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三):感冒与治疗详解(3)

龙野一雄简介:1905-1976,日本著名汉方医家、医史学者,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解说》《汉方入门讲座》《汉方处方集》《新撰类聚方》《日本医学史》《汉方医学大系》等。

第一篇  感冒与治疗详解(3)

对于表虚寒证使用附子剂的场合,大体宜确定如下指征:

以畏寒、头痛为主者,予麻黄细辛附子汤,

其程度轻者,宜麻黄甘草附子汤。

手足冷凉者予四逆汤,

自觉症状似乎无明显不适者,宜真武汤。

这些指征过于直截了当,可能反而难以把握,为尽可能说明其要点,请参考下述相应解释。

麻黄细辛附子汤较少用于普通感冒,因为该方一般用于伴有恶寒者,而流感相对于普通感冒更多地表现出恶寒症状。普通感冒即使恶寒也不是剧烈恶寒、冷得直哆嗦、冷得受不了的程度,在老人和寒冷性体质者有时会出现这些症状。此时可以使用本方。

本方的发冷不是仅有手足发冷(若仅手足发冷,可考虑桂枝人参汤、四逆汤),其特征为全身发冷,或特别是头部发冷。所以常见到老人等一些患者戴头巾或者包裹住头部。当然,即使有发热,若用冰袋、湿毛巾等置于头部时,反而感觉不舒服。

可以说头痛是必有症状,但有时主诉头重而头痛不明显,多数有鼻涕,有时出现喘息。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象是沉数,其紧张度多呈不太弱的状态,即通常其脉象仅见沉而非沉弱。

将麻黄甘草附子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进行比较,只是甘草和细辛替换而已。那么甘草与细辛的效能有何差别,这种差别可以导致整个方剂的哪些不同呢,有必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甘草的效能从缓解气道状况来看,可以治愈咽痛,作为补剂,甘草可以缓和麻黄、附子峻烈的作用,使全方作为具有缓解全身症状作用的方剂来使用。实际上麻黄甘草附子汤证是寒证,故宜用于具有恶寒头痛但也伴有咽痛者。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相比,麻黄甘草附子汤宜用于全身症状较轻者。与之相对,细辛治疗表寒的同时也温肺寒,并且与麻黄相似具有利水作用,麻黄可将里水通达于表,而细辛是通过温的作用驱除水滞,此为二药的不同点。所以可以考虑,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表寒重者与有肺寒时,而麻黄甘草附子汤则用于表寒轻、尚未及肺而止于咽部者。这种认识在临床上也是适用的。

麻黄甘草附子汤的脉象也是沉数。所以仅从脉象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鉴别较为困难,必须结合其他症状才能区别。

四逆汤原是用于里寒证的方剂。本为里寒,但因其寒波及表,形成表里俱寒,即全身性寒证。表寒有时呈现表之假热症状,适应于感冒的场合,如《伤寒论》所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等。

可以认为此处的头痛、下利清谷不是必发症状。普通的感冒若有发热、手足冷即可使用本方,或没有咳嗽及其他症状时也可以使用,但脉象必须是沉或迟。这是因为发热头痛是表的症状,病在表则脉象应当浮。但因呈现出与发热相矛盾的沉脉,所以此时的发热不是实热,其本质是寒导致的假热。迟脉亦同理,如果有热,脉应当数,但疾病的本质是寒,作为寒的脉象而呈现出迟脉。根据如上所述矛盾的脉象,可以明确症状及引起症状发生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有时仅仅依靠症状要进行正确判断很困难。如果即使体温高但并不觉得发热,也没有颜面红赤等,即可大体预测是寒证,若加之手足明显发冷便可确认为寒证。

真武汤从处方组成来看,具有虚、寒、水三个条件,出现多种组合症状,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个会突出表现出来。感冒时虚最明显,从症状来看,体质上是虚证的人,即使有体温高热但自我感觉也没有热感,安定无躁动,或反而颜面苍白。除此之外,也无头痛、关节肌肉疼痛,通常自诉无任何明显不适。这种无任何不适的情况实际上是虚的状态,可以考虑因为虚才会安静无躁动。

有时会感到身体沉重、或有轻咳。这些均可包含在真武汤证中。

这种场合下,真武汤的脉象多为浮弱,少数亦可见沉弱。

(待续)

(译自《汉方入门讲座感冒》,收载入《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呼吸系疾病篇)》)

附:“王宁元汉方与腹诊译介”文汇系列(购书请加微信:汉方资料。微信号13810979351)

书1,《伤寒派腹诊论著选译(一)》,6万字,现代汉方大家对伤寒派腹诊最具权威性论述。

书2,《龙野一雄论经方证治(呼吸系疾病篇)》,9万字,龙野一雄先生经方治疗呼吸系疾病的论著与医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