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的第二节小语公开课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要上一节公开课。接到任务后,我很惶恐,总担心上不好。转念一想,公开课只是一种课型,一节课而己,重在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研讨,何必紧张呢?这样一想,我的心豁然了,决定把自己和自己的课豁出去。

选课是很艰难的。我上什么课呢?打开书,独自一人安静地翻阅教材,到底是选择已上的课还是没有上的课?不,我一定要选择没上的课,这样的课堂才真实,否则,公开课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重演过程,对听课老师来说,则是一种欺骗。思来想去,我选了《猫》作为上课内容,后来,我读了《母鸡》后,又把《母鸡》作为上课内容。到底选哪篇呢?我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那几天,只要有空,我就拿起教材读这两篇课文,越读越亲切,越读越有味。当我读到《母鸡》最后一段文字“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我的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课堂切入点吗?于是,我尝试着备课,梳理课堂结构,探寻作者由讨厌到喜欢的情感变化,以“不敢”为关键词,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文本中的字词句段,最后,破解“不敢”背后的情感密码。

关上书,闭上眼,我神游到了我的课堂,我醉了,学生醉了,课堂醉了。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学生正在读书,我一听,他们正在读《母鸡》这篇课文。事先,我没有对他们说我要上公开课一事,他们以为当天要学习这篇课文,怎么办?学生预习了,准备了,期待着,我要打乱这个教学秩序吗?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职业。那节课,我就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走进了《母鸡》这篇课文。整堂课,学生从“不敢”出发,走向文本深处,体会到了作者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这是我没有预设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撰写了一篇《破解“不敢”中的情感密码》,记录了我心中的那一节未面世的公开课。

选定的课,就这样悄悄上了,公开课篇目没了。我呆呆地坐在办公室沉思,我的公开课怎么办呢?上课的篇目对学生说了好?还是不说好呢?不,我不能说,我一向对公开课的选课持有谨慎态度,从来不会对学生提前透露上什么内容。我一直认为,教师上公开课,如果教师对学生透露了细节,学生就没有新奇感,神秘感,那么,公开课上,学生就一定少了真实的思考。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着急吗?不急。有人见我不急,问我:“你公开课准备好了吗?”我笑着说:“公开课在我脑海里,我就是公开课。”当然,这个玩笑开得有点不着边际,还有吹牛不打草稿的嫌疑。其实,我是表面不急,心里很急,为什么呢?认真准备公开课,这是一种态度,也是对听众和学生的尊重,至于我上得好与不好,这是个人能力问题。平时,我很认真对待我的每一堂课,如今,我更应该认真对待我的公开课,这才不负听者,不负学生。

到底什么内容的课呢?每天,我都在悄悄问自己。

有一天,一位学生拿出她写的诗叫我修改,我给她提出修改意见,她兴奋地走出了办公室,看到着她远去的背影,这不是可爱的诗吗?我们不是刚上了现代诗吗?何不引导学生尝试诗歌创作呢?这个念想,激发了我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来一次即兴诗歌创作,可否?我在问自己。但是,这样的课有趣吗?这样的课有价值吗?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吗?这样的课我能驾驭吗?我又一遍遍地问自己的心。

后来,我在设计稿上写下《尝试创作.<怎样写诗>》这个题目,开始了全新的教学设计。

时值春天,这是个诗意的季节,引导学生循着刚学过的《绿》到春天去寻找更美的诗句,这不是很美的举动吗?我相信,小孩的心里都有诗,需要我们去唤醒,或者说,唤醒他们心底沉睡的诗。我以春天的一切为依托,托起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里寻找诗意的春天。我相信,有了我的引导,他们一定会写诗,在春天里,寻找心中的诗,在诗句里,寻找心中的春天。

公开课开始了,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这节课是在教学生写诗,为此,我十分警醒,重在引导,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漫步。整个课堂是绿色,我,我们,课堂,校园,一切都是绿色的,一切都是诗意的。恰如课始时,当我问学生:“难道春天的绿只有诗中的绿吗?”一位学生说:“张小盼也是绿色的。”这是多么美的诗句啊!我庆幸,我真的被绿了,这抹绿是学生抹上去的。

课后,我对我的公开课进行了反思,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和我在诗意的课堂中度过了四十分钟。拥抱春天,拥抱诗歌,我们彼此在诗意的述说中感悟、想象,从心底流出真美的诗行。应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相遇。

我的公开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课堂中能走多远?这是我一直思考的教学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眼界和心界出发,乘着诗歌的翅膀,以诗的名义唤醒学生的诗心,以诗的语言唤回学生的诗语。我一直相信,我的学生会写诗,他们的心中有无数摸不到的诗句,只是需要我去找回而已。

这节公开课是原始的,绿色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上课伊始,学生看到屏幕上显示:尝试创作.《怎样写诗》时,他们才知道这节课与诗有关,之前,我没有提醒他们,也没有试上课,更没有太多预设,我想,学生在诗的课堂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在走,那怕很慢,都是进步。当学生起立向我致敬时,我说:“各位小诗人,请坐下。”他们笑了,我也笑了,诗便从我们的笑容中流出,流向课堂深处。

课中,我一直担心学生不敢想象,如果不敢想象就一定不会有诗产生。我指着屏幕上的标题,要求学生读,旨在提醒学生既然是“尝试创作”课,那么,你就要大胆,不要害怕出错。学生终于放开了,诗就真的来了。

整节课由之前学过的《绿》中的“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开启我们的诗歌旅行。我打开PPT,抽生朗诵,一位女生朗诵得不好,没有节奏感,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诵,从中悟到诗有节奏,只有把握住节奏的朗诵,诗才会显得更美。原诗中第三节只有这四句,朗诵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想象:难道只有这些是绿的吗?学生思维打开,说出了很多种绿,比如,诗是绿的,心情是绿的,课堂是绿的。当学生说“张小盼是绿的。”时,有些学生惊讶,还有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惊讶,这是诗吗?这当然是诗,张小盼是绿的,他的心情是绿的,他的眼睛是绿的,他看到的是绿的,他想到的是绿,他闻到的是绿,等等。因为绿,春天更美,因为绿色的诗句,春天就来了。自然过渡到“叶儿绿了,春天来了。”这首诗只有一句,我希望学生续写下去,学生写出了很多诗句:风儿暖了,春天来了;花儿笑了,春天来了;大地醒了,春天来了;诗儿美了,春天来了。等等。这时,我终于相信儿童就是诗,他们的想象远比成人丰富。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敢给学生太多时间去写,但他们真的想写,我敢确定。儿童能读自己的诗,那就是诗的举动,我说:“你们自己读诗吧!你们写的是诗,你们读诗时的样子就是诗,你们读的声音就是诗……学生开始诗意地朗诵春天的诗。

“小诗人们,你们把最美的诗歌献给春天后,春风暖了,春天笑了。春天和我们一样,因为绿,所以有了梦。我们有梦,春天也有梦。”看,春天的梦来了!我一边说,一边打开PPT呈现一首《春天的梦》

山上

山下

--------

装饰了春天的梦

学生自由朗读这三句诗,其中,差了一句,不着急,这也是诗。学生朗读后,我说:“想象一下,什么装饰了春天的梦呢?如果此处写一片绿叶装饰了春天的梦,这是诗吗?这不是诗,这是真实的记录。那么,如果换成绿色的生命装饰了春天的梦呢?它就是诗了。”学生从我的话语中悟到了一点有关写诗的道理,那就是想象。我又说:“只有想象不够,还要调动我们的感觉,比如,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等。”学生明白了一点作诗的技法,他们开始在作业单上写诗,我静静地等待。

孩子的诗来了,春天的梦就更美了。学生举手说:“山上,山下,鸟儿的合唱,装饰了春天的梦。”我表扬了她,掌声响起来了。我说:“这掌声就是诗,这掌声不仅装饰了你的梦,还装饰了春天的梦。还有同学举起小手,说出了很多诗意的语言。我愿意沉浸在那些稚嫩的诗句中,和春天一起做梦。这时,一位女生举手说:“张小盼,我发现你写这句诗不好,我可以修改一下吗?”我感到惊讶,但我提醒自己,不怕,要呵护学生的诗心。我叫她说来听听,她说:“我觉得,装饰了春天的梦不好,可以换成唤醒了春天的梦,或者是惊醒了春天的梦。”我一听,心里窃喜,虽然我没有想到她会提出这个问题,但她的想法很有诗意,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是诗吗?这就是诗啊!我说:“我真的很崇拜你哦。你说得很有道理。唤醒春天的梦,是轻声细语去唤醒,但是,如果用惊醒的话,就会惊扰春天的美梦哦,如果一定要换,就用唤醒吧!不过,我们在写春天的梦,那么,装饰比唤醒范围更广,意境更深,你觉得呢?”他点头,我向她竖起了拇指,再次对她说:“我真的崇拜你!你是好样的。”她笑了,诗在她脸上像花一样跳跃。

当学生写出了很多装饰春天的梦的诗句后,我说:“微春吹拂,树叶摇摆,我们可以说摇摆的生命啊!还可以说摇曳的诗句啊!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温暖的阳光装饰了春天的梦,飘落的丝针装饰了春天的梦,时光的影子装饰了春天的梦,等等”随后,学生又说出更美的诗句,春天的梦因他们的诗句变得更美好,更有诗意。

此时,学生读了诗,悟了诗,写了诗,触摸到了诗的高度和厚度,也体会到了诗是有温度的,像人一样,有生命气息的。我想,我应该教给他们一点写诗的方法了。我说:“刚才,你们写诗时,是不是调动了所有的感觉呢?”学生点头,我在黑板上写下“感觉”二字,我又问:“除了有感觉,还有什么呢?”学生说“想象。”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想象”二字。有了感觉,有了想象,再加上我们的心,诗就会跳出来。接着,我请同学们朗读刚才写的诗,喜欢哪几句诗就读哪几句诗。

当学生完成了这两个层次的训练,对诗的理解更深了,我说:“春天是绿色的,春天的梦是诗意的,如果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春天做些什么呢?”请看张小盼写的诗,一起读一读。此时,我打开了PPT,呈现了一首诗:

假如我是一片绿叶

假如我是一片绿叶

我会用最美的舞姿

为这美丽的春天

添上我的华章

假如我是一片绿叶

我会徜徉在田野

这被希望笼罩的土地

是农民播种的身影

……

学生读了,我也读了,我叫学生仿说仿写。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的空间,这是我无奈的举动,也是我不得不犯的错误。课堂上,我看学生不知如何仿写,于是,即兴仿说了一句诗“假如我是一片绿叶,我会载着你们的诗句,随风飘扬,为这绿意盎然的校园,增添一抹春色。”当学生听我仿说,他们好像又懂了应该怎样仿说仿写。我说:“同学们,写诗并不难,只要你有感觉,就有一颗诗心,只要你有想象,就有一行诗语。”我一边说,一边板书。学生在记笔记,也在写诗。这节课,他们和诗一直在一起。

此时,离规定的下课时间只有两分钟了,我不忍心就这样把诗搁在课堂之外,但我又无法将诗扯回课堂。怎么办?我只好想办法结束这节课,让那些还没有写出来的诗从课外的时间蹦出来。我说:“同学们,一年四季都有诗,今天,我们为春天写诗,因为写诗,春天有梦,我们也有梦。请为你们今天的诗鼓掌吧!”鼓掌结束后,我又即兴作诗一首:课堂上,绿色的诗句,装饰了春天的梦。校园里,绿色的掌声,装饰了我们的梦。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做些什么呢?课后,请继续写诗吧!下课!

课就这样结束了,而学生笔端那些还没有流淌出来的诗,一定还在春天里飞翔。这是一种悬念,也是一场遗憾。

这节课,我教给了学生多少?学生走了多远?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设定的教学标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调动学生感观和想象,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美丽的世界,用心寻找意象,从心底流出美妙的诗句,唤醒学生沉睡的诗心,诗心和诗语共鸣。反观这节课,教学目标达成了吗?教学重难点突破了吗?我一直在问自己。

当我把教学环节设定后,反复酝酿,反复斟酌,我能把学生带到诗意的课堂吗?我一直怀有这样的情愫:我不是在上课,我是和学生在一起写诗,或者说,我是在唤醒学生的诗心,找回学生心中潜藏的诗。我把整堂课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重温春天的诗,由“《绿》中的诗句拓展绿的意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打开,诗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第二层级,学生被带入了诗意的春天,那么,绿就是春的符号,叶儿绿了,春天来了,由此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写诗时不仅只有看到的意象,还有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这一切都是春天的诗语。这一层级,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学生敢于大胆想象,一定能写出符合春天景象的诗句。第三层级,我采用了跳跃式填诗,这是在第二层级的基础上梯度训练。山上,山下,什么装饰了春天的梦呢?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学生能用诗的形式说出与春天有关的话语,我想,它就是诗。我没有否定学生说的一切诗语,而是建议修改,如果一味地否定学生写出的“诗”,那么,学生就不敢说,没有了信心。有了前三层级的铺垫,学生对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何用诗的语言去描述身边的一切,他们有了方向,有了指向,那么,诗语就会随心而出。尽管,他们说出的“诗”诗味不浓,意象性不强,但我一直把它们当成了最美的诗句,不是我敷衍学生,而是我相信诗的力量。当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学生就进入了诗意的课堂,顺势,我打开了PPT:《假如我是一片绿叶》这首诗,当学生朗诵过后,他们开始品析诗中的语言,这种品析的过程正是对诗的热爱,对诗的敬畏,对诗的亲近。我从中窥见,这一层级的训练才是课堂的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训练。他们能完成吗?他们能仿写出意境优美的诗句吗?我一直相信。

四个层次不同的诗歌熏陶,他们完全进入了诗的课堂,进入课堂,但还得跳出课堂。课,是有弹性的,张驰有度的,而学生正是在这无形的起伏中漫步前行。事实上,我想借助这节课,让学生自由说诗语,诗心与诗语真正共鸣。遗憾的是,不知不觉,到了我们该和诗说再见的时候。

诗,无处不在,只是你没有用心。恰如我在课末时说:“你只要拥有一颗诗心,敢于想象,你一定能写出美妙的诗句。”是的,我根本不是在教学生写诗,而是在春天的诗语陪伴中,我在唤醒,在找回,还在表达与诗有关的情怀。

课后,我问学生:你听懂了吗?这节课你写了几句诗。其中,很多同学都说写了很多诗句,我感到不解,为什么课堂上不敢读给听众听呢?哦,原来,他们的诗是胆怯人,害羞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多给他们一次展示的机会,作业单上那些跳动的诗句还会胆怯吗?害羞吗?我想,一定不会的,因为诗是需要诗人朗读的。

如果,这节课准备得再充分一点,时间再充足一点,给学生一个展示诗歌的平台,那些胆怯的诗,害羞的诗,还会像冰冷的文字寂寞地躺在学生的作业单上吗?一定不会的。

诗是一种生命状态,写诗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儿童天生就是诗,我们没有必要去教他们怎样写诗,只需要我们去唤醒,去找回。无论是唤醒,还是找回,都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我和我们,真的怀有一颗像诗一样的童心吗?

课已结束,诗已纷飞。我一直在反思,在探索,在唤醒,在找回。

写到此,不知前面写了什么,对与错,都是一种自我观照。我时常问自己:公开课,到底是什么味道?什么面目?原汁原味?涂脂抹粉?到底是真实好,还是假相好?我一度陷入沉思。庆幸的是,我追求的是原生态的公开课,学生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只要是他们自己在走,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引着走,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课堂,最真实的课堂。一堂课,如果老师过度去牵制学生的思维,就会让学生陷入老师设定的教学路线,这样的课,我个人觉得,学生自主性无法体现。这样的课,一定有复制的影子,课堂热闹,一气呵成,实则虚而空。当老师走完了教学流程,学生真走了一段路吗?这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洋洋洒洒写下这些文字,只为记录一节课的前世今生。致敬!我的第二节小语公开课,你让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尝试了诗歌教学的味道。

2021.4.22晚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