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毉问】质疑“利小便实大便”的千古定论

质疑“利小便实大便”的千古定论

在临床中发现,只要想应用“利小便实大便”这一理论指导泄泻的治疗,就必须使用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这些方药,如果你不用这些方药,用其他利尿药就起不到这个作用,因此我就想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

在腹泻治疗上,大家经常能够接触到“利小便实大便”的思想。“利小便实大便”这个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应该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利小便实大便”大多数情况下是错的。所以说这个题目就叫质疑“利小便实大便”的千古定论。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无论中药老师讲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还是方剂老师讲五苓散、参苓白术散等,还有内科老师讲泄泻的时候都讲到了“利小便实大便”这样一个理论。作为治疗泄泻的一个常用指导思想,当时由于刚刚入门,没有临床经验,也不知道对错,反正就这样把它记在心上。后来在临床中发现,只要想应用“利小便实大便”这一理论指导泄泻的治疗,就必须使用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这些方药,如果你不用这些方药,用其他利尿药就起不到这个作用,因此,我就想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因为受这个理论的影响,在西医治疗秋季腹泻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用利尿药,也就是西学中的人,他们用速尿、氢氯噻嗪这些西药来治疗泄泻,能不能取效?可想而知。当时他们与别的药一起用,觉得好像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单用它的话,肯定就没效了,所以说后来再也没有人用速尿、氢氯噻嗪来治疗泄泻了。速尿、氢氯噻嗪是非常强的利尿药,它比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这些要强多了,但是它不能治疗泄泻。所以“利小便实大便”这个理论不能够作为治疗泄泻的真理性的理论。

至此我就想,难道使用两千年的这一理论是错误的吗?如果是错误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错误理论的形成呢?泄泻在中医讲大多数都是湿邪侵犯到肠胃以后导致的,由于泄泻,津液大量丢失,导致了尿液形成减少,所以说在泄泻的同时伴随有小便量少、小便不利,当你使用除湿的这些药物以后,津液就不再丢失了,肠道的津液又能够被吸收了,再加上多饮热水、暖水,五苓散里面就有这句话,多饮暖水津液得到迅速的补充,有点像输液了,尿液化源就充足了,小便不利也就消失了。所以泄泻治好的同时,小便不利也消失了。由于在泄泻好转的同时小便不利消失,所以历代中医就错误将用药以后出现的尿量增多当成泄泻治愈的原因了,错误的颠倒了因果关系,把原因当成结果了,把结果当成原因了,所以得出了一个千古错误的结论。

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思路来进一步推论的话,我们不用五苓散,也不用参苓白术散,不用讲的利小便的药,用清热燥湿的药,用温阳化湿的药是不是也可以止泻?你止泻了小便也通畅了,你能把这些药也叫成利尿药吗?不可以!那如果这样的话,利尿药太多了,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把这个都改了算了?显然不行。从中医内部来讲,不是说小便通畅了就是利了小便才实了大便。从现代临床看,很强大的利尿药并不能治好泄泻,只能加重脱水、只能加重津液的丢失,仍然治不了泄泻,所以它不能够作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指导临床。

中药的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与西药的有明显利尿的药物是根本不一样的,实验证明对健康人和健康的动物,中药的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车前子根本没有利尿作用,可是速尿这些西药对健康的动物和人都有作用,显然“利小便实大便”这个理论性的错误应该修正为“实大便利小便”才符合实际的情况。所以说临床上治疗泄泻的时候,千万不能抱着一个“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来滥用利小便的药。

当然这些经典的药,实际上都不是利小便的药,对健康的人根本没有利小便的作用。

本文摘自《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