乎并无不妥,然而事实上,要撵坠儿,需得贾宝玉亲自回禀王夫人,由荣国府的女当家人王夫人说了算,所以,晴雯才会有“明儿宝二爷亲自回太太就是了”的话语。
《红楼梦》故事里,平儿行权,是替王熙凤行权,而王熙凤是替王夫人在行权,真正有权利做主的人是王夫人,即便是王夫人撵走晴雯,按规矩也需要提前请示贾母,王夫人后来先斩后奏的做饭,已经是不妥。
若是身份高一点的丫环,都有如此大权,岂不是乱了套?袭人、晴雯、麝月,随便一个大丫环都能做主撵走坠儿这种小丫环,那么,如果她们的意见不一致呢?又当如何处理?如果这些大丫环的主意和主子不一致呢?又当如何处理?
所以,怡红院的事情,本来应当是贾宝玉说了算,要开除谁,留用谁,应该由贾宝玉这个主人做主,然而事实上,怡红院日常做主的人却是袭人。
李嬷嬷听了这话,益发气起来了,说道:“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叫我问谁去?谁不帮着你呢,谁不是袭人拿下马来的!我都知道那些事。”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的奶母李嬷嬷三番五次排场袭人,说她哄宝玉、在怡红院里作耗,晴雯三番五次对袭人,说她背地里偷偷摸摸,不把“花姑娘”、“草姑娘”放在眼里,很多人都觉得是冤枉了袭人,然而,袭人是真的不冤枉。
《红楼梦》故事里,花袭人仗着自己和宝玉私下里的关系,狐假虎威,培植自己的势力,把其他丫环都拿下马来,又天天借宝玉之口传达命令,而怡红院的丫环、婆子,竟然都默认了这个状态,可知袭人霸占怡红院话语权已经很久了。
换句话说,蘅芜苑的主人是薛宝钗,潇湘馆的主人是林黛玉,而怡红院的事情却是袭人说了算,宝玉做不了主。
《红楼梦》故事里,袭人看似忠诚又能干,但是,她居然连贾宝玉的针线活都摆弄不开,很多事非但不会仔细报告给贾宝玉,反而是自己直接做决定,先斩后奏。
而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呢?在袭人的架空之下,除了眼前端茶送水的几个丫环,其他丫环基本上都不认识,比如小红、四儿等人,他都不认识。
宝玉看了,便笑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那丫头道:“是的。”宝玉道:“既是这屋里的,我怎么不认得?”那丫头听说,便冷笑了一声道:“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递水,拿东拿西,眼见的事一点儿不作,那里认得呢。”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桥段,唤作“贤袭人娇嗔箴宝玉”,是说贾宝玉因为史湘云住在潇湘馆,便大清早跑了去,还在潇湘馆洗漱,花袭人知道了,非常生气,又是跟薛宝钗这个外人抱怨,又是辖制起贾宝玉来。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
看官听说,袭人不过是个丫环,这一段酸溜溜的进谏又是为何?贾宝玉反倒赶来劝慰,那袭人只管合了眼不理,问麝月,麝月亦是和袭人一个反应,怼了宝玉一句。后来,还是贾宝玉赌咒发誓,这事情才算了。
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袭人进谏,是贤良行为,然而,贾宝玉怒骂文臣武将那一段,正是针对袭人的死谏。
宝玉道:“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看官听说,贾宝玉为啥突然谈论起文臣武将呢?林四娘一篇故事,写女儿忠义也就罢了,作者为啥偏要拿文臣武将开涮呢?因为,大观园便是天下,贾宝玉就是传国玉玺,花袭人就是东林党和清流,李嬷嬷就是魏忠贤和客氏。
明亡清兴,李自成进京,皇城中人去楼空,崇祯帝亲自敲钟,无一人上朝,只得上吊自杀,不亦悲乎?明朝灭亡,内忧外患,原因众多,党争之祸,同样惨烈。
魏忠贤下台之后,东林党一家独大,犹如袭人控制了怡红院。明朝中后期皇权被架空的景象,被作者原样还原,用心良苦,世人却不知,文官集团只顾他邀忠烈之名,却是一群临阵脱逃之徒,怎不叫人感慨?贾府没落,贤袭人罪过不小!明朝灭亡,文官集团的罪责不可推卸。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理解作者写《姽婳词》的心境。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