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三十五难 脏腑相合

第三十五难 脏腑相合

[原文] 
     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 
     然:经言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①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又诸府者,皆阳也,清净之处,今大肠小肠胃与膀胱,皆受不净,其意何也? 
     然:诸府者,谓是非也。经言:小肠者,受盛之府②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③也;胆者,清净之府④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⑤也。一府犹无两名,故知非也。小肠者,心之府; 
     大肠者,肺之府;胃者,脾之府;胆者,肝之府;膀胱者,肾之府。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扬,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下焦所治也。

[译文] 
    问:五脏各有一定的部位,与其所相合的腑,都比较接近。但心、肺两脏距其相合的小肠、大肠两腑却比较远,是什么道理呢?
    答:医经上说:心脏主营血。肺脏主卫气,两者具有通行阳气的功能,所以位居膈上。而大肠和小肠是传导浊阴之气下行的,所以位居膈下,因此它们的距离就比较远了。

问:又有一个问题,如果按阳清阴浊的说法,则所有的腑都是属阳的,当是清净的所在,而实际上大肠、小肠、的传送秽滓、胃的受盛水谷、膀胱的储留小便,都是受纳不净之物,那又将怎样来解释呢? 
    答:各腑虽属于阳,若把它们都称为清净之处,是不对的。医经上曾说:小肠是接受胃中已腐熟的水谷之腑;大肠是输送糟粕,排泄粪便的腑;胆是清净不浊的腑;胃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的腑;膀胱是 蓄藏水液的腑。根据每一腑的性质和功能,决不至于会有两样的名称,所以把各腑都称为清净之处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脏腑互为表里的关系来说,小肠是配合心脏的腑,大肠是配合肺脏的腑,胆是配合肝脏的腑,胃是配合脾脏的腑,膀胱是配合肾脏的腑。每一脏各有所主的颜色,同它相配合的腑也可以用这种颜色来定名。所以心主赤色,小肠称为赤肠;肺主白色,大肠称为白肠;肝主青色,胆称为青肠;脾主黄色,胃称为黄肠;肾主黑色,膀胱称为黑肠。所有这些腑都是属于下焦之气所管理的。

[词解] 
    ①传阴气:传,是传导输送的意思。阴气,在这里是指秽浊之气。传阴气,就是说大小肠具有接受糟粕、排泄粪便的功能。 
    ②受盛之府:受盛,是承受的意思。因小肠上接于胃,承受胃所下移的已消化的饮食物,故称受盛之府。 
    ③传泻行道之府:是说大肠接受小肠移下的糟粕,从肛门排出,有导之下行的作用,所以称为传泻行道之府。 
    ④清净之府:六腑之中,独有胆是贮藏清而不浊的胆汁的,所以称为清净之府。 
    ⑤津液之府:津液是指人身的水液,出于肌表则为汗,出于前阴则为小便。因膀胱是储留小便的脏器,所以称为津液之府。

[按语] 
    本难解释了位在膈上的心、肺二脏和位在膈下的小肠、大肠二腑,互为表里相合的道理,是由于“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这是从阳上阴下以及阴阳相合的关系来说明两者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临床上也是很密切的,例如,心移热于小肠,就会出现小便黄赤和尿血等症;又如,大肠的壅塞不通,便闭内结,也可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喘满闭塞。由此可见,脏腑的表里配合,对于辩症施治是很重要的。 
     脏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也就是脏属阴,主封藏,主静;腑属阳,主通达,主动。脏与腑之间,又是相互协作的,共同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至于把五腑分别称谓赤肠、白肠、青肠等,无非是根据五脏所主的颜色,说明脏腑配合而已。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