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or消费者

今天到某超市买些日用品,结帐后看到有自助结帐的机器,就上前试试。之前在其它大卖场已经试过类似的机器,也比较好用,万一出现问题,旁边的工作人员也会及时帮助解决,总体来说体验还是不错。

不曾想这家大卖场的机器虽然光鲜亮丽却一点也不实用,每一件物品在扫码后都要放在称重的位置进行校对,来核验你所放置的物品是不是扫码的物品。而如果出现误差的话,就需要工作人员来授权。结果,我开始拿的4件物品,没意见重量都有一定的误差,这就等于需要工作人员一直在旁边帮我授权,于是我果断放弃了这个麻烦而体验很差的机器,还是老老实实排队来得快一些。

本来科技是给人带来便利的,可是这家大卖场却用科技吸引了足够的眼球,结果到头来既增加了成本,客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又下降了,得不偿失。敢说,在引进这套系统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重量作为识别产品的标准,实在比较荒唐。另外,超市自身可能也没有进行足够时间的试运行,结果导致了这个情况。客户没有体验到便利性,反而对此大卖场诸多不满。

其实,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在看到其它大卖场纷纷引入了自助结账系统后,如果自己的大卖场没有,未免让人觉得落于人后,失了脸面。于是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便匆匆上线,结果得不偿失,要改造的成本又很高。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跟风或者在商业上叫模仿,尖酸一点也可以称为山寨。是尽可能为了减少差异化,但是急功近利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之前各国都在研发新能源汽车,像特斯拉一直走在世界前沿,诸多厂商也争相效仿。有的豪车品牌,为了不被他人拉开差距,也尽力研发自己的新能源车,结果是没有尽善尽美的技术,也没有进行客群的调研,结果销量惨淡,更为令人唏嘘的是,在卖出的车里,大部分都有质量问题,给本就不景气的销量雪上加霜。

工业上,产品更多还是需要让客户感受到便利性,服务广大消费者。而如果这个产品生产出来,只会让用户的生活增添麻烦,那这种产品就不该被生产出来。现在很多生产语音助手的,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都只能被看作是一个玩具而已,并没有实际的商业用途,只能作为一个技术的标榜。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很多企业和机构搞错了竞争对手,“知彼”中的“彼”不是其它竞争对手,而是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消费者认可了你的产品,那么其它竞争者的产品是否被认可又有什么影响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