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濯街|正月十五闹元宵
周濯街|正月十五闹元宵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黄梅人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故事。这里的点睛之笔,全在这个“闹”字上,一个“闹”字就把整个元宵节的气氛,一下子就“烘”托出来了。
“宵”的本意为夜,“元宵”的本意是新年开始后的第一个夜晚。也就是继“年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后的“夜之元”,若是对“元宵”一词,作望文生义的狭义理解,便应该是指正月初一之夜。由于我们的老祖宗们认为月圆之时是最吉利的日子,因此便把元宵节定在正月十五——由“夜晚之元”转换为“月亮之元”了。因为,这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以月亮的运行规律为计时依据的古人,又将这一天称之为“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史,最少有四种同的版本,一说是为了纪念上元天官的诞辰。二说是汉文帝时为了纪念“平吕”而设。三说是为了纪念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而设。不过,据《七修类稿》记载:“元宵节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过年时宣布正月十五至十七取消宵禁,皇帝亲自出宫观灯。于是,从盛唐之后各朝各代都保留了元宵夜观灯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元宵节也可以说是中国情人节之一。在古代民俗中,元宵之夜男女相聚无人干涉,这就成了年青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生查子》词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好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何等浪漫?
元宵节对于那些藏在深闺人不识,金枝玉叶的千金小姐,和“看天便是傲慢,说笑便是放势”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一个取消“宵禁”,可以自由活动的日子。月光下,灯影里,盛装男女乐而忘返,尤其是女性,平日里养在深闺,不准随便出门,唯元宵之夜,可以随意走动,嬉笑不禁。
难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元宵)”之类的美好回忆。还有七仙女的两个姐姐:张三姐、张四姐,就因为元宵之夜下凡观灯,并与凡两位秀才私定终身,这才演义出《宝莲灯》和《张四姐大闹东京》两出大戏来。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黄梅县的元宵之夜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旧时每家每户至少要挂一个灯笼在门外,商店、富户门前还要张灯结彩,除张灯、看灯、赏灯之外还有看灯市、游灯街、猜灯谜、办灯宴等多种以灯为主体的“闹元宵”形式。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玩龙灯。
“龙灯”是玩龙与玩灯习俗的巧妙结合,也是“楚尾年俗”的最后一个高潮。玩龙灯的队伍,一般由龙灯队、高跷队、平台队、舞狮队等四大部分组成。行进时前面有一个火莲开路,火莲之后是一对写有对联的排灯。“排灯”长约三尺,宽约一尺,以竹片与白纸糊成,其对联的内容有:“九江八河主,五湖四海神”和“万城风云从此起,九天雷雨及时来”等等。
排灯之后是龙,龙后面是化装成各种故事人物的,七至十人一组的高跷队,他们身着古装,手持所扮历史人物的道具。扮的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薛刚反唐》《陈桥兵变》《白蛇传》《天仙配》等。夜间出动时,每个踩高跷者的手里都提着灯笼。紧随其后的是以历史典故为内容的“平台”、“竖条”队。
龙灯的具体玩法分白天、夜晚两个时间段,以夜间为主。夜间玩龙时除了边走边表演名为“游龙戏珠”、“神龙吐火”,“蛟龙出水”等各种花样之外,旧时每到富商门前,后来每到单位门前,或专门放炮迎接者的门前,十字街头等地方都要停下来表演一番。、
号称“文不借笔,武不借兵”的黄梅人在表演时从不“干演”,而是一边表演一边唱彩词。其中“玩龙彩词”。
锣鼓鞭炮响连声,元宵佳节闹欢腾。
男女老幼把灯看,彩词献给看灯人。
老者看了我的灯,头发白了又转青,
能挑千斤走万里,牙齿掉了又重生。
青年看了我的灯,百样精通百样能,
少者看了我的灯,英雄少年赛世人,
有志不在年岁高,功夫到家自然成。
嫂子看了我的灯,孝敬公婆好名声,
接人待物礼为重,是个温和贤德人。
小伢看了我的灯,百病不沾好精神,
从小立下英雄志,千锤百炼长成人。
他们就这样见一个唱一个,唱得人人眉开眼笑,心花怒放。
不过“玩狮彩词”中的《贺门神》则别有一番风味:
金狮玩得烈又烈,门神对子两边贴。
左边贴的秦叔宝,右边贴的胡敬德。
胡敬德来胡敬德,手拿铜鞭十八节。
仅仅六句彩词,就把门神的位置、姓名、形象交待得一清二楚。
为了避免有人说我只爱说神话,最后再举一个再来一段“狮灯彩词”中《贺理发师》:
一见剃头就站起,螺历老祖传手艺。
螺历老祖手艺高,剃头只需36刀。
前六刀来后六刀,右六刀来左六刀。
眉毛弯弯八字刀,耳朵旁边顺风刀。
上剃三十六刀半,眼前提刀不上算。
何人赐你剃头刀,何人捡石洛阳桥。
何人赐你花围布,何人赐你洗脸盆。
何人赐你一盆水,何人赐你挖耳勺。
自己出题自己解,自己包袱自己甩。
老君赐我剃头刀,螺历捡石洛阳桥。
龙王赐我水一盆,果老赐你挖耳勺。
艺高胆大理青云,师傅手下出美容。
作者:周濯街,人称“神话周”,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湖北省黄梅县人,1986年至2015先后在北京、长沙、台湾等地出版长篇神话小说99部其中台湾出版《人间鬼王》、《吕洞宾》、《关圣帝君》、《文财神》等32部,中短篇800余篇,计3700万字。
《人民日报》先后9次发表过关于他的人物通讯;央视先后13次采访过他,播放过6个关于他的专题片;美国《东方》杂志也以《周濯街与中国神话》为题向美国读者介绍其人其作。并有神话小说大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缝合大师、神话周、中国神话小说第一人等美誉。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