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真功夫

教师需要真功夫

作者:李广生

在今天的工作部署会上,关于阅读,工作计划强调了“三不”,一是不指定阅读书目,二是不规定读书笔记,三是不限定交流方式。一位朋友和我交流,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学生能读吗,工作怎么落实?我笑了,对他说,这才要老师的真功夫。

什么是教师的真功夫?在我看来可以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概括,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可以用苏轼的一句词形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事实上我是想说明,教师的真功夫是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大张旗鼓的、轰轰烈烈的,要么是强制,要么是变相强制,要么是诱惑——威逼和利诱都不是教育。

试想一下,上述“三不”如果换成“三定”,经过如此一番“洗礼”,孩子是会爱上阅读还是会厌恶阅读?一想到必须要读哪本书、读完之后必须写读书笔记、必须绘制思维导图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还有多少孩子愿意读?当年我带班的时候,曾经成功的打消了不少学生春游的念头,办法就是,谁去春游,必须完成一篇大作文,并在班上朗读。那些吵吵着想去春游的学生,立即耷拉了脑袋,表示更喜欢在教室里安心学习。

好心办了坏事的现象在教育中经常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真功夫的修炼。说实话,指定了阅读书目,规定了读书笔记,限定了交流方式,教师要做的工作就非常简单了,充其量就是督促和检查。读了没有、写了没有、说了没有,这些工作虽然工作量很大,也很繁琐,但技术含量较低,类似于体力活。很多教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打个勾,写个“阅”,只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双减时代”的到来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校外培训要减、作业负担要减,教学质量不能减,怎么办?唯一的出路便是修炼内功,提高真本事。时间加汗水的老办法管不管用?管用。好不好使?好使。但是,不让用了。为啥不让用了?很简单,那是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表现。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必须要减!写一遍记不住写十遍,校内学不会校外补,这曾被认为天经地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学校没点真本事,教师没点真功夫,恐怕就难以适应教育的新形势了。

到底什么是真功夫?我最怕有人这样问我。因为一旦我含糊其辞,他们就说我没有真才实学;可一旦我提出一个具体的办法,自己又过意不去,因为那可能不是真功夫。在教育这件事上,所有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方法都不是真功夫,雕虫小技而已。就拿阅读来说吧,推广阅读的真功夫是什么?不是怎么让学生读,而是自己读。如果你自身是个优秀的读者,很有可能不用采取什么特别方法就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昨天提到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做一个经典的实验:先让儿童做一种滚球游戏而获得了一些现金兑奖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着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实验结果清楚的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而对他的外部行为则毫无影响,如果面前有个慷慨的榜样,儿童们的捐献行为就会大大增加。在决定外部行为方面,实际行动比说教更有力量。

读书也是如此,让学生读不如带着学生读,带着学生读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身教重于言传,说到底,教师的真功夫是教育自己的功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