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风雨》:我的耕读生活
程
璧
译
宫
泽
贤
治
著
不畏风雨
不畏雨
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
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
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
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
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
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回家一年,为了不让自己沦为与社会脱节的煮饭婆,我庆幸自己有机缘接触到各类社会公益组织,主题社群,大家以共同的爱好、价值观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主题社群,让我真实的体会到,并相信这个城里有许多的美好与友善,更让自己有觉知的远离只限于吐槽、八卦、吃喝玩乐、传递焦虑的话题,在喧闹的信息时代里,保持自己的一方清静。
因为程璧的民谣,知道了绘本《不畏风雨》,今年才知这本书的作者宫泽贤治原来是一位农业指导专家。当时我正很用心的准备第二年的农耕,一边看《种子的胜利》一边育苗,心理有种喜悦的自信,感觉得自己学习了很多,做了很多正确的事。
结果,今年气候异常整个春天空气温度高,干燥,地温上不来,接着是干旱。惊蛰、春分、清明节气上都遇到大降温,强烈体会到,只要阳光和雨水具备,一切只能交给时间了的无可奈何。五一,异常的干旱,好不容易发芽移栽的苗一波波的死去,让我对自然农法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
某日,很曲折的坐高铁去园子里,顶着烈日浇完水之后,看着旁边的水稻田,还未插秧,了解后才知道还是因为干旱,许多地方秧苗都插不下去,心里升起丝丝悲凉。那时候才对《不畏风雨》有了非常浓烈、复杂的体会,感觉在那一瞬间和作者产生了共感。
在历史上“天府之国”最初是指陕西汉中,后因都江堰文明而造福的成都平原,旱涝保丰富,在历史记载上除去政治因素,没有闹过饥荒,粮食是100%的自给自足,还出口省外。而如今成都的粮食90%靠进口,一边是土地已经承载不了庞大的城市人口还无穷多的欲望,一边是大量的荒弃的农田,所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了。
《不畏风雨》里对自然环境不必言说的深意,你自己去悟吧,和自然风雨并存,适应自然,无欲无求、绝不发怒、总是平静的微笑,佛法的智慧啊!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回到生活中,洗衣煮饭,家务卫生、接送娃上学,生活的琐碎都丝毫不掩饰的展现在眼前,并且日复一日的重复维系着这样的生活秩序,时间是要规划再规划的,重要事项要设提示的,闹钟一天要设几个,当颇为厌烦时,才体会到安逸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当能独处时,我会布好茶席,点一枝香,沏好茶看书,这样的形式感让内心慢慢升起喜悦,才能对中书内容,作者的观点有更多的感知能力,带着这份感知力,总能让自己将生活和书更多的关联起来。
最近读宫泽贤治的《要求太多的餐馆》,两个士兵去深山捕猎,在饥肠辘辘的时候遇到要求太多的餐馆,奇奇怪怪的要求在两个士兵的心理对话中变为简单正常,当最后怀疑自己会成为他人的食物时,一阵奇幻的风吹过,餐厅消失了,他们的衣服裤子零散的挂在附近的树上。一个奇幻的故事,读来确有很真实感。那句“可惜了那两只猎狗”,那种庆幸,庆幸死去的是狗,我还活着。让我联想了近来一些极端个案,让各种自媒体群情激愤/动,传播让大众有种嗜血的快感,之后又集体陷入无力感的焦虑与恐慌,又过着刷段子视频让自己发出快乐笑声的机械生活,内心空洞无比。这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内心匮乏的时代。
这个社会是我们集体塑造的,我们在这个城市怎么生活,这个城市就怎么呈现。在这个城市有很多主题社群,阅读、自然、艺术、音乐、农耕、行走等等,但整体还是小众人数,只是这些小众聚在一起,就会了不起。比如在书语,一群人一起读书,说书,听书,透过书让思想流动,表达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希望、梦想,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能感知喜怒哀乐,共同面对这个社会的风雨彩虹,这就是“阅读即生活”的内在含义吧。
在书语,我们都是回家的孩子。
文字 | 禾
编辑 | 光光妈妈
书语荐书