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存在的窑口之哥窑

哥窑是个神奇的窑口。两宋期间的文献没有关于哥窑的任何记载。明清两代,相关哥窑的记载较多,几乎所有的记载都将哥窑窑址指向了龙泉,以致人们深信不疑。可是龙泉窑考古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除了似哥非哥、似官非官东西在很多的窑址多有发现外,能够与哥窑典型器吻合的窑址几乎没有。这不禁让人感叹,哥窑哪里去了?

台北故宫藏官窑琮式瓶,月白釉,大开片纹不明显。

北宋政和时期的官窑琮式瓶(私藏),典型官窑制式,已出现哥窑式开片。

有一篇元人的《静斋至正直记》颇有意思:“乙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炉,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显然,这是一篇当时古玩辨物解惑的杂记文献。从文中的“如旧造”和“绝类古官窑”之语可知,文中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都不是指哥窑,而应是元代的仿烧官窑之窑。而“旧造”和“旧窑”在同一语境下,应也都是指古官窑。故该文献讲述的三件事是同一个主题——他们鉴赏的都是元代仿官器。记得当年故宫哥窑展也曾有两组考古出土的元代仿官器,其特征也是似官非官,似哥非哥,官哥不分。

南宋晚期仿官玄纹三足炉(私藏),官哥不分。

元代晚期仿官窑出香(私藏),官哥不分,碎裂开片类哥。

元代仿官釉桃型洗(私藏),黄釉,类哥开片,黑胎。

元代五方杯(私藏),仿官釉。

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收录了已经失传的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是最早涉及官窑的文献,即:“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曰官窑”。政和间开始有官窑,这是学术界的共识。那么政和之前的大观,就应是“质颇粗厚”的特征了。清代《景德镇陶录》也有多段相关记载:“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另载:“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宋本称官字,唐隽公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很清晰的是,政和以后,不仅是因为大观釉“质颇粗厚”,也是因官窑风格定型了才另置窑烧造。唐英则认为大观釉虽也是官窑体制烧制,但不能称官窑,只能称大观釉。但问题是设立官窑后,质颇粗厚的龙泉县窑的大观釉哪去了?令人遐想!笔者推测,政和后,可能也是因哥窑风格也已够成熟,龙泉县窑由大观釉转型为哥窑。具体的理由是:哥窑与大观釉的烧成条件十分接近。大观釉的月白是大开片,其烧成温度相对最低的,造成釉面缺乏润泽,这是质颇粗厚的主要原因。而哥窑可能先是偶然所得,是窑内放置位置和还原氛围差异造成的,其釉色白中带黄,牙黄或米黄,说明烧成温度要略高,有玉质感,大开片框内套小开片,俗称金丝铁线。可能是这种韵味和美感使徽宗放弃了大观釉而选择了哥窑。总体而论,官窑青分浓淡温度相对最高,品质最优良,并一脉相承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次是哥窑,品质也次于官窑。温度相对最低的是大观月白釉,品质也最低下。

北宋宣和时期哥窑贯耳瓶(私藏),金丝铁线(大开片框内小开片),哥窑制式已经成熟。

北宋宣和时期哥窑六出盘(私藏),釉粉红色,疙瘩釉,是相对温度最低的熔融初期状态。

北宋宣和时期哥窑六出盘(私藏),温度相对略高,有玉质感,最早的官哥不分。

底部颇为精致,波浪或疙瘩釉隐见。

北宋晚期大观釉、哥窑和官窑、修内司官窑两条烧制的技术线路均与龙泉黑胎有关。龙泉黑胎是在龙泉的瓷土中掺和了部分高铁粘土配制而成,配比是变化的,看似随心所欲,却造就了胎骨的深浅变换和釉色的千变万化。其特征是白糯胎,掺入的铁质交互呈团、条粒状,有局部侵染,表相是露胎呈或深或浅的铁色。该特征是独一无二的,犹如身份密码,为龙泉窑所独有。在两宋的幅员范围,唯一能与龙泉瓷土相近的就是景德镇瓷土,二者成份接近,其瓷胎也是呈白糯状。明代永宣时期的景德镇曾仿官制作,也具有铁足特征,只是铁多有侵染出现,这是其与龙泉瓷土的主要区别,而其它北方瓷土是没有此类黑胎的。哥窑从何时开始有此称谓?很难确定。为何称之哥窑?或许就是先者是大观吧。哥窑的巅峰时期约是在南宋早、中期。哥窑的没落可能是在南宋晚期,仿官和仿哥也应兴起于这个时期,龙泉很多窑址出现的类官似哥器也说明仿官仿哥在南宋晚期已成规模,并延续到元代末甚至到明早期。

北宋政和期间哥窑八棱瓶(私藏),官窑制式,哥窑定型期产品。

官/哥窑还有两大悬案:其一是“汴京官窑”。其实从存世的官窑的胎、釉识别之就能排除官窑出自河南。其二是“杭州修内司内窑”。如果北宋官窑和哥窑出自龙泉县窑能被肯定,那么修内司官窑也在龙泉则是顺理成章的。“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之语说明,南渡时就已确定了临安建都事宜了,建都的建设周期不会少于8-10年,这期间赵构和他的官员们并不在临安,故临安建立官窑不合逻辑,更何况赵构真没有乃父的品位。而“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南村辍耕录》)”则说的只是官窑遗制承接问题,置窑是旨意将窑务划归于修内司管理之意。因此,认为修内司官窑在杭州真的是多想了!明清的诸多文献的误导也是明眼可见。

北宋溪口型黑官窑斗笠盏(私藏),其白络线被专家解释为“浅白断纹”而被命名为“龙泉哥窑”,按此命名,”溪口官窑”将无出头之日。

白络线开片,紫口。

还有个“龙泉哥窑”和“龙泉官窑”的问题。这都是当代命名。哥窑和官窑本是历史存在,再将其地名化,这是不顾历史沿革、不顾逻辑、也不顾修辞的矮化,也扭曲和混淆了哥窑和官窑本身,想说明什么呢?让人想起了“汴京官窑”。具体看“龙泉哥窑”所指向的是有白络线的“黑官窑”,即民间称谓的“溪口官窑”。按理说窑址考古的现场工作早已结束,但还没有考古结论,估计在“龙泉哥窑”的涵盖下,可能也不会再有新结论了。也不会有什么溪口官窑了。那么“龙泉官窑”是怎样指向的呢?是指向了深色官窑,或部分则指向到了南宋晚期的仿官。这是典型用文博的脑袋指导考古!

北宋官窑碗底部(私藏)

北宋官窑碗(私藏),该类型已被文博专家命名为“龙泉官窑”,让人无语。

(0)

相关推荐

  • 龙泉溪口窑

    溪口村坐落在瓯江上游的龙泉溪南岸,前傍水后靠山,整个村庄呈鲤鱼状.因龙泉溪(村人也叫大溪),有一条从八都镇南窖村直通而来的支流,在这里直入大溪,因而得名叫溪口. 在溪口村,因在靠近墩头与泉坑村的荒郊野 ...

  • 中国陶瓷史的“疑案”一传世哥窑

    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念而未解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由于哥窑在宋代文献中找不到任何有关它的记载,元.明两代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不尽可信,加上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烧 ...

  • 神存在的窑口之钧窑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钧台而得名,禹州在唐代古称均州,故均讹为钧,或演化为钧.宋代没有关于钧窑的记载,是后世命名.据<清秘藏>:"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q ...

  • 带你厘清哥窑是什么?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又为何物?

    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由于「哥窑」在宋代文献中找不到任何有关它的记载,元.明两代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不尽可信,加之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烧 ...

  • 陆明华 《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陆明华 上海博物馆陶瓷硏究部主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硏究会副理事长,著有<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清代瓷器赏鉴>等.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哥窑 ...

  • 哥哥窑、哥哥洞窑、传世哥窑…云里雾绕?快速厘清「哥窑」概念

    哥窑与汝.官.定.钧齐名,是为宫廷御用烧造的官窑,历来珍贵.多为宫廷旧藏,全世界有300件左右. 但历史上,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都不太清楚.尤其不见宋人记载,也未在宋皇室陵寝的随葬中发现,至今窑址不明. ...

  • “龙泉哥窑”与“传世哥窑”特征描述

    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 ...

  •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四个步骤带你揭开哥窑的神秘面纱!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 ...

  • 北宋哥窑六方杯一对、到代真品鉴赏!紫口铁...

    北宋哥窑六方杯一对.到代真品鉴赏!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宝物只有真正的懂得人才能欣赏得了! #瓷器# #收藏# #我要上头条#

  • 全国窑口大全之——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其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 ...

  • 神存在的窑口之定窑

    <格古要论>评价定窑:"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 <坦斋笔衡>:"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有芒之说颇有争议,碗类之芒口之说虽成立,但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