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匠心:《工匠精神原理与六大原则》出版小记

姜梅︱撰文

赵建︱编辑

在全社会呼吁质量、呼吁工匠精神的时代,出版也不例外。与“”为伴的编辑,要做好出版,需要做出割舍,把心思用在所要出版的每一本书上,才能保证图书的质量。

本文有感于《工匠精神原理与六大原则》的整个出版过程,从策划缘起、结实作者、初见稿件、呼吁出版回归等方面阐述了编辑出版过程中如何心怀敬畏、倾注汗水,最终出版对得起读者、对得起作者的高质量作品。

一本图书,镌刻专注。有人问,怎么才能算得上匠人?笔者觉得,就是一辈子只爱一件事吧。一生一世,一颗匠心,印在书上。选择了编辑这个行业,需要倾注一生的汗水。作编辑,做出版,需要静下心来,割舍掉生活的喧嚣,耐得住寂寞。

1
缘起大国工匠

201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

工匠精神何处在

201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

其中播出的8个“工匠”,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精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就心存疑惑: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于是就想策划一套书,向人们科普一下工匠精神。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真正的匠人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寻找真正的匠人,并传承这种默默无闻的工匠精神。

诚如《大国工匠》制片人岳群所言,“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工匠们的踏实,是一种尊贵的品格。

2

结识作者

  朱则荣

本名朱晓辉,著名战略思想家、秩学家、品牌学奠基人、国家标准起草人,Amergin董事局主席、明日星球董事长,创立总体品牌战略设计合作组织——五丈原战略群

朋友介绍

因为心里惦记着出版工匠精神方面图书,所以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朋友便会谈及此事。机缘巧合,2016年夏天,经一位朋友介绍,得知朱则荣先生是品牌管理领域的专家,刚好对工匠精神研究颇深,于是一拍即合。深入探讨了解到,工匠在我国是低层身份,但在国外却是尊贵的象征,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颇为相似。

为了让人们了解工匠精神,首先需要科学解构工匠精神。为促进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实践,朱先生将企业、社会、经济中频繁出现、也必须解决的实践难题,设计为“态度、责任、价值、职业、精神、荣誉”六大原则,用来高度概括工匠精神在基础实践层面的全貌,就有了这本工匠精神的理论篇——《工匠精神原理与六大原则》。

秩序与工匠

从深刻意义上说,朱先生提出的工匠精神的六大原则是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八大精神进行对应的,以便将工匠精神视之为一种永恒荣誉秩序。

从每个人决定成为工匠、每个人开始投身于工作、每个人希望发展事业、每个企业期望拥有工匠精神的系统需求出发,深层建构工匠精神在品牌经济中的本体作用,并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每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每个企业追求有序发展、每个工匠追求精神境界之中,同步动态发展。

3

初见书稿

原稿电子版

吃力的加工

2017年春节前几天,收到作者发来的书稿。甫一看,书稿不厚,小四号字,仅200多页,作为一本管理方面的图书,觉得应该很快就能完成初审的,至少春节前应该可以。

但是,真正开始审读才发现,根本快不起来。书中有很多新颖的原创词语,比如“模因”“志业”……说实话,一开始,编辑真的没明白这些词是什么意思。随着看稿越来越多,才渐渐明了。为了方便读者在第一次见到类似的词时就能明白它们的意思,编辑建议作者给这些新词加了页下注,这样就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书稿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工匠精神原理,有4章,下篇为工匠精神六大原则,有6章。

当时看到这段讲话,以为后面是否每一章也有类似的讲话,翻看发现其实不然,其他章并没有,仅这一章有,于是怀疑,是否这一段内容是属于“上篇”里面的文字?只是放错了位置?那如果“上篇”有这样的内容,是否“下篇”也有?

标注出问题所在后,经与作者商榷,原来这段讲话是要放在“上篇”里面,所以需要调整位置。同时建议作者在“下篇”同样的位置,也补充了一段李克强的讲话,作为呼应。

编辑的感想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的传统古训。做书亦如是,一书一匠心。初审是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逐字审读加工是必需工作。虽然有黑马校对软件可以把文中的小错误识别出来,但是,依旧不能代替编辑的火眼金睛。

本书是关于工匠精神的,仅这书名,编辑就必须要有执着认真的态度和敬畏之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笔者一直谨记,书稿是作者的心血,所以编辑的认真负责,不仅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心存敬畏,面对书稿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工匠精神原理与六大原则》一书经过初审通读、复终审的三审三校后,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在核红后,再次对书稿逐字通读,确实又发现了一些问题,经与作者多次商榷,把问题改了过来,力争把错误减到最少。

这时,笔者想起人民出版社创下校对《毛泽东选集》300余万字“不错一字一点”的奇迹,这是许多校对人员反复校对审核了10多个校次的结果。当下虽然喧嚣浮躁,还是有许多人在默默坚守中传承,保持着出版的高水平。

4
呼唤回归

惊人的古代艺术工艺

质量时代

2017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两会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已经进入质量时代。

产品和服务都进入或即将进入质量时代,速度已不再是社会追求的目标,质量才是根本。质量,离不开默默无闻地坚守和付出,那曾是工匠的本色,现已上升为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出版回归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它是精神食粮,传递无声的信息,比其他任何产品都更需要工匠精神来加持,以保证质量。平心静气地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儿,心无旁骛,这种安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几千年来,有名无名的编辑在安宁与静谧中留下了太多传世经典、太多娴静的“颜如玉”和静美的“黄金屋”,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出版,曾经安静过,也曾经因为安静而辉煌过。时代大潮里,还有一股清流,他们专注、执着,甚至孤独,他们重视内容、重视质量,为读者把关、为作者把关,更为出版把关。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写照。

回归,多美的路。对出版,尤如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