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篇 中外学者纵论红山文化
赤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有历史文化遗迹68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
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玉龙的故乡,而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凤”、距今7000多年的陶凤杯出土后,使赤峰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凤之乡”;距今82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的聚落遗址被发现后,这里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在赤峰大地上。
秋天是一个硕果飘香的时节,2008年8月29日,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赤峰第三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赤峰隆重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同聚一堂,在美丽的昭乌达草原上切磋红山文化、草原文化,交流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X
图1郭大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比较其它地区玉器,红山工艺有过之而无不及
邓聪的研讨题目是《红山文化玉器工艺制作水平研究》。为了通过不同的玉器观看、研究如何制作玉器以及当时的工艺,他此次在赤峰的敖汉、翁旗、克旗、巴林右旗等地共拍了几千张玉器照片。他认为,红山文化工艺在制作水平上很高,比其它地区的玉器有过之而无不及。
邓聪从敖汉出土的一个筒形玉器说起,讲述玉器的制作过程。该玉器属于形体切割,从开料到方形或长方形毛坯、再到筒形玉器,可以看出,敖汉的玉器制作在当时已很发达。经专家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硬度在中国古代仅次于金刚石,加工琢磨难度很大。但红山匠人在制作玉器时已能依据器物的造型特点,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使之成为形态各异的玉器。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关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红山时期的玉器也被专家确认为红山先民顶礼膜拜的通天神器。邓聪表示,他准备将对红山玉器制作过程的研究成果写出,从工艺角度探讨玉器的制作方法和特点,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精髓。
凌家滩斜口筒形玉器,有源自红山文化的可能
最先发言的那位微笑、淡定、瘦削的老者就是德高望重的郭大顺老先生了。郭老先生是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新课题,引起海内外关注。主要论著有《龙出辽河源》《追寻五帝》《探索古辽西》等。1983年到1994年他发现并主持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1979年,在辽宁省全省文物普查过程中,他们再次发现了东山嘴与牛河梁遗址。
在此次研讨会上,郭老先生主要讲了凌家滩玉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关系。“以前所知有双连玉璧和卷体玉龙,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墓四玉人出土后,相同的姿态使两个古文化在玉器间的联系上又大为接近了一步。所以,这次凌家滩出土与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相近的玉器并非偶然。”郭大顺分析说,“由于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的出土数量大,使用延续时间长,可以认为,凌家滩所出斜口筒形玉器,有源自红山文化的可能。”不过,他还说道,“但黄翠梅教授以为,从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逻辑分析,相反的可能也不是不存在的。”接下来,郭大顺又讲了红山文化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玉、巫、礼的关系,从王国维的“以玉事神为礼”说到红山考古界的“惟玉为葬”、“惟玉为礼”,再从巫者意志品德的载体说到“以玉比德”。“所谓玉器时代的确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他如是说,“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而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华文化直根系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这也是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