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陶文之内涵解析与太昊、少昊之国的演变史考

大汶口文化陶文之内涵解析与太昊、少昊之国的演变史考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大汶口文化陶文

二、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

1、太昊氏族、少昊氏族之族徽

2、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戉(钺)和助(锄)

3、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历法标志与大汶口文化之历法

4、大汶口文化陶文之内涵:大汶口文化受高庙文化和汤家岗文化之影响

5、大汶口文化是庙底沟文化构成因素的证据:“昊”族徽西传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区之标志性图徽

三、太昊之国和少昊之国

四、伏羲与太昊的关系

五、两昊王国的消失与黄帝对两昊的统一

1、黄帝天鼋氏对上古中国东部的征伐

2、黄帝轩辕氏对上古中国的统一

3、西少昊之都城——芦山峁

主题词  大汶口 太昊 少昊  伏羲  女娲  黄帝  陶文

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上古华夏东方首领太昊、少昊氏的统治区。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也有发现。

大汶口文化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大汶口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3期。大约公元前4300年到3500年为早期,早期以红陶为主,典型器物有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彩陶盆、钵等。彩陶有单色的虹彩或黑彩,稍晚盛行白衣多色彩陶,纹样为花瓣纹、圆点钩叶纹、菱形纹等;大约公元前3500年到2800年前为中期,典型器物有折腹罐形鼎、实足鬹、大镂孔圆足豆、深腹背壶等;大约公元前2800年到2500年为晚期,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典型器物有篮纹鼎、袋足鬹、折腹豆、瓶、磨光黑陶高柄杯、篮纹大口尊等。灰黑陶、黄陶剧增。彩陶数量减少,流行螺旋纹。

大汶口文化的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大汶口文化同黄河流域其它原始文化一样,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

大汶口文化独特特征就是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青春期拔牙。这些习俗在华夏正统民俗上没有继承,所以我一直没有把大汶口文化当作华夏文明之正源,这与典籍记载少昊太昊很早就被历史所淘汰是一致的。

今天写此文,关键的目的是厘清伏羲与大汶口文化之关系,也就是伏羲与太昊之间的关系。对两昊王国的演变历史进行考证和梳理。

一、大汶口文化陶文

大汶口文化陶文1(网络图片)

大汶口文化陶文2(网络图片)

以上是从网络上搜到的两张图。很多图案单独见过,也解释过其中的几个。今天专门讨论大汶口文化,主要就是从大汶口文化之陶文开始。这是认识大汶口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

1、太昊氏族、少昊氏族之族徽

大汶口文化陶文“昊”(网络图片)

这是大汶口文化之灰陶大口尊,酿酒器,出土于陵阳河遗址。注意,这个灰陶大口尊的器壁上有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尊上不少刻有这样的陶文,被学界称作“陶尊文字”。

经专家解读,灰陶大口尊上的这个陶文是“炟”,也有人认为是“炅”。我一直把此陶文解释成图文“昊”,认为是太昊氏族的族徽,这个判断是根据太昊氏族是山东古氏族来的。

大汶口文化陶文“昊”的简写体,无连山标志,太昊族徽。鸟负日周天飞行图。

大汶口文化陶文“昊”的繁写体,有连山标志,太昊族徽。鸟负日周天飞行图。

这个陶文也是“昊”,不过是少昊的族徽。鸟含日图。造图技术来源是高庙文化的鸟含日图。

以上所述在《昊图腾——太昊之昊、少昊之昊和黄帝少昊之昊图腾解析》一文具体论证过,在此不复述。

2、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戉(钺)和助(锄)

这个陶文是“戉(钺)”。

这个陶文是“助(锄)”,挖锄。这就让人联想到“锄耕农业”。仰韶文化有锄耕农业,曲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就是锄耕农业,到当今,在江汉平原上,“锄”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工具,“锄”有挖锄和薅锄,挖锄用来挖土深翻,薅锄用来锄草。所以我一直反对把上古中国各文化割裂开来看,以为他们是互相隔绝的,其实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他们之间有文化的个性,但更有文化上的共性。

3、大汶口文化陶文内涵:历法标志与大汶口文化之历法

这个陶文是“氐”。

高庙文化八角星中包含有此图,可以看作是高庙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的证据。这个图也是“二分二至”历法标志,所以大汶口文化使用的历法也是以“二分二至”为基础的历法。

天干、地支、七耀(七政)说明书

这个图的中心是“坛”+“杆”,可以解释成“陈”,即“圆丘祭日”标志。

圆点表达的是数字。上面的圆点2个一组,共计6组,12个圆点;中间是7个圆点;下面是2个圆点一组,共计5组,10个圆点。

7个圆点代表数字7,承载的是北斗七星,也是“七政”“七曜”等人文、天文概念。

10个圆点和12个圆点都是2个一组,体现的是“阴阳”两分。10个圆点可以看作是“十天干”,12个圆点可以看作是12地支。分别对“十天干”和“12地支”进行阴阳划分。这实际上就是天干地支用以纪日时的基本用法,就是5阳干和6阳支、5阴干和6阴支相配,形成60甲子,这是造甲子的办法。

具体甲子纪日方法如下:

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  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5阳干对6阳支,5阴干对6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日一周期的甲子轮回。

这个图表明,大汶口文化时期,甲子纪日已经是实际运用的纪日方法。这是伏羲贡献的证据。

彩陶釜。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高30.8、口径32.4、腹径41.2CM。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色边,绘云雷纹。“几”字形纹可以解析成“风”。所以此图具备风、雷、云三个自然要素。

这个图是以风、云、雷等自然物候象征历法,此图应该是“四时八节”历法图,是高庙八角星的演变图。我一直说伏羲是伏羲之前诸文明成就的集大成者,看来是不错的。

4、大汶口文化陶文之内涵:大汶口文化受高庙文化和汤家岗文化之影响

大汶口文化受高庙文化影响可以从“四边形”(氐)推知。

高庙文化八角星中包含有此图,可以看作是高庙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影响的证据。

高庙文化八角星。距今7800年到6800年。高庙遗址出土。中心部位就是四边形“氐”。

大汶口文化受汤家岗文化影响,可以从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属于汤家岗型八角星推知。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属汤家岗型八角星。大汶口文化出现汤家岗型八角星的时间大约在距今5200年。所以我把汤家岗型八角星传入大汶口的原因,归结成少昊氏东迁山东。结合大汶口文化之三期分期,我把早期的大汶口文化看作是太昊氏族为主体创造的。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开始,少昊氏族加入到太昊氏族中,成为太昊氏族的附庸氏族,形成大汶口中期文化。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太昊氏族的领导地位转移到少昊氏族,少昊氏族成为东方主体氏族。导致这个变化的原因,与距今5600年到5300年期间的小冰期有关,这个我就说了无数次了。小冰期对上古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由于小冰期的影响,黄帝族群离开东北南下到河北和山东,形成挤压效应,太昊氏族扛不住这个压力,所以少昊氏族成为领导者。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灰陶、黄陶剧增和流行涡旋纹等,就是外来因素到来的证据。黄陶预示古黄人之黄帝因素,涡旋纹预示古夏人东支之女娲因素。

少昊氏的起源地在湖南,属于汤家岗文化之一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黑陶和白陶两个新的陶器品种,其中白陶的出现,应该是少昊氏从湖南东迁到大汶口文化区域时带去的新的制陶工艺,所以白陶也是少昊氏东迁的证据。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大镂孔圆足豆就出现了,而且大汶口也在此期出现八角星,所以我认为少昊迁到东方的时间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与良渚文化北传有关,因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少昊氏统一了上古中国东部,把良渚古国纳入了自己的24鸟氏族王国中,这个在《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于泯灭史考》中已经论述过了。

5、大汶口文化是庙底沟文化构成因素的证据:“昊”族徽西传成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区之标志性图徽

庙底沟文化,在庙底文化命名地庙底沟地区存在的时间是距今6000年前后到5500年前后,但庙底沟文化超出庙底沟对周边的影响长达1000多年,所以说庙底沟文化是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共同体。

庙底沟与大汶口文化的联系我已经在多篇文章重复叙述过了。大洪水和海浸期间,伏羲女娲被大洪水和海浸阻隔于鲁西南丘陵地带之凫山地区,失去了与其它姓氏通婚的条件,所以产生了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应急婚姻。

我已经说过,伏羲女娲族群属于仰韶文化东进支系华胥系,也就是古夏人东进支系。华胥进入东部雷泽地区时与东部雷泽地区的雷龙氏族的男人婚配生伏羲女娲(因为他们居于雷泽,崇拜雷神和龙,所以我称之为雷龙氏族)。

在伏羲女娲的孩提时代(距今6300年前后),再一次遇到大洪水,伏羲女娲漂流到了鲁西南的凫山地区,在凫山地区兄妹成婚繁衍种族。女娲伏羲兄妹成婚后,确保了古夏人东进支系种族的繁衍。之后伏羲女娲族群与外界建立了联系,这种兄妹婚姻马上就被禁止。

伏羲女娲族群与谁建立了婚姻关系呢?与同样被大洪水和海浸所逼迫处于鲁中泰沂蒙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太昊氏族建立了婚姻关系。在大洪水和海浸期间,女娲族群的一代或者几代夫婿来自太昊氏族的男子。那么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就会进入到女娲伏羲族群中,特别是大汶口文化标志性的族徽“昊”就进入女娲伏羲族群。

距今6000年前后,大洪水结束,海浸消退,女娲伏羲族群逐渐向西回迁,这个大汶口文化的“昊”族徽沿途留下痕迹。这就是大汶口文化之“昊”族徽西传的原因。但是“昊”族徽在西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从种族属性上讲,在凫山地区通过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下来的女娲伏羲族群,属于古夏人性质,其主体文化是仰韶文化。而太昊氏族属于古胡人,其主体文化是大汶口文化。伏羲作为女娲伏羲族群的第一代夫婿,与女娲氏是兄妹关系。伏羲之后的女娲之夫婿则不是伏羲与女娲之间的兄妹关系。由于女娲伏羲族群处于鲁西南的凫山地区,与鲁中泰沂蒙地区的太昊氏族距离较近,所以女娲的夫婿有一代或几代来自太昊氏族;当然,太昊氏族之夫婿,同样来自女娲伏羲族群之男性。这是大洪水期间两族共处于东海之中与海外隔绝导致的。大洪水和海浸消退后,女娲(伏羲)族群西迁,女娲氏族与太昊氏族的这种婚姻关系,就断绝了。

在庙底沟文化区域,都是这种与大汶口文化“昊”族徽构图一致但产生了风格变异的“昊”图徽。这是对女娲(伏羲)族群生活于东部凫山地区期间受到了大汶口文化(太昊族群)剧烈影响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这是变异的“昊”

陕西华县泉护村彩陶图,这是变异的“昊”

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前面也说过,在大汶口文化中可以看到伏羲文化的存在,这就是伏羲文化对大汶口文化产生影响导致的。

三、太昊之国和少昊之国

我以前对山东地区在太昊时期就进入了国家文明是不敢肯定的,尽管从考古看大汶口文化是最早进入父系时代的地区,但是没有见到距今5000年前的古城,没有古城就难以肯定古国的存在。直到看到一篇《山东最早的古城,距今5000多年,证明中国“礼制”确有5000年的历史》的网文给出了山东距今5000年前的焦家遗址。焦家遗址的基建水平很高,遗留了城墙与壕沟(护城河)等重要遗存。焦家遗址的城墙历经磨损,最高处仍残存近一米,残宽近15米;壕沟深近两米,宽近30米;城墙与壕沟围出一个长400多米、宽两三百米、面积12万平米的“古城”。

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也就是个居民小区,可是放在5000年前,这就是个小社会!结合城里的等级状况,你甚至可以推测,它或许是一个史前“小王国”。

焦家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并夹在泰山与大海之间的山东半岛,这里被上古中国人视为天下的“东方”。从目前看,焦家遗址是迄今所见到的山东半岛最早的古城,从所处的泰山与大海之间的位置看,这里是上古时期太昊氏族的领地,所以焦家古城尽管面积不大,但是这座古城应该是太昊氏族建立的古城,城里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太昊”。

距今5000年前,在上古中国之东部山东,先是太昊为王,统领山东地区,传说太昊之都在泰山周边,所以山东焦家古城很可能是太昊氏之王城;后是少昊为王,大约在距今4800年时期,少昊统一了东部多数族群,建立了北到山东、南到良渚的24鸟氏族王国。少昊之都在曲阜(《左传》记载:曲阜,少昊之墟)。

对于黄帝统一上古东部之前,凤少昊曾经建立过统一的东方鸟王国,从山东到环太湖都是统一于凤姓少昊的鸟王国之历史,是《左传》记载的。在凤姓少昊的鸟王国集团中,有24个鸟氏族,其中就有五鸠、五雉和九扈。《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得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鴠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冠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以能远纪,及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鸠民,就是良渚文化居民,也就是我说的“鸠尼”。

四、伏羲与太昊的关系

从女娲氏族的角度看,女娲的第一代女婿是伏羲,这个第一代伏羲是女娲的哥哥,与太昊氏族没有关系。女娲的第二代夫婿就可能来自太昊氏族,根据女娲氏族的风俗习惯,来自太昊氏族的夫婿承袭伏羲的称号,在女娲氏族继承了伏羲的地位,并继续继承和发扬伏羲文化。由于大洪水和海浸的关系,鲁西南的丘陵地区和鲁中的泰沂蒙地区都在东海之中,新生的女娲族群和传统的东部族群太昊氏族之间不得不建立婚姻关系,那么在大洪水和海浸期间,女娲族的夫婿就来自太昊氏族,一直到大洪水结束、海浸消退为止。所以第一代伏羲不是太昊,因为第一代伏羲与太昊氏族没有关系。第二代以至于以后的几代女娲之夫婿来自太昊氏族,可以是太昊,但不是伏羲,与伏羲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这几代太昊均承袭伏羲之称号,所以他们可以称太昊伏羲氏。淮阳的太昊伏羲陵埋葬的可能就是来自太昊氏族的伏羲。女娲族群回迁到豫西后,与神农氏族建立婚姻关系,此后的伏羲来自神农氏族,承袭伏羲的称号。距今5600年到5300年,是小冰期,神农氏族南迁,与女娲氏族的婚姻关系断绝。女娲氏族继续与其他氏族建立婚姻关系,女娲的夫婿就来自其他氏族,依然承袭伏羲的称号。

根据皇甫谧的著述,承袭伏羲之称号的有十五个氏族。我推测,其中的昊英氏可能就与太昊氏族有关,其中的朱襄氏可能与神农氏有关。

神农氏南迁,在古史上被简略成“神农氏代伏羲氏为王”,实际上是神农氏恢复了本来面貌,不再承袭伏羲之称号,以自己的神农氏称号王天下。

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之发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由于大洪水造成伏羲女娲与世隔绝,独处一隅。我研究多年,符合这个条件的,只能是东部处于洪水和海浸包围的高地上。而且我反复强调,女娲是双系神。南方女娲是女娲元神,其他女娲都是女娲分神。中原女娲代替了女娲元神。我的作品都是公开的。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是一个高温期,因冰融、雨水形成陆地洪水;因海上冰川融化形成海浸;洪水和海浸在距今6800到6300年之间形成叠加效应,导致中国东部被海水吞没,山东半岛以及其他东部高地处于东海中,成为很多海中之州。

五、两昊王国的消失与黄帝对两昊的统一

1、黄帝天鼋氏对上古中国东部的征伐

黄帝对东部的统一,应该是两次。

第一次是黄帝天鼋氏对东部的征伐,导致太昊丧失了统治权力,被黄帝天鼋氏严重打残的太昊氏成为了少昊氏的附庸,少昊氏成为东部主体氏族。

黄帝天鼋氏对上古中国东部的征伐,还可以从良渚鸤鸠基座上的天鼋图案得到证实。

对于良渚古国,我写过三篇文章。这里要再纠正一个认识,就是有虞氏和鸤鸠氏之间的关系或者权力转换的问题。良渚古国在黄帝天鼋氏的势力征伐良渚之前,集神权和君权于一身的应该是有虞氏,由于黄帝天鼋氏的军事干预,良渚掌握军权的王族鸤鸠氏被纳入到了黄帝天鼋氏系统,成为了黄帝天鼋氏的子氏族,鸤鸠氏成为了集君权和军权于一身的王族,有虞氏保留神权。这就解释了良渚鸤鸠之基座为什么有天鼋图案,因为鸤鸠氏是天鼋氏的子氏族,被黄帝天鼋氏册封为良渚古国之王。

但是随着少昊势力的上升,黄帝天鼋氏最终被逐出了东部,良渚古国又被少昊氏纳入统治范围。黄帝族回归到豫东豫中地区。所以黄帝天鼋氏与两昊之间的争夺是反复的,黄帝天鼋氏打残了太昊氏,但被少昊氏驱逐出了东部。

2、黄帝轩辕氏对上古中国的统一

由于黄帝天鼋氏的失败,古黄人政权也从天鼋氏转移到有熊氏,这就是河南新郑之有熊国。到距今4600年前后有熊氏被蚩尤所驱逐,从河南逃到河北,失败的有熊氏把权力转让给轩辕氏,这就是黄帝轩辕氏。

同时蚩尤征服了东部的少昊太昊,并与之建立联盟,蚩尤两昊联盟与从西北迁移到晋南的炎帝姜族争夺晋南盐池,炎帝落败而被蚩尤两昊联盟追逐得无处可逃避。炎帝转而与黄帝去争夺生活地,结果又失败,只好与黄帝联盟。炎黄联盟与蚩尤、两昊联盟在涿鹿决战,最终以“黄帝杀两昊、蚩尤而为帝”(《盐铁论》记载)画上句号。两昊及蚩尤集团残余归属于黄帝轩辕氏,东部其他势力如帝鸿氏、帝江氏,也都被黄帝轩辕氏统一。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天子黄帝。

在少昊的二十四鸟王国中,始终不见有虞氏,一直到帝尧时期,有虞氏才再度出现。

3、西少昊之都城——芦山峁

黄帝轩辕氏为天子,封长子玄嚣为东少昊,就是青阳氏,监察东方诸国;封次子昌意为西少昊,就是金天氏,监察西方诸国。东西两少昊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东西大监”。

随着西少昊的设立,东部各族被黄帝轩辕氏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东部,一部分随西少昊进入西部。

东西两少昊设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东少昊在山东,西少昊在陕西。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的西部之齐家文化,就带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色。这个时期在陕西延安市的芦山峁,建立起来一座古城。考古发现的芦山峁古城,距今4500年。这个古城,应该是西少昊的都城。

(0)

相关推荐

  • 汉族的三个超级祖先,真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吗?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运用到考古领域,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又新增了一利器.根据相关科研人员对汉族DNA单倍群的分析结果,发现汉族43%的男性都源于历史上的三个超级祖先,差不多近一半的汉族人口都是这三个人的后 ...

  • 【文耕不染】浅析象数模式下的大汶口文化

    [本文穿凿附会较多,卦象晦涩,请方家批评指正] 文明起源于水和火. 人类最早起源于大洪水,有诺亚方舟一说,涣有水上浮舟之象,巽为木为舟.比有洪水泛滥之象,地上全是水,人们只能往山上跑,住在山洞里,靠吃 ...

  • 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生业模式初探——山东定陶何楼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摘要: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南的汶.泗河流域,并散见于山东其他地区,这一阶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在山东定陶何楼遗址 ...

  • 山东大汶口文化酒器初探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酿酒传统,近年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陶器残留物分析,使我们能够获得史前时期酿酒技术的直接考古学证据.本文对山东王因和西夏侯遗址出土的4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进行微植物和微生物分析,初步揭 ...

  • 古玉界:神秘的大汶口文化古玉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 ...

  • 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和曲阜孔孟文化一体论

    这个命题之所以能成立, 是因为从远古时代起, 即有大量的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和后世帝王持续不断地在以大汶口为中心的地域(北至泰山.南至曲阜) 进行频繁的活动, 学习经验, 传播经验, 促进文化交流, 增 ...

  • 大汶口文化代表陶器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以大汶口墓群最具代表性.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 ...

  •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考古的重要收获(文明之声)

    栾丰实 ( 2021年03月20日   第 05 版) . 走过百年的中国考古,以自己的方式命名了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很多原本极其普通的小地名因为与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相关而著名起来,比如大汶口. 大汶口文 ...

  • 大汶口文化

    甲骨文 祈 原文标题:祈 有个字, 兵. 意思都明白. 这个字在甲骨文里, 是这样的: 这个字象形的意思, 是两只手拿着"斤". 到了后来的字体里, 就是上面是"斤&qu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六)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这件顶级国宝,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陈列在古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展厅后段,跟网纹船形壶并排展放,也是不很起眼.不过它可是迄今为止史前时代保存最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而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