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38草书释读32

  738草书释读32

  3.9五行:火

  

  「火」是很大的部首,我选一些字讲解。

  火

  

  「火」是一个象形字,要把火画出来也不容易,火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甲骨文有许多写法,从繁到简排出来,可以看到古人造字的思路。楚简写法近于「亦」字,小篆才固定了「火」的基本结构,自后秦汉隶书都是从小篆来的,没有大的变动。

  

  草书「火」先取羊角势,再加一个交争势。前几年看到网上争论「火」字的笔顺,有人认为是从左写到右,其实看看古人的遗迹就知道不对,「火」取两个笔势,相当清楚。还有一种写法,把捺笔写成一波三折乙字形,这样一来,撇捺交争势变成了一个两开的竖笔势,孙过庭、赵佶都采用了这写法。

  炎

  

  两个「火」是「炎」,跟「火」字一样也有两种写法,其一如孙过庭写「炎」,下面的「火」两点连写,成为大字形戈法化势,这样上下「火」字形就不重复。一些书法家写「谈」或者「淡」,右旁的「炎」都是这样处理。也有用「火」字的第二种写法,如吴昌硕、沙孟海师徒两人,不过吴昌硕是先写四点,然后写中间的竖笔势,而沙孟海是先写两点,然后竖笔势,最后再加两点。

  

  智永写「炎」有其个人特点,上面那个「火」,他用横竖横,奋笔势移位,其实是「大」的变形。但这样写「炎」,看上去近似「贤」字了,三点水一个「贤」,是有这个字,虽然非常冷僻。所以上面的「火」字,还是先取羊角势比较好。

  顺便说一下,智永《千字文》关中本也是这样写的,但「谈」字用了三点水,这就有问题了。有些同学对碑帖考证有兴趣,那可以把智永墨迹本和关中本逐一对照,当作练习,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光

  

  「火」在一个字的上头,如「光」,《说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甲骨文直接在一个跪坐的人头上画火,到小篆已经符号化,演变为「火」字了。秦简跟小篆,可说是小篆的隶定,后来「火」字的撇捺下半部放平,好像一字马成为一横。这一横在草书中归入下面笔势,上面只写顾盼势,下面是凤翅倒笔势。索靖、智永第一笔都是竖,然后左右两点为顾盼势,但宋人如米芾、赵佶都是先写左右点,然后中间竖笔,这一来上面是取了马桩势。

  荣

  

  头上两个「火」,如「荣」。两个「火」并排,笔画很多,位置很挤。我们看到一些古人手迹,两个「火」都有简化的写法,但这样简化不是正规的草化方法,只是民间的草写。草书两个部件重复,手法之一可以用三点替代,就如「品」字下面两个口,「坐」字两个人都用三点一样。智永写「荣」,头上两个「火」就用了三点,皇象把三点组织为顾盼势,这是三点排列形式上的变化,但下面的木字形群鹊势也包括一个顾盼势,所以看起来有点重复,还是智永写法比较好。

  营

  

  知道了「荣」字的写法,「营」字也一样,上面两个「火」也用三点,下面那个吕字形,两个口各用一横替代,连写后,在中间加一点即可。

  劳

  

  「劳」字头上也是两个火,是不是也用三点呢?如果套用三点那会得到这样一个字,看起来没错,但历史上的草书「劳」更简单。二次取势的结果,把头上三点连写为一横,下面冖头势变成一折,而且缩得很短,「力」字写法不变,裹束后是一个不大容易辨识的「劳」字。看索靖这个「劳」字,上面奋笔势,下面钩裹倒笔势。智永、孙过庭今草,把两个笔势连写了。这里第一个写法是不用的,后面三个才是流行的写法。

  烦

  

  接下来讲讲「火」字在左边怎样写?即火字旁。如「烦」字,左边是「火」,右旁是「页」,「页」字写法12课讲过了,忘记的话请复习一下。我这里以怀素、皇象和智永的写法为例,三个人写火字旁三种样子,羊角势不变,撇捺两笔各异。怀素的火字旁跟写单字「火」没什么两样,羊角势加交争势,皇象把火字旁写为羊角势加竖笔势,刚才讲过,智永比皇象更进一步,羊角势加斸钩势,有点像竖心旁马桩势,但马桩势中间写完一竖就结束,而这里火字旁却必须实笔钩出,少了不行。

  燥

  

  如孙过庭这个干燥的「燥」字,火字旁就带有钩,不能少。第九课我讲过曹操的「操」字,「燥」的右旁和「操」一样,三个口排成品字形,第一个写为三角形玉函化势,下面两个口各用一点〔两个口也可以用三点的〕,多点连写为一横,这一横可以和下面「木」字一横组成奋笔势,最后加顾盼势就完成草化。

  然

  

  如果「火」在一个字的下面,经常用四点,以「然」字为例,小篆和秦简写法下面还保持火字形,后来把「火」字的四笔,写为并排的四点,而四点又可以省为三点,最后干脆众点连写,变成一横。草书中三表示多,皇象「然」字就是用三点,连波势。索靖《月仪帖》用一横表示下面的「火」。这一横可以移到右旁,如孙过庭所书,整个「然」字可以二次组织笔势,左边是飞带势,最后一笔伸到右旁,加上一个竖笔势两开,两个笔势就解决问题。

  照

  

  「照」字,这里所举的三位书法家写法相同,「日」字取飞带势,「刀」字把一撇竖起来写,节耳势,右旁的「口」和下面四点都用一横替代。组成奋笔势。裹束后就是草书「照」字。

  

  刚才说到,「然」字最后一横可以移到右旁,但「照」字最后一横不能这样做。如果你把最后一横移到右旁,有可能误会为「昭」字。不过这样写的「昭」字,并不是标准草字,只能算行书,草书「昭」右旁是三点鸡头势,绝不会和「照」字相混。

  灰

  

  「火」在一个字的下方,有时也不用四点,如「灰」。看篆字,「灰」上面是手,下面是火,当火烧烬成灰,手就可以去拿了,这是字义。秦简写法简直就是篆字,汉隶上面的手,逐渐演变为撇横,跟「右」字写法一样。唐代出现了俗写,《干禄字书》收入两个「灰」字,上面是俗体,下面是正体。其实这个俗写,很可能是受到草书的影响,草书一起手就是横撇奋笔势一开,然后写「火」。

  相近字:灰和侯

  

  草书「灰」下面的「火」,两点羊角势最好是如祝允明这样分开。宋克写「灰」,把羊角势左右两点连写了,这一来和草书「侯」差不多了,这是要注意的。草书该断的地方还是要断,不要贪快全连上。

  

  3.10五行:土

  

  五行最后一个:土。甲骨文「土」,下面一横表示地,上面是土块。这土块在金文中变成肥笔,肥笔缩小就是一竖中间加一点,小篆取消了肥笔,都用一横替代,这就产生了一竖两横的「土」。因为「土」和「士」相近,所以「土」字往往加一点。

  

  单独写一个草书「土」,都是加点的,皇象、王羲之、智永都如此,很一致,智永的「土」字两横差不多长短,加点就很必要。《十七帖》中这个「土」,可以看到王羲之的笔顺,横、竖、横,奋笔势两次移位。最后一点是辨别符号,我说过不计入笔势之中。

  地

  

  「土」作为偏旁,通常用挑土势,如「地」字。「地」和「天」相对,从土,也声。「也」有三种写法,一是取铁围势,省去中间一竖;二是写完铁围势后,补回一点;三是照原来「也」的样子写,但最后一笔乙字形拉直为磔。三种相比,最好还是第一种,仅取铁围势已经足够,但草书中单独写一个「也」字,是要用第三种,没法省笔。此外要提醒各位,「土」作为偏旁的挑土势,本来是三笔:横,竖,策,如皇象所书。但在草书中经常用横,竖钩,只有两笔,如索靖所书,这还是挑土势。

  基

  

  「土」在一个字的下面,如「基」,上面是「其」,下面是「土」。「其」我在18课讲过,下面加个「土」就是基。

  坚

  

  「坚」字,这字三个部件:臣、又、土。「臣」字只需写外框,里面笔画都省略,「又」字照写,交争势,然后下面加「土」就完成。

  塞

  

  「塞」,土在下面,小篆和秦简笔画太多,汉隶也没省几笔,中间好多横竖,像篱笆一样。草书无论章草还是今草,草法一样,上面宝盖头为宀头势,中间横竖篱笆只写一次,横竖竖,奋笔势移位,下面加个「土」字就可以,其他都省去。

  寒

  

  类似的字有「寒」,中间也是横竖特多。这字草化方法更简单,上面宀头势保留,中间这么多横竖,用一横或一小竖替代,撇捺改用竖横一折,下面两点用铁铃势。裹束起来只有三个笔势:皇象是宀头势、奋笔势、铁铃势,王羲之是宀头势、竖笔势、铁铃势。

  垂

  

  还有「垂」字,下面也是「土」。汉隶中「土」最底层演变为玉函势,而从上到下,横笔数目多少不等。结果影响到草书,智永是一啄三横一折,孙过庭是一啄两横一折。虽然写法不同,这两种都可以用。

  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