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把一道数学题讲成《孙子兵法》的
朋友问我,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应该怎么和他们友好相处?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传授一下么?
结合亲身体会,我给了他一个三字锦囊妙计。
那就是:做好饭。
做好母亲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孩子学习的最大支持。
有事没事儿,不要瞎掺合孩子的学习。
“
我深以为,一大批拥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妈妈们,很容易“绑架”自己,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既能下厨做饭,又能上课讲题——身兼数职,搞得自己很疲惫。其实,作为妈妈,有空的时候,不妨多精进一下美食烹饪技巧,多和孩子交流学校食堂和家里美食之间的异同,这能极大的温暖亲子关系。
三宝同学上了初中之后,学习上的事情我基本不太插手了,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些题啊,真的很有难度。
最近一次尝试给孩子讲一道初一数学题,惨不忍睹的经历,再一次告知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当然,我也再一次充分发挥了文科生超强的“链接能力”,继上一次把数学题讲成大语文之后,这一次,又妥妥的把一道数学题讲成了孙子兵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在沙发上看《三联生活周刊》,三宝在书桌那写作业。从他的情绪波动上我推测出,此时此刻,他应该正在写数学作业,且大概率是卷子后面的附加题。因为,一般遇到数学卷子上的难题,尤其是搞了两个回合依然不会做的时候,他会很生气,嘴巴里会发出“哇呀呀”这类好像京剧唱腔一般的感叹词。
艺术果然源于生活。
我凑上前去,安慰他:来,把题给妈妈看看。
如果我知道这一看就要耗费两个小时,我是无论如何也会管好我自己,千万别插手的。其实事后回想这道题,可以说是十分简单的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但身陷其中的时候,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兜兜转转找不着路。
这道题长这个样子。
之前听一位老师讲过,现在的初中数学知识,十分灵活,十分强调学以致用。课本所学基础理论与试卷题目之间,有一道活学活用的桥梁。很多学生就卡在这里,无法成功到达对岸。从接手这道题开始,《孙子兵法》的精髓就随着三个小问号层层展开了。
孙子兵法之《计篇》: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有两个要义:开战之前,察这个行为,很重要。必须要有。其次,要有缜密而正确的“察”。
那,怎么察呢?
《孙子兵法》给出的秒囊是: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通过对敌我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胜负的情势。
战争尚未正式开打,一名称职的将军已经开始做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有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往今来,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做题,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通过读题、画图形等,读懂题。
什么叫“读懂题”呢?读懂题包括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初读第一遍,知晓这是一道什么题。比如是行程问题,效率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等。明确题型之后,在自有的知识储备库中找到对应的方法进行求解。
● 第二个层次:在字面已知中,推导出更多“可以确认的已知”。比如说,题干告诉你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你即刻知晓“三个内角均为60度,三条边相等,面积公式”。
● 第三个层次:将已知要素进行初步组合与链接,找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上述这道题,“差解方程”是一个从未学过的方程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可以写出未知数x的求解式子。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知识宝库中还有另外一种求解x的传统方法。这两者之间,可以建立联系。
不仅仅是做题,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拿到一个任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去做,而是首先搞清楚这是一个什么任务,要求是什么,已经具备的资源有什么,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千古名篇《曹刿论战》有句名言:“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里,同样有对“军心”、“军队气势”的精彩描述: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精气神,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战场上最勇猛的“无形武器”。
记得当年我参加高考时,班主任叮咛我们:考场就是战场,考卷上极有可能一上来就被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困住,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怕,把它放过去,调整呼吸,继续往下做。哪怕前三道题都不会,都叫不准,也不要乱了自己的阵脚。谨记: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
做题也是一样。现在的数学卷子上,通常会把一道稍有难度的题放在最后。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形成一个心里定势:这道题一定很难,一定很不好做。仗还没开始打,有的人可能就已经在心理上输了50%。做数学题的时候,不妨坚信这样一个道理:既然它出现在这张卷子上,就说明凭借我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一定能把它解出来。
必胜的信念会激起体内的小神,全力以赴帮助你。
最后,别看我说的热闹,这道题最终还是靠“偷看答案”知晓了解题方法。这再次印证了“纸上谈兵”坑人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