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十九:因材施教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君子用来教导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像及时雨那样化育草木的。化,化育,变化成长),有成德者(有成就其本有之德性的。指依据其本有之德性来教导他),有达财者(有通达其才能的。指依据其才能教导他。财:通“才”),有答问者(有解答其疑问的),有私淑艾者(有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人,使之自动修养品德的。私,私下。淑,善。艾,通“乂”,音yì,治理)。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导人的方法有五种:一种是像及时雨化育草木那样,使之潜移默化;一种是依据其本有之德性加以培养,使之成就美德;一种是依据其才能加以培养,使之通达才干;一种是就学习者所提问题加以解答,使之去疑明理;一种是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人,使之主动修养品德。这五种,都是君子用来教导人的方法。”

【评析】

孟子对教育极为重视,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为人生的乐事之一。本章提出五种教育方法,显示了孟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智慧。

“有如时雨化之者”,是指要适时掌握教育时机和情境。久旱盼甘露,久旱之后的雨,人们称之为及时雨,它最能滋润草木,使之化育成长。孔子开启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思想,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启发诱导,涉及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善于把握和运用时机,在学生处于“愤”的状态下给予“启”,在学生处于“悱”的状态下给予“发”。孟子在这里讲的“如时雨化之”的方法,是他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际运用和深切体悟。

“有成德者”,就是依据其先天具有的德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之成就美德。这是孔门助人成就道德的一贯宗旨。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就有这样的体会,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有达财者”,就是依据其潜在的材质,传授技能,培养才干,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孔门的教育,是德才兼备的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其教学的基本内容。其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属于理性的、道德的范畴;游于艺则属于感性的、艺术的范畴。前三者是社会性的,体现着人类的共性;后者则是个性化的,随各人兴趣条件不同而异。所谓“达财”,并不是教人发财,而是因其才而教导,使之通达才干。这里体现的,正是“游于艺”的精神。

“有答问者”,就是依据学者所问,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的教学方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运用问答式教学方法,针对性地解答学者的疑问,是教师的职责,是孔门大力倡导的重要方法。一部《论语》,随处可见师生互问互答的场景,而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提高,就贯穿于这个过程中。

“有私淑艾者”,就是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使学者感而自化,主动修养自己的品德。孔门的教育,强调身教胜于言教。何为“师”?师者,“可以师法的模范”也,司马迁用“师表”一词,概括了师的表率作用,后人把这一内涵提炼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孟子也曾现身说法:“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以此表达自己虽无缘直接成为孔子之徒,却自觉接受孔子人格风范和高深学问熏陶的真诚愿望和行动。“私淑诸人”,就是私下里以这个人为榜样。

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评价的那样:“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