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无崖//论古韵诗的发展(节选)
作者/崔无崖 编辑/梅傲雪
不管是明朝人说的诗必宗唐,还是后来人说的宗宋,其实这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古韵诗也是在辩证发展变化的,不必一味泥古,高古自居,不然容易堕入清高不能自拔,能入古也要出来,也必须融入现代环境因素,与时俱进。写实就写实,托物即托物,眼为心声,心见芒角。
唐诗已经是格律诗发展的巅峰,无可企及,是不争的事实。也可以形容成有些评论家说的“诗人之诗”,它是唐朝诗人灵感集中迸发的典范。而宋诗就如所谓的“逞学之诗”,也就是学者写的诗,不乏名诗,但总体工于句律,韵律,章法,刳木求理,秋毫毕现,强搜狂斐,出入古籍用典实充斥文脉,和汉唐以来的浑厚郁拔相异,宋人的文化修养更高一层,不管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陈师道,苏轼等抛弃西昆体雕丽骈文的“以文入诗”式的古风,还是到王安石,黄庭坚等以理趣入律绝,追求老树开花,平淡质朴的风格,以至后期陆游,范成大等的抛弃江西诗派的藩篱而融入爱国情怀的高峰,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王禹偁等的学盛唐中唐,杨亿,四灵等的学义山,贾姚,以至南宋后期一些江湖诗派学晚唐,半山学杜工部等等,诗经,骚体,乐府诗,魏晋古风,齐梁体,赋得体等等宋人必有阅览熟稔,但格律诗无疑几乎成了主流,发展到成熟的高度,宋人取技法意境于唐顺理成章,诗是吟唱的,音韵声律的结构日臻完备。也是限制式发展,没有限制的自由不能称之为自由。逐次完成这样一种维度标准。
其实这些足以说明唐诗的影响力和魅力,已是滥觞。宋诗别开生面,以理趣制胜,各有所长。不过容易陷入闭门造车,为作诗而作诗的怪圈,一味说理,仿佛儒家教育就是为了造圣人一样,体量很大,杰作就那么多首。宋朝儒家理学,道统发展之盛,五子等等推而广之,当时理学主流文化决定了诗文的趋向。所以当以情韵,理趣兼容,情韵突出,不失为为一种作诗的途径。“三元”一脉相承,只是发展的规律使然,当然从基础上独辟蹊径,别具匠心,也是一种好事。的确,诗是灵感的产物,它的灵魂就是形象思维的把握和陈述,是一种突如其来,一气呵成的畅快,情感表达游刃有余,后味无穷。将吕律风骨彰显,就是它的目的。也是品味的过程。理性思考,文字游戏写就的诗容易将诗写死,情韵含蓄蕴藉,理趣袒胸露背,真正刻抉入里,入木三分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就跟严羽说的病于意兴一样,语感变化可能在追求技巧,反复穿插倒置,以求最好的语感脉络,但意境提升有碍,和炼字有别,字为意境服务,必须要恰到好处,不堕窠臼。如果真是陷入怪圈,容易教条,说教化,失去诗本身一定的魅力,言尽意尽。况且古代汉语体系和普通话大不同,古人是吟诗,试问今人有几个是在切韵,广韵,平水韵写作基础上用古汉语来发声吟唱的?--除非这种把握理性的技巧特别高超,将艺术本身的特质用另一种捷径表现出来,所谓剑走偏锋如是。
诗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包括当今学作古诗的也是如此。灵感的诗最难写,什么是灵感呢,就是在技巧,意境学基础上自然流露,巧妙表达,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不刻意而为,不穿凿造作,诗无邪,最大的特点是自然,音律和谐,三籁合而为一,油然沛然表达所思所想,而那种阐发自己哲理,见解的诗相对较易。宗宋的多一些。钱老说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可见端倪。精细固然可嘉,但诗这东西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意识流在涌动,长期郁积或者储蓄的情感经过人一定的学力随口而出,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当你说完或者写完之后往往感觉讶然不已,而又对这种神来之笔惊佩,拍案叫绝,不可思议又于平淡沉默中恣睢,于悲戚恻悯中释然,那么就是真正的神韵,和王右军酒后即兴兰亭序,张旭舞墨无笔自成,文同画竹胸有成竹,等等一样。
神韵和气韵息息相关,万法不离气。积极浪漫情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主旋律,屈平,子建,太白,长吉,坡仙,等等他们就是各个时代的浪漫翘楚,诗家代表,亘古传承。比如古人在书法中追求画沙笔法,圆笔法如此,诗追求虚实结合,情景圆融也一样,景语结情为上乘,但是最难把握,可以参照李贺的诗,一句“桃花乱落如红雨”,多么凄美的场景浮现眼前,余味无穷无尽,越品越有味,仿佛里面包含了很多故事让人入迷,完全是灵感促就。对于精神情绪艺术旨趣调节也在于此。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崔无崖 本名,崔光睿,字,无牙。新疆人。籍贯,河南郑州。自小爱好艺术,国学。闲时混迹网络,偶作些诗词歌赋,聊以抒怀述志。少时喜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遂每写一首以纪一年,不惯仕途,不善社交,口讷嘴笨,榆木浑沌,因而自称无牙。秉承西域文化底蕴,承祧华夏文明礼仪,愿与您一道为华夏国粹传播薪火而努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