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连与断

草书的连与断

原创瀚墨云桥2020-05-15 14:04:35

草书自汉代产生以后,因为其形式的优美而被人追捧,也因为它淡化了汉字的本体而失去了实用性,草书载浮载沉的发展成为了书法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近年来,草书又重新活跃起来,许多人信手之间留下潇洒的笔墨为大众所倾倒,但是也有一些草书作品却没有那么的连贯,甚至有大量的断笔。草书到底为何要“连”,又为何要“断”呢?

▲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草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是为了加快书写的速度,所以草书的特点是打破了隶书的规矩,把汉字的方正格局拆散,并且简化了结构。发展到唐朝,草书彻底摆脱了隶书横平竖直的特点,进化成为以“S”型线条为主的书法体系。

▲怀素《自叙帖》局部

草书到此已经弱化了书写的内容,书家究竟写了什么已经不是重点,人们在意的是草书的外在形式美,它进入了艺术化的程式,笔势的狂放与任达流露出情绪的起伏波动。张旭、怀素等狂草大师,从他们的用笔下已经看不到隶书特有的“波磔”,取而代之的是钩连笔法,隶书平稳的横向走势也被纵向俊朗的外形所取代。

▲王献之《中秋帖》

草书的连笔是它自身最大的特点也是主要的看点,这一特点还要归功于早期草书大师——王献之。王献之自幼受到王氏家族的家学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学和书法的传统修养,但是他又是一个敢于打破旧有传统的人。

王羲之写字虽然潇洒、飘逸,但是他的书法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个体,字与字之间几乎没有连笔的存在。王献之一改这样的态势,创造出“一笔书”的草书样式。王献之的书法往往将几个字用一笔连贯而成,前后字首尾相连,气势贯通、连绵不绝,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受。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每个汉字的笔画结构,在其创造和演变过程中是独立存在的,绝不会考虑到其他汉字的笔画。有些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有着自然连贯的态势,但是有些字却完全相反。所以在草书的书写过程中,连笔需要书家缜密的思考和刻意的安排。在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使用了“提按”“转折”等多种连带的笔法,在没有连带关系时巧妙地利用回锋,将不相关的两个字自然的连在一起。

近代的文人更是将草书的连笔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他们使用穿插避让的手法,有的甚至是改变笔画的结构,让书法的线条出神入化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他们的笔下,汉字书法已经不是整齐划一的阵列式,字与字之间顾盼生辉,像是跃动的舞者,欣赏这样的书法无疑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在节奏和韵律中感受着愉悦。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局部

草书为广大书友喜爱,很大程度源于它的连笔,但是草书不是肆意挥洒,把草书理解成连笔字就大错特错了。草书连贯的笔法肇始于汉代战事的需要,书写速度加快就会发展成为草书这样的简化和连笔。但是作为艺术和哲学的延伸,书法必然要有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和认知。

清代书法家刘熙载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意思就是草书的笔法是从其他书体中而来的,然而草书的笔法却是其他书体所不能使用的。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先生曾经与人谈论如何写好草书,他说:“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

▲林散之书法

什么叫“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其实初学草书的人很容易沉溺于草书的流畅感,一气呵成写完一件作品感觉非常的痛快,但这也正是初学者容易落入油滑、浅薄的弊病所在。

草书的用笔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它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将其他书体的笔画进行简化而来的。但是简化并不等于省略,草书的转折、使转都是遵照楷法的提、按笔法。如果一味强调连贯而忽视了这些细节,必然会成为没有法度的胡乱书写。

▲于右任书法

草书法度的严谨体现为“断”,就如同佛家所说的“断舍离”,草书该连的地方要连得舒畅,该断的也要断得彻底。连笔是草书的“气”,断笔是草书的“势”,气韵贯通需要断笔的蓄势待发,凝聚下一波的动势,这样才会源源不绝的增加线条的表现力。初学草书往往很喜欢连笔,但是应该弄清楚连和断的道理才能不失规矩。

草书的“连”和“断”不仅是笔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会引领草书的发展之路。当代草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怪路子,线条越来越飘忽不定,不停的画圈,字形也越来越模糊不清,这些是草书自身连笔发展的不归路。而我们应该看到“以楷写草”“引碑入草”等等书法实践的成就,把其他书体的笔法引入草书,增加草书的意蕴,这样会才将草书带人全新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