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治疗
前几天有位听友咨询我高血压的问题,之前的节目里有零星提到过,但是都没有系统性的讲解,所以今天这一期节目,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
首先来说,中医上没有高血压症这个名词,中医在没有学习生理学之前,血压到底是什么概念,也并不清楚,所以就不可能从本质上认识高血压症。
但是高血压症不是现在才有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对高血压症的接触也是自古有之,中医在长期治疗类似现在的高血压症过程中,形成了经验认识。
但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认识还比较抽象,于是就用许多病名来代表高血压症在临床上的病理现象。
下面列举的就是类似高血压症的病症。
(1)肝气逆:肝气逆,肝气激暴而上逆也,其证狂怒,头痛耳聋,颊瞳目瞑,两肋下痛引小腹,胸膈满闷。
(2)肝病:《内经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肋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3)肝逆头痛:此证因怒气伤肝,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
(4)肝风:肝邪上升也,其证头部昏眩或痛,耳目不清,甚则心烦作呕,心跳心荡,阴虚妇女及劳心过度者多患之。
(5)肝阳:肝风之轻者也,郁而不舒为肝气,升于头目为肝阳。
(6)肝火:火之属于肝者,多见郁闷烦躁,又见肝火耳聋,脉弦急而数。
(7)肝厥:肝邪张炽而厥也,此证多因平素阴虚肝旺,易于恼怒,偶有怫意事激刺,辄致手足厥冷,呕吐,昏晕,状如癫痫,不省人事。
(8)肝邪眩晕:凡肝风肝阳,肝气,肝厥等证,其病根皆在于脑,无有不兼眩晕者。
(9)厥巅疾:凡人怒甚则血毙于上而气不返于下,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眩晕也。
综合来看上述各种症状的文献记载,主要分为四类:
(1)神经系统的症状:主要为眩晕、眼花、耳鸣、耳聋、头痛、失眠等。
(2)循环系统的症状:主要为心悸亢进、胸闷。
(3)肾病的症状:主要为小便频数或不利。
(4)脑溢血和脑梗塞的症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遗尿、神志不清、昏迷晕厥等。
中医把上述症状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脏或者是肝经的病变,中医上肝的实质问题,前几天节目里有探讨过,其实中医所指的肝,主要指的是神经系统,所以肝气,肝火,肝风,肝逆等病名-也都是神经系统的症状。
传统中医对血压异常升高的本质,除对脉象的变化有认识外,其他的了解并不多,中医把高血压症硬而有力的脉搏,叫弦脉,意思是像弓弦一样的脉搏,这是中医对高血压症客观病征上的唯一认识。
从主观症状和脉搏等病理现象来看,中医所说的肝气、肝风一类的病症与高血压症极其类似,因此大致可以肯定中医对高血压症的本质虽然不明确,而对高血压症的各种临床病理现象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且认为这种症候是由劳心过度和情绪激动所造成的。
既然中医上认为高血压的病因是由于劳心过度或情绪过分激动导致的,那么治疗此病时,首先应该从精神上解除病人的苦恼和焦虑因素,除此以外再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中医治病是这样的,对每一个疾病一般不采用固定的药物和方剂来治疗,都按照症候类型不同而变化,对高血压症的治疗也是这样,处方选用也随症候变化而变化。
那么接下来谈的就是常规的高血压症候和处方。
(1) 如果症状以头痛眩晕,眼花,耳鸣,口苦,手发冷,脸发热,脉弦大而虚,中医上归为肝气郁结,血虚火旺,类似高血压初期症状,以逍遥散为主方。
(2) 如果是头痛头昏眩晕,耳目不清,甚至心烦呕吐,心悸心慌,中医叫做肝厥或肝阳上亢,类似高血压症进一步的发展,处方以钩藤散为主,前几天那位听友我开的就是这个方剂。
(3) 如果是以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阴部潮湿多汗,而且小便有蛋白尿和尿血,中医归为肝经湿热,类似高血压症合并早期肾炎,处方以龙胆泻肝汤为主。
(4)如果是眼睛红肿干涩,视力差,迎风流泪,怕光耳聋,头目眩晕,盗汗潮热,咽喉干燥肿痛,中医归为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类似后期高血压,以杞菊地黄丸为主。
(5)如果是突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医叫做中风,类似高血压合并脑溢血,若是神志清醒但舌强不语,可以考虑补阳还五汤。
(6)三黄泄心汤也有降血压的功效,这个方剂之前专门讲过一期,所以这里不多讲。
除了刚才讲的复方之外,一部分中药也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再一起看一下。
当归对大脑有镇静和麻醉作用,能使血压及体温下降。
钩藤含有钩藤硷,能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
天麻为眩晕及头痛的特效药,同时还能治因中风引起的肢体知觉麻木和语言障碍。
川芎能使大脑皮质活动抑制、大剂量用能麻痹中枢神经使血压下降。
黄苓在临床上能消除高血压症的主观症状并有降低血压的疗效,但是仅限于对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血压升高,对于继发性的高血压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