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59
NO.59
公元424年八月,在徐羡之等人的拥戴下,18岁的刘义隆在建康正式登上了帝位,改元元嘉,是为宋文帝。
继位之初,羽翼未丰的刘义隆对徐羡之等五位政变领导人大加笼络——徐羡之擢升司徒,王弘晋级司空,傅亮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为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同时又正式批准了谢晦出任荆州刺史的任命。
坐在开往荆州的船上,谢晦如鸟儿出樊笼一般轻松:总算离开了建康这个是非之地,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他留在京城的两个盟友徐羡之和傅亮却越来越感觉不安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发现,他们虽然位极人臣,头衔多得连一张名片都印不下(徐羡之身兼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傅亮则集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左光禄大夫等要职于一身),但实际上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还是他从荆州带过来的几个亲信部下!
刘义隆登基后不久,就提拔了一大批自己的嫡系:
原荆州司马王华出任侍中、骁骑将军,原荆州长史王昙首为侍中、右卫将军,原荆州参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原南蛮校尉到彦之则被任命为中领军,统领禁军……
而刘义隆对二者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他对徐、傅两人总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是那种拒人千里的客气,对王华等亲信却总是大大咧咧,说说笑笑——是那种不分彼此的说笑;
他对徐、傅两人总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对王华等亲信却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对徐、傅两人的意见总是我考虑考虑就没了下文,对王华等亲信的意见却总是当场表态就这么定了爱咋咋地!
……
这让徐羡之、傅亮逐步意识到了危险,但此时他们当然不可能再像废掉刘义符那样废掉刘义隆了——刘义隆虽然年轻,但少年老成,城府很深,而且有自己的一帮班底,绝非刘义符那样的小屁孩可比!
经过再三考虑,两人决定以退让换取安全。
公元425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两位在朝的顾命大臣联名上表,请求归政。
刘义隆在装模作样地辞让一番后答应了,从此正式亲政。
但徐羡之还觉得不安全,又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家养老。
但回到家后,在侄子徐佩之等人的劝说下,他又反悔了。
正好皇帝下诏挽留,他于是又吃了回头草,再次上岗了。
接下来,徐羡之、傅亮在惴惴不安中又渡过了将近一年,见悬在头上的剑一直没落下来,两人逐渐放心了。
然而他们错了。
刘义隆虽然外表颇为文静,但内心却不乏狠劲——他从来没忘记徐、傅等人的杀兄之仇!
而对于他的亲信侍中王华等人来说,要想在官场上能更进一步,就必须搬掉这两个身居高位的绊脚石,因此也在刘义隆面前不断地以“鸡蛋里挑骨头”、“太监身上找蛋蛋”的精神拼命诬陷徐羡之和傅亮。
在他们的怂恿下,刘义隆终于下定了决心——除掉徐羡之等人!
不过,尽管参与废立的有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五人,但刘义隆认为,这里边真正的主谋其实只有徐、傅、谢三个,檀、王是后来被胁迫才不得不加入的,更何况檀道济是个没多少政治头脑的职业军人,王弘则是他的亲信王昙首的亲哥哥,因此他只把矛头对准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确立了诛杀徐、傅,征讨谢晦的行动方针。
为了在调兵遣将时掩人耳目,刘义隆故意声称要讨伐北魏,夺回河南之地。
这个惊人的消息一经传出,朝中舆论马上一片哗然。
傅亮连忙写信给谢晦,向他通报此事,并说皇帝将派使者来与你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