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献《韩国游记》03:参观“三八线”下的地道
参观“三八线”下的地道
文/夏廷献
去“三八线”旅游,主要是参观被韩国旅行社称作“大三八”的景点——第三地道。地道是朝鲜通过“三八线” 的地下,一直挖到韩国这边的地下通道。是韩国政府指定的旅行团才能带国内外游客前往的三处“非军事区”旅游点之一(其他两处为:临津阁、乌头山——称“小三八”) 。
导游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韩国先后在非军事区附近发现四条朝鲜挖过来的地道。今天看的地道,是1978年发现的。距离最近的韩国村庄只有3.5公里。地道在地下70多米深处,深入韩国一侧435米,长1635米,宽2米,高2米,能在1小时内通行1万名武装士兵或3万名非武装士兵。还可同时通过3至4列携带重武器的朝军,1小时内可转移1个师的装备。因它已经直达板门店南部4公里处,距离首尔也只有52公里,所以具有很大的威胁性。
“啊!这么厉害。”有游客惊叹,“地道战哪!”
导游自问自答地:“地道是怎么发现的呢?告诉大家,第一条地道是1974年11月份,美韩联合侦察队在非军事区西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现地面上有蒸汽冒出,断定地下可能有地道。于是,就开始挖掘,挖到距地面45米的地层,发现了一段长达3500米的地道,高度宽度足够每小时运送一个团的兵力以及配备的重型炮,出口方向是京畿道中北部的一个市。就是说,朝鲜士兵冲出地面后可以突袭那个市。听说,第一地道被发现后,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立即向前线各部队发出‘地下可疑情况’快速反应命令。1974年12月,韩军各部共上报察觉到571次地下爆炸音。为此,韩军组建了地道探测组,通过打孔寻找地道,但是一直没有重要发现。后来在‘脱北者’( 逃到韩国的朝鲜人)原朝鲜劳动党联络部一位参与过测绘、挖掘地道的官员指点下,于1975年2月发现了第二条地道,1978年10月发现了我们今天去看的这条地道。听说朝鲜挖有数十条地道,每条地道都可进行师级规模敌后渗透。已经发现有17条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地道。”
“啊!这么多啊!”游客惊叹。
网图/“三八线”下的地道
笔者边听边想,地面是划定的“非军事区”,地下却分明是“军事区”——在具有战略进攻和战术渗透“地利”的地底下,竟有“数十条”地道,由此可见南北斗争的激烈。
大巴驶入第三地道入口停车场。下车后,导游带我们首先参观了用图片、文字、实物、蜡像等表现“冷战”内容的展厅,之后让大家把随身携带的挎包、相机等存入地道口大厅的储物柜,锁好柜门,拿上钥匙,戴上黄色安全帽,跟随她从专为旅游挖掘的地砖铺就的大约15度的拱顶坡道向地下走去。
笔者虽然年过花甲,腿脚还算利索。15度坡道形成的“后推力”也让人站不住,大约10分钟就“冲”到了地道入口处,跟随其他先到的中国游客(注:中国游客很多)向地道里面走去。地道有电灯照明,景物可以看清,地面是切割的橡胶轮胎条条铺就(为了防滑),顶部和左右是钢管支撑,墙壁龇牙咧嘴的岩石像是烟火熏烤过——黑得发亮,道内极其潮湿,到处滴滴答答水淋淋的。多数地段,需要弯腰低头才能通过。稍不注意,头就会撞倒岩石上,亏得戴了安全帽,不然真要碰破脑袋。我边走边想,这么个高度宽度,过人都不顺利,说可以过坦克、重炮车,未免夸大其词,纯属宣传需要。同时也感叹朝鲜创造的人间奇迹,在如此深的地下,极其秘密地用简陋的工具在坚硬的花岗岩中开凿地道,难度极其大,每开挖一米都不容易,佩服朝鲜工兵的精神、毅力和干劲。
走了400多米,看到有人折返。往前看去,有一团铁丝网。从铁丝网缝隙看过去,一堵水泥墙(或是铁门)将地道封死。后来听导游说,地道是用三道水泥墙封死的。
导游在地道出口处等待我们。大家在她带领下沿着坡道向上走。我走了几步,心想何不数数这个坡道到底有多长?于是,返回头去,从地道平面开始抬脚往上走,同时开始数数。一步,两步,三步……一百……二百……从地道平面到坡道结束的地面大厅平面,一共是574步。
资料介绍,第四地道,也是在“脱北者”的指点下发现的。由此印证了一句话“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
走出幽深的地道,来到阳光灿烂的地面,环视周边郁郁葱葱的林木,想到248公里长的“三八线”地下,地道纵横的情景……但愿这些地道都能成为“旅游景点”,而不要真的去打“地道战”。
注:该文原载《知识博览报》
【作者】夏廷献先生,为河南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中作协会员、中书协会员。夏先生发表有长篇小说《小河弯弯》《圣雨树:破译吉普赛人在中国消失之谜》,书法理论专著《书道犹兵——中国书法艺术新探》等。他是范蠡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发表有历史剧剧本《商圣范蠡》(6幕),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范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